戰「疫」應注意防範新冠病毒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

2021-01-07 中國軍網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劉靖圓在隔離病房中工作。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廣大醫務人員義無反顧衝上疫情防控第一線,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作出重大貢獻。戰「疫」關鍵期,醫務人員工作任務重、感染風險高、工作壓力大,務必高度重視對他們的保護、關心、愛護。

2月22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全面落實進一步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若干措施的通知》,就進一步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提出十方面措施,其中強調要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確保輪換休整到位,醫用防護品要重點向疫情防控一線投放使用,特別是要全力保障定點救治醫院、發熱門診、集中隔離觀察點等一線醫務人員防護物資需求。

加強一線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要注意SARI(2019-nCoV)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原軍事醫學科學院疾病預防控制所有害生物監控中心主任楊振洲,日前投書中國軍網提出相關參考意見。現編發如下,希望戰「疫」一線醫務人員引起重視,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和集體防護,保存有生力量,最終擊退肆虐的疫魔。

預防SARI(2019-nCoV)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之參考

■原軍事醫學科學院疾病預防控制所有害生物監控中心主任 楊振洲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SARI(2019-nCoV)]疫情防控中,預防一線醫護人員感染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要針對SARI(2019-nCoV)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因時因地制宜採取防護隔離措施,採取大禹治水式以「疏」代「堵」策略,在穩妥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敞開式」診療模式,稀釋新冠肺炎患者密度,避免醫院內醫護人員感染,防止「戰鬥減員」影響疫情防控大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於2019年12月首次在武漢發現,病毒很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嚴重的急性呼吸道肺部感染」(SARI)。SARI(2019-nCoV)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明了,由起初的飛沫傳播、「有限人傳人」、「人傳人」、接觸傳播、糞—口傳播,到2020年2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結合以往抗擊重大疫情的經驗,有必要提醒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注意保護好自己,防止出現SARI(2019-nCoV)氣溶膠醫院內感染。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部分內容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氣溶膠是固體或液體微粒懸浮於氣體介質中所形成的一個氣團系統,日常所見到的浮塵、煙霾、霧氣都是氣溶膠,只不過其中是大量的無機物或者有機物,也會有許多的微生物。由微生物粒子組成的氣溶膠稱為微生物氣溶膠,如果這種氣溶膠裡包含了致命的微生物,受無處不在的空氣氣流推動,傳播擴散開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空氣為介質的氣溶膠粒子大小範圍在0.001-500微米,自然界大氣氣溶膠粒子絕大部分0.1-10微米。微生物粒子除少數可以用肉眼看到外,絕大多數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肉眼可見的下限是40微米)。氣溶膠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與粒子大小有關,最短為數秒,最長可達數年。粒子越小懸浮時間越長,大於100微米的粒子在空氣中只能停留很短時間。

鄂州二院的隔離病房中,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邰明幸在幫新冠肺炎患者吸痰。

截至2020年2月23日,全國(含港澳臺地區)共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7048例,較前一日增加656例;尚有疑似病例4148例,較前一日增加882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數量大,也有很多的醫護人員感染的病例,說明新冠病毒傳染性要比SARS嚴重。鑑於2003年抗擊SARS疫情過程中,醫護人員因護理SARS患者而感染的病例不在少數,且感染SARS的醫護人員均有曾經處於對SARS患者進行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的現場的經歷,這就提示我們:在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刺激患者咳嗽和促使氣溶膠產生的操作可能會增加新冠病毒傳播的危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指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許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有許多醫務工作者、非醫務工作者沒有和新冠肺炎患者近距離接觸,也莫名其妙地被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依舊撲朔迷離,有許許多多的疑問需要科學家去探討和研究,當務之急仍然是不可大意、掉以輕心,做好醫護人員自身防護和集體防護是醫療救援中的第一要事。

我相信,前往湖北武漢等地支援的各省市區醫護人員,已經做了極為詳盡的規範的個人防護和防止感染的技術培訓,但考慮到上前線的醫護人員大多沒有經歷過2003年的抗擊SARS疫情,難免有顧及不到或者忙中出亂的疏忽,因此,從關心、愛護一線醫護人員的角度,還是把能想到和看到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大家參考,特別是那些要注意規範操作和小心又小心的地方,再多囉嗦幾遍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醫療行為的操作方面,需要小心再小心的包括:

