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住高層的人感染新冠風險更大,排水管道和氣流系統易成病毒...

2020-12-15 騰訊網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的衛生系統和公共衛生機構提出了挑戰。面對這種能快速傳播、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必須調查所有可能的感染風險。

雖然不少人已經居家隔離一段時間或者回到辦公室上班,研究人員卻指出,大型、高層建築是尚未引起足夠關注的風險之一,尤其是高樓大廈或醫院。他們表示,目前直接的人際傳播仍是獲得疾病的最常見手段,但研究表明——如果管道系統中出現缺陷,高層建築中的居住者更有可能可能會受到感染。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採取步驟,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排水系統病毒「超級傳播」案例

赫瑞瓦特大學可持續建築設計研究所的研究,引用了2003年SARS病毒暴發時的一個「超級傳播」案例:在一個有約19,000名居民的建築群中(樓層高度33層-41層不等),有300例確診病例和42例死亡,佔據了香港所有SARS感染和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

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報告表明,廢水管道中的缺陷是造成暴發的主要原因。通常,水槽和廁所中的U型彎管中,從下水道系統中升起的水,可以阻止空氣傳播的疾病,但該建築群浴室的大量U型彎管,內部的水已經幹了。

這項研究報告表明,病原體可以被霧化並在衛生管道系統內的氣流中運輸,並通過空的U型彎管進入建築物。

WHO的報告提出,當感染SARS的人在建築物的廁所中腹瀉時,空中「載有病毒的飛沫」可能通過下水道和管道系統從一間公寓移動到另一間。這條空氣傳播路線中,藉助浴室抽風扇,進一步將空氣中的汙染物吸入了房間。

在這場悲劇的背後,研究人員已經研究了近20年的建築內感染的交叉傳播。2017年,研究人員發表了在一座兩層樓高的汙水管道試驗臺上進行的一項實驗的結果。研究人員用一種生物模型來代表被衝進系統的病原體,同時把有缺陷的條件一一對應起來。

具體傳播途徑與機制

在許多建築物中已經觀察到空的U型「陷阱」,並且風險評估表明,在病原體負荷較高的建築物(例如醫院)中,在缺陷條件下可能發生高風險交叉傳播。在有缺陷的條件下(並不少見),可在衛生管道系統內的氣流上攜帶氣霧化的病原體。研究人員的發現表明,應更加考慮這種病原體傳播方式。

毫無疑問,這表明這些微生物可以通過氣流系統在建築物不同樓層的房間之間傳播,氣流系統幫助水在管道周圍流動。不僅是房間裡的空氣中的微生物,液滴還汙染了這些房間的表面和系統內部。

汙染性生物和病毒可以通過氣流系統在建築物不同樓層的房間之間傳播,該氣流系統幫助水在管道中移動。不僅房間中的空氣中的生物,水滴還汙染了這些房間中以及系統內部的表面。

當U型彎管幹燥時,被汙染的空氣可以自由進出所討論的居住空間。當很多人在家時,此類建築物也更容易因過度使用而產生較大的壓力激增,這更是會迫使水從U形彎道中流出,並破壞其「密封性」。

而面對當下態勢更兇猛的新冠病毒,類似的傳播就更「狡猾」和隱匿了。該病毒肯定會以微小的液滴在空氣中傳播。腹瀉可能不是主要症狀之一,但很常見。

在社交隔離期間,大型建築物的管道中的U形彎曲部分特別容易受到水管等爆破的影響,因為同時使用這些系統的人比平時增多,而醫院甚至會出現病房等空間不足的情況。同樣的風險可能是由於未充分使用管道而導致U型彎管中的水蒸發了,即使在封鎖狀態下,也有舊的水槽或浴室地漏無法使用。

大量腹瀉的受感染人士會增加系統內的病毒載量,從而進一步增加疾病在建築物內蔓延的風險。而且,這種管道的相互連接甚至可以促進彼此靠近的建築物之間的暴露——在醫院和其他與醫療保健相關的建築物等有大量感染者的地方,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處理與預防措施

最近《柳葉刀》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包括針對設施管理人員和房主(尤其是高層建築中的業主)的6點建議,以確保他們的系統在社交隔離期間是安全的:

1)不要忽視浴室、廚房或洗手間那些無法解釋的臭味。

2)確保所有水槽和馬桶都具有可彎曲的U型彎頭。

3)每天早上和晚上將水倒入所有水槽和馬桶中至少5秒鐘,要特別注意浴室和潮溼房間的地漏。

4)如果來自廁所、水槽或其他家用電器的汙水管道出現斷開或打開的情況,應立即密封。用橡膠手套蓋住,或者用塑膠袋和膠帶就可以了。

5)如果管道出現裂縫或洩漏,用結實的膠帶封好。

6)設施管理者應不斷監視建築物的整個系統性能,注意排水問題或難聞的氣味。

從長遠來看,確實需要適當的程序來確保廢水管道系統的設計考慮到感染控制。例如,對於用於50層以上建築物的排水系統,目前仍沒有特定的規範。一旦新冠這樣的流感大流行過去,這些事情需要作為一個高度優先事項進行徹底檢查。

總體而言,人們對通過建築環境系統傳播疾病的了解還很少。關於病原體傳播的零星研究主要集中在空調和供水系統中的肺炎軍團菌,還開展了一些其他工作,研究水槽中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衝廁時病原體的沉降。

衛生管道系統內的廢水流動導致壓力波動,壓力波動會損害易碎的集水器密封件(U型疏水閥),這是衛生管道系統與建築物內人員之間的唯一保護。一旦這道「屏障」遭到破壞,病原體的傳播就變得非常容易了。隨著人體廢物排洩,衛生管道系統成為病毒的「儲存庫」。

衛生管道系統內自然產生的氣流以及抽風機導致浴室內的負壓加劇了這一過程。這些因素的組合提供了迄今為止尚未探索的病原體傳播途徑。該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2003年SARS案例中的有害生物和病毒傳播路線

圖2. 整層建築中的流通布局

圖3 衛生間下水道流通系統

此外,水在水管中放置幾天後,細菌、病毒和化學物質可能會不斷滋生,達到不安全的水平。

醫療機構及其弱勢人群必須制定建築用水安全計劃,以保持居所內流通的是「活水」,並注意防止「死水」滋生有害生物。

美國、加拿大、英國、歐洲和一些州的衛生機構最近幾周發布了建議,建議新冠疫情居家期間保持建築用水流通排走。關於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法尚有爭議,但其核心信息是相同的:不要讓水長時間留在建築物中。

如果建築物中未使用水,則至少每周一次,有意衝洗建築物以用新水代替所有舊水。它還有助於清除沿管壁堆積的沉積物。

水龍頭、熱水器和軟化器、冰箱、馬桶之類的器具以及包括冷卻塔在內的其他供水系統都需要進行水循環。其中一些可能需要專門的注意。應移除水龍頭曝氣器,因為它們會積聚材料並減慢流量。

衝洗需要多長時間取決於建築物的管道設計,設備和從水龍頭流出的水的速度。所有建築物都不同:

通常而言,花80多分鐘的衝洗時間才將淡水抽到一棟10,000平方英尺建築物中最遠的水龍頭上。在另一座建築物中,僅花了60分鐘即可將水從水錶中抽到距街道30英尺的建築物的地下室。而一棟大型建築物,可能需要數小時或數天才能清除乾淨。這意味著建築物在一段時間內將無法達到正常的用水量。這些建築物可能需要反覆衝洗。

總體來看,由於高層建築物的結構和排水更複雜,這些有害生物的留存和滋生、傳播會更容易,因此風險防範更需要注意。

另外,還可能需要進行電擊消毒,在管道中添加高水平的消毒化學劑以殺死其中的生物。這對於新建築物是必需的,並且有時在新建築物中的水靜置太長時間就需要這樣操作。

一般而言,廉價的化學消毒劑測試就可以幫助確定水是否「新鮮」。有一些組織建議 對有害生物進行測試。也可能需要金屬測試。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

【1】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1556

【2】https://phys.org/news/2020-04-coronavirus-pandemic-sick.html

【3】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4-people-tall-covid-safe.html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20)30112-1/fulltext