★使用霧化治療方法;

★痰誘導診斷;

★支氣管鏡檢查;

★吸引術;

★使用呼吸機;

★氣管插管;

★面罩式正壓通氣[即:BiPAP雙水平式呼吸道正壓(呼吸),CPAP呼吸道持續正壓(呼吸)],這時氣體可能會在面罩周圍被壓出;

★高頻振蕩通氣(HFOV);

★病人的分泌物、排洩物處理過程;

★個人防護用品的穿、脫過程;

★防護用品的處理過程;

★醫療垃圾的處理過程;

★其他未知的途徑。

醫療、防疫機構對實施上述操作的醫護人員應進行檢查指導,並警告醫護人員進行上述操作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傳播的危險性。

點擊上圖查閱《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詳細內容

我國在SARS疫情以後,出臺了醫院內防止SARS氣溶膠感染的醫療規範,當前對於綜合醫院可作為呼吸道傳染疾病的消毒隔離制度加以借鑑,但也可能不適合完全防範新冠病毒。建議在實踐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借鑑美國疾控中心有關提示,同時加入我們的一些設想,可以應用於醫護人員對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醫療行為操作時有氣溶膠產生的過程。這裡依然要說明的是,由於對SARI(2019-nCoV)的認識不夠全面,下述建議僅供參考。

1、限制暴露的機會

★限制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只在認為是必須時才使用。在插管和支氣管鏡檢查時應用適當的鎮靜劑,以減少操作過程中的阻力和咳嗽。

★限制在進行能產生氣溶膠操作房間內醫護人員人數,只允許對病人護理或其輔助人員在場。進行操作的場所必須有能夠防止空氣傳播的設施,有必要的隔離措施。

★如果患者在能防止空氣傳播的隔離室,就在該室進行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

★如果沒有能防止空氣傳播的隔離室,該操作應在一個遠離其他患者的單間內進行。如可能,應採取增加換氣的措施,建立一個比鄰屋或走廊氣壓低的負壓系統,並避免室內空氣的再循環。如果在這樣的房間內空氣的再循環無法避免,在再循環前空氣應通過HEPA(高效顆粒空氣)過濾器,可參考針對結核分支桿菌的過濾系統(點擊查閱相關文獻)。可用空氣淨化裝置,如移動HEPA過濾器來進一步降低空氣中汙染物的濃度。除非在進出房間時,否則屋門應保持關閉,在操作過程中應儘量減少出入。

2、在通風排氣扇葉上應用過濾器

★有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已在機械通氣孔的排氣扇葉上採用了細菌/病毒過濾器來防止汙染的氣溶膠進入環境。儘管這種方法在減少新冠病毒傳染危險性方面的作用尚不清楚,但在有新冠肺炎患者的高頻振蕩通氣中採用這樣的過濾器,不失為一種謹慎的方法。

另外,我們建議,空氣的流動必須在醫護人員工作、停留、走動的樓道、辦公區域為正壓,患者病房為負壓。抗擊SARS疫情時,小湯山醫院的建造就是遵循了這一原則。此前一直提倡的自然通風,缺少對空氣流的控制,不適用於定點救治醫院這樣的醫療場所,多多少少是一種沒有辦法的救急方式。

患者病房排出的空氣要進行處理,不應採取排風扇直接排到空氣中,簡單易行的處理辦法是在病房安裝抽氣機,密閉抽取室內空氣,使空氣經過一個密封的、裝有消毒劑的容器。當然,容器的設計必須科學合理,空氣進入消毒劑液時會產生氣泡,氣泡中的病毒被直接排出,同樣具有危險性。只有經過濾過和徹底消毒後的空氣,才可排放到環境中。

中部戰區總醫院支援武漢市肺科醫院醫療隊護士長劉孟麗(右二)幫同事做好自我防護。 王皓宇攝

3、科學合理穿、脫防護設備

按照可能接觸高危險的呼吸分泌物標準來穿、脫防護設備,防範接觸和空氣傳播。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的恰當和規範的個人防護設施,最理想的個人防護裝備(PPE)尚未確定。但是,設計理念應該是:PPE必須覆蓋手臂和軀幹,並完全保護眼、鼻、口;應該採用能保護所有暴露皮膚的額外PPE。

在對SARS患者進行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現場中,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建議如下:

★使用一次性的能保護手臂暴露區域和軀幹的隔離衣。應採用一次性的全身隔離套裝,該裝備可以較好地保護頸部;有些套裝還帶有一個兜帽來護住頭髮。另一種可用的裝備是能提供頭、面和呼吸保護的一次性外科兜帽,附帶有面罩和一次性呼吸器。目前尚不清楚覆蓋頭頸部的皮膚或毛髮是否會降低傳播的危險性。

★一副腕部鬆緊恰當的一次性手套。

★眼睛的保護應包括能防止呼吸飛沫和防止汽霧的護目鏡。護目鏡應大小合適。護目鏡容易起霧,可以在佩戴時使用甘油+酒精擦拭,或者肥皂水+酒精擦拭,興許能減輕護目鏡起霧。

★護目鏡上可以佩帶一個面罩來防護面部的暴露區域,但不應作為一個眼部防護的主要功能。

★呼吸保護必須確保醫護人員不會從呼吸器各接口、裂縫處呼吸到感染性氣溶膠。各醫療機構應考慮下列措施:

①一次性顆粒呼吸器(即N-95、N-99或N-100口罩),通常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氣傳播,但在進行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呼吸保護。為確保適當的防護,醫護人員必須穿戴適用的呼吸器,並知道如何檢查所佩戴面具的密封性。每次在進入患者房間前,使用呼吸器前均應進行檢查。如果一次性呼吸器不適合這個人,就要用更嚴密的呼吸保護設備。

②一些流行地區的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已經為處在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能產生氣溶膠操作的現場的人員,提供了更嚴密的呼吸保護設備。但是,穿戴不合理,反而會增加其感染風險,比如,護目鏡造成皮膚損傷,或者長時間工作造成缺氧,或者疲倦造成醫療行為不到位等。

有動力的空氣淨化呼吸器(PAPRs)是一種正壓呼吸器,通過電力驅動空氣流經過濾器後送達醫護人員。

更嚴密的呼吸保護設備包括:

§採用非固定(部分與顏面部密閉)面具的有動力的空氣淨化呼吸器(PAPRs);

§帶有兜帽可以完全覆蓋頭頸部,也可以部分覆蓋肩部和軀幹的PAPRs;

§帶有能與顏面部緊密擬合(半個和整個面具均可)的PAPRs;

§帶有N、R或P100過濾器、人造橡膠的整個面具負壓(即非動力)呼吸器。

目前這些不充分的信息無法確定這些更嚴密的呼吸保護設備能否進一步減少病毒傳播。

選擇呼吸器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實用性、穿戴後的靈活性和舒適度、接觸高危險的呼吸道分泌物的可能性、可重複使用的呼吸器有可能成為傳播的汙染物的可能性。所有為醫護人員提供的呼吸保護措施,在美國必須按照符合職業安全與衛生條例(OSHA)呼吸保護標準(29CFR1910.134)最低要求的呼吸保護程序來執行。

防護設備的解脫必須按照一定程序進行,以避免汙染為原則。

目前,一些錯誤的指導和盲目地應用防護服、防護口罩,則對防範氣溶膠感染有害無益。

誤區之一:口罩越厚越安全,防護服、隔離衣越多越安全。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反而會出現防護漏洞,醫護人員體力消耗大,更容易增加被感染的風險。抗擊SARS疫情的時候,口罩由8層、12層棉紗口罩戴到16層、18層,還是不放心,一個18層上又戴一個18層口罩,還有三層口罩外加一個壓模式口罩的。如此厚的口罩,必然加大呼氣的阻力,空氣不能從口罩的前方排除,而被擠壓到口罩的四側,護目鏡起霧就是這個原因。呼氣出現的護目鏡起霧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而吸氣的時候,口罩的阻力和口罩前部形成的空腔會將外來空氣的吸入途徑引向口罩的四側,整個口罩系統就失去了本來的防護作用。人體內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時排出,吸氣時部分又被吸入,長時間戴這樣厚的口罩必然會出現頭暈、憋氣、胸悶等現象。當然,2020年口罩已經有了很大改變,N95、KN95、N99,品質都要比2003年提高許多。

誤區之二:輕信商業宣傳,迷信抗菌口罩、靜電吸附口罩、活性炭、活性氧、納米技術等所謂的高新技術。目前,對新冠病毒傳播軌跡的認識還不完全透徹,少之又少。在沒有嚴格的科學實驗證據之前,有責任心的科學工作者是不會隨心所欲肯定什麼是絕對的。例如,3M公司生產的N-95系列防護口罩,我國的KN95口罩,其濾採孔徑為0.3微米,而SARS病毒的顆粒為0.1微米,單個病毒是很容易通過口罩的。但一般情況下,病毒、細菌在體外是附著於其他灰塵、纖維等顆粒上,顆粒變大,曲折的纖維和濾材可以部分阻擋微生物直接進入呼吸系統;如果是唾液、飛沫,體積就更大,對防護近距離飛沫傳播是有一定作用的。而對於靜電口罩,我一直納悶,我們對病毒避之不及,怎麼還把口罩當作吸塵器呢?口罩上靜電力與呼吸的力,哪個更大呢?不能完全地輕信於不負責任的宣傳。

病房「紅區」裡的「天眼」系統24小時監控著醫護人員穿脫防護隔離裝備情況。 中國軍網記者高輝攝

4、安全操作

★醫護人員必須小心對待汙染的區域。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可能會在空氣中和環境表面產生高濃度的病毒,醫護人員應避免用汙染的手套來觸摸其臉部或臉部上的個人防護裝備,也應避免弄髒患者周圍的表面和房間。

★醫護人員在脫掉個人防護裝備時應予以小心,避免汙染皮膚、衣服和黏膜。脫掉的汙染衣物在放入垃圾箱、袋時也不要用力過大,以免形成氣溶膠。應該根據所用的個人防護裝備來形成標準的去除該裝備的程序,以將自我汙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並且應當培訓醫務工作者掌握這些程序。

★在離開患者房間和除掉個人防護裝備後,要對手進行消毒清潔。要精心洗浴,不知道醫護人員有沒有清洗鼻孔的習慣和行為?女同志剪短頭髮,男同志有沒有修剪鼻孔毛?

5、淨化、清洗和消毒個人防護裝備和環境表面

★防護裝備的消毒:可以用消毒劑來淨化個人防護裝備。為了處理安全,在擦拭裝備表面時應該戴清潔的手套。對可重複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的清洗和消毒,應遵循生產廠家的指南。沒有設備維護保養、消毒處理說明的呼吸器是不合格的產品。

★物品表面消毒:患者周圍環境、物品表面應按照產生氣溶膠操作的規定儘快清潔和消毒。

★醫療垃圾處理:一次性的防護用品和醫療垃圾應作無害化處理。採取焚燒方式,有可能帶來二次汙染,包括處理垃圾的人員、車輛、環境等。初始焚燒時,焚燒爐的結構如果不合理,熱源有可能瞬間將部分汙染物品在沒有完全焚燒時排出焚燒爐,病毒在沒有死亡時排到空氣中是十分危險的,焚燒的煙塵對空氣品質同樣汙染嚴重。焚燒方式並不理想,而且存在隱患。加拿大採用的是一套雙層蒸汽高壓、帶有內粉碎功能的醫療垃圾處理系統。解放軍302醫院在抗擊SARS疫情期間採用的就是這套系統。

醫療行為當中還有許多細節,在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軌跡尚未完全了解時,都需要遵守最終原則:「惹不起,躲得起;躲不過,則滅了你。」醫院內的消毒工作需要有專門的隊伍,由感控專業人員組織領導,其任務與責任甚至要超越診療活動,必須引起重視,否則,醫護人員感染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以上幾點建議,只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楊振洲 責任編輯:孫智英

相關焦點

  • 飛沫、氣溶膠、糞口傳播?新冠病毒防護乾貨來了
    &nbsp&nbsp&nbsp&nbsp秦川: 2003年SARS期間就有氣溶膠傳播的說法,在相關醫院曾進行過氣溶膠傳播研究,在醫院內部一些區域(病房、病房陽臺、內走廊、護士站、排風扇和清潔區等)的空氣中有SARS-CoV RNA的檢出,而室外空氣中沒有檢測到存活的病毒,以至於一些人聞之感到恐懼。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你被嚇到了嗎?這篇給你壓壓驚
    注意「氣溶膠傳播」不等同於「空氣傳播」這裡的「氣溶膠傳播」,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空氣傳播」,更不是說出門呼吸兩口室外空氣就有被感染的風險。它還是在說近距離被病毒攜帶者感染的風險。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對此解釋是:提出氣溶膠傳播是為了提醒臨床醫務人員在進行如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應注意採取空氣隔離措施,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而我們一般老百姓在沒有確切了解之前先別急著把自己嚇個半死。
  • 對抗新冠病毒,防護乾貨來了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都屬於經呼吸道傳播,防範的方法也一樣——疫病流行期間,不要到人員密集的地方去,室內經常通風,同時戴好口罩、戴對口罩,就能有效避免病毒經呼吸道感染。  新冠病毒如何傳播?弄清這個問題是防護的前提。  可它異常狡猾,疫情暴發至今,病毒傳染快、難防控、潛伏期長,被醫生們叫做「流氓病毒」。
  • 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5月8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官網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感染程度相似。該研究已於5月7日發表在權威雜誌《柳葉刀·呼吸醫學》上。
  • 氣溶膠傳播存在限定條件 這些密閉空間有風險
    人們很有可能在並沒有與新冠肺炎感染者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因吸入懸浮的氣溶膠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肺部染病。氣溶膠越小的顆粒,在空氣中的沉降速度越慢,比如患者打一個噴嚏,大顆粒的飛沫受到重力的作用10秒鐘就會沉降到地面,但是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而且氣溶膠可以隨著空氣流動而流動,從汙染區域流動至乾淨區域,在1-1.8米以外的傳播風險依然存在。
  • 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上,音量很關鍵。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
  • 雙語|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新冠病毒傳播的一條路徑是通過飛沫,大多是在某人咳嗽時產生,在一兩米的距離內會落到地面。裡德表示,氣溶膠是另外一條可能的傳播路徑,他指出微小的飛沫會懸浮在空氣中。
  • 孕產婦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新生兒如何護理?
    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數仍在上升,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已報告1例出生後36小時咽拭子病毒核酸陽性的新生兒感染病例,其母親系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是否存在母嬰傳播尚不能確認。孕產婦作為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引發社會關注。「孕產婦如何安全就診」「孕產婦是否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孕產婦疑似感染,新生兒如何防範」……2月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專家組發布新冠肺炎期孕產婦及新生兒管理指導意見(第二版),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進一步的解答。
  • 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確認,在農村這幾種預防措施最有效
    針對這些傳播途徑,我們對新冠病毒的防疫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農村地區,很多人看到這十幾天周圍都沒有人確診新冠肺炎,就以為安全了,實際上,通過最近披露的案例,這種病毒的傳播能力似乎還加強了。那麼,在農村地區,我們應該如何防禦新冠病毒呢?筆者整理出以下幾點,都是從實際出發,我們只要注意就能做到的。
  • 殺病毒科技助力口腔醫院複診
    圖為珠海市口腔醫院醫生在問診中,身邊配備了可殺滅新冠病毒的空氣淨化器。(資料圖片) 近日,格力電器研發製造出可殺滅新冠病毒的空氣淨化器,並在珠海市口腔醫院投入應用。這款空氣淨化器能夠高效殺滅含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冠狀病毒,去除氣溶膠及顆粒物,從根本上阻斷病毒空氣傳播途徑;在60立方米密閉空間中,在55分鐘內,對20至700納米的氣溶膠顆粒去除率高達97%,1小時可有效殺滅99%以上新冠病毒。
  • 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疫問醫答·第十三期面對疫情,《生命時報》全新推出「疫問醫答」欄目,聚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個你最關心的問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氣溶膠傳播」,一個新增而又陌生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從昨日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
  •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空氣有毒?還能開窗嗎?
    」沈銀忠進一步表示,當前有些醫院建議在沒有做好防護的情況下暫停可能存在冠狀病毒感染風險患者牙科手術,「在口腔治療器械的旋轉操作等情況下,會產生一定升溫,從而導致氣溶膠形成,但至於牙科手術是否會通過這種氣溶膠形成感染他人,目前仍沒有定論。」「醫學上類似的情況還有,進行呼吸機治療、霧化吸入治療等情況均會產生氣溶膠,這些情況下要注意防護氣溶膠可能導致的病毒傳播。」
  • 「新冠」肺炎和流感存在疊加感染的風險 雙重病毒來襲 市民如何做...
    「新冠」肺炎和流感存在疊加感染的風險雙重病毒來襲 市民如何做好防護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通訊員/任重 宋璽新冠肺炎疫情還沒結束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指出,已出現4例同時患有流感和新冠的病例。中國疾控中心也發布提示,今年秋冬季存在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流感與新冠肺炎有何區別?雙重病毒來襲,市民如何做好個人防護?近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感染了新冠病毒,媽媽們還能進行母乳餵養嗎?
    這項研究於3月22日至5月17日期間在紐約三家醫院開展。研究人員對患有新冠肺炎的媽媽和120名新生兒進行了觀察研究。研究人員稱,儘管感染新冠病毒的媽媽和各自的寶寶同住一個房間,並且都在母乳餵養,但沒有出現新冠病毒傳播的病例。除了哺乳期間,新生兒們都待在封閉的新生兒床裡,與媽媽的距離約為兩米。媽媽們在與寶寶接觸時,必須戴上口罩,並嚴格清潔手部及胸部。
  • 運動員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北體專家團權威解答來了
    截至18日,意甲聯賽也有12名球員確診……央視新聞報導不斷出現的各國運動員感染讓人們產生了很多疑問。難道身體素質一向過硬的運動員比普通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運動員有哪些特殊的預防感染的措施?如果一旦團隊中有人感染,團隊應如何應對?為降低團隊感染風險,團隊應採取哪些更有利的防控舉措?
  • 研究:住高層的人感染新冠風險更大,排水管道和氣流系統易成病毒...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的衛生系統和公共衛生機構提出了挑戰。面對這種能快速傳播、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必須調查所有可能的感染風險。 雖然不少人已經居家隔離一段時間或者回到辦公室上班,研究人員卻指出,大型、高層建築是尚未引起足夠關注的風險之一,尤其是高樓大廈或醫院。
  • 同濟醫院:孕婦疑似或確診感染,新生兒應立即隔離並檢測核酸!
    「孕產婦疑似感染,新生兒如何防範?」2月9日,同濟醫院專家組發布《新冠肺炎期間孕產婦及新生兒管理指導意見(第二版)》,為這些新出現的熱點問題給予了進一步解答。據悉,同濟專家此次發布的第二版意見緊跟國家衛健委診療方案第五版,提出了疫期孕產婦最佳的就診路徑,專家呼籲在新冠肺炎疫期開展孕產期保健的醫療機構開設孕產婦保健綠色通道,儘可能保障母嬰安全。
  • 【反轉】ACE抑制劑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ACE抑制劑(例如纈沙坦,厄貝沙坦)是維持血壓平穩,降低心腦血管及腎臟不良事件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基礎治療藥物。許多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在長期服用。疫情之下,有臨床建議提出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堅持服用ACE抑制劑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考慮增加劑量至足量。這樣的意見是否準確,ACE抑制劑到底是潛在的有效藥物還是危險因子?來自紐奧良公共衛生學院的詹姆斯·迪亞茲給出了與目前臨床意見相反的見解,ACE抑制劑有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這一假設發表在近日的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上。
  • 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傳播,飛沫混在空中,形成氣溶膠...
    北美青年活著的北美留學生活指南引在今天(2月8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衛健委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的通知,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簡稱為「NCP」。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
  • 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被低估,世衛:正在科研審核
    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被低估,世衛:正在科研審核 近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世衛組織更多地關注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