相關焦點

  • 外媒:智利研究基地36人感染新冠病毒
    外媒:智利研究基地36人感染新冠病毒 時間:2020年12月23日 07:02:17&nbsp中財網   【文/觀察者網 齊倩】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地球的「最後一片淨土」南極洲最終也未能倖免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22日援引智利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1日,智利位於南極的研究基地報告了36例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病例,其中26人是智利陸軍人員,10人為基地的維修工人。  目前,檢測呈陽性的36人已被疏散到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市隔離,身體狀況良好。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這類人群易感
    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資料圖 方非 攝這項研究17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等多國研究人員對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大約1600名新冠重症患者和大約2200名對照組人群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和薈萃分析。結果研究人員不僅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找到了一個新冠病毒易感基因位點,還發現ABO血型系統可能與新冠感染風險有關。
  • 研究發現:A型血的人比O型血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家在武漢開展的研究發現,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O型血的人感染風險則相對較低。研究還發現,A型血的人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也更高。這一富有爭議的關聯性還有待接受同行評審,研究人員也未能解釋為什麼不同血型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不同。
  • 新冠病毒可通過空調氣流傳播被證實 廣州疾控:餐廳需加寬餐桌間距離
    文章稱,新冠病毒可通過空調氣流傳播。早在3月7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導,科學家從一所醫院的漂浮塵埃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新研究顯示,這種病毒可能通過空調系統甚至通風管道在建築內部傳播。液滴傳播由空調通風引起廣州疾控的研究,回顧了從1月26日到2月10日在廣州某餐廳發生的一起COVID-19聚集性感染案例。
  • 【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
    2020-06-21 09:59:35來源:FX168 【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
  • 研究顯示:血型並非感染新冠關鍵風險,A型血不會增加你被感染的機率
    世界各地新冠病例的興起,促使科學家爭先恐後地尋找可能使個體更容易感染該病毒的特徵,以及可能加劇其嚴重性和進展的危險因素。 在新冠大流行之際,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某些血型的人比其他人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更高或更低。
  • 謝立信:加強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新聞—科學網
    當前情況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眼部感染、是否可通過眼表傳染及其傳染途徑,應是眼科醫師關注的重點之一。 據文獻報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患者淚液中檢測結果提示冠狀病毒可能在淚液中存在。最近,武漢眼科醫師在確診的新冠病毒患者結膜拭子樣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為新冠病毒眼表感染提供了客觀證據。
  • 【反轉】ACE抑制劑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疫情之下,有臨床建議提出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堅持服用ACE抑制劑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考慮增加劑量至足量。這樣的意見是否準確,ACE抑制劑到底是潛在的有效藥物還是危險因子?來自紐奧良公共衛生學院的詹姆斯·迪亞茲給出了與目前臨床意見相反的見解,ACE抑制劑有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這一假設發表在近日的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上。
  • 數百項血清學研究表明 全球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新華社電 世界衛生組織12月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他強調,儘管這些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但其結果相當一致,即世界上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糖尿病人怎麼防治新冠病毒感染?國際研究:腸道菌群很重要
    最近,韓國首爾高麗大學人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Heenam Stanley Kim博士檢查了新興證據,這些證據表明腸道健康不良會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預後產生不利影響。根據他的分析, Kim博士認為腸道功能障礙及其相關的腸漏可能會通過使病毒進入消化道和內臟器官而加劇感染的嚴重性,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與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之間似乎存在明顯的聯繫。
  • 怎樣應對新冠病毒空氣傳播?
    此外,麻疹病毒在被感染者咳嗽或打過噴嚏的空氣中可以保持兩個小時的傳染力,後來經過的路人吸入被汙染的空氣,或觸摸被汙染的環境表面後又摸了眼睛、鼻子或嘴巴,都可能被感染。每位麻疹患者平均能感染12-18位沒有疫苗保護的易感人群。然而,新冠病毒實在太新了。要弄清楚它的特性,就需要分離出這個病毒,在實驗室裡做進一步的研究。
  • 研究表明卡介苗使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率降低十倍
    卡介苗「奇用」因為最新研究報導:接種和未接種BCG卡介苗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差十倍!或許是解釋SARS-CoV2病毒感染無症狀攜帶者的原因?該研究論文是由印度裔美國人癌症外科醫生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上(未有同行評議)。
  • 高層建築排水管道安裝經驗之談
    高層建築給排水管道不涉及建築結構安全性,但卻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建築給排水管道包括給水與排水,排水系統主要採用室內有組織排水及汙水管,給水系統需經過加壓二次供水。減壓閥排水管道1)簡易消能器.......高層建築排水管道包括雨水管及汙水管,高層建築設計基本都採用
  • 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5月8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官網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感染程度相似。該研究已於5月7日發表在權威雜誌《柳葉刀·呼吸醫學》上。
  • 感染率和死亡率低10倍 卡介苗或對新冠病毒有效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6日在medRxiv預印論文平臺發表了一篇題為《各國新冠肺炎歸因死亡率和卡介苗使用差異》的論文,論文稱具有百年歷史、用於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BCG)似乎對新冠病毒感染有保護作用。
  • 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上,音量很關鍵。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
  • 鍾南山院士提出新課題:研究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現在我們八九百人在這裡開會,應該說是身處和平環境,很不容易!」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話風一轉,提出一個新課題:「環境傳人」,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 感染了新冠病毒,媽媽們還能進行母乳餵養嗎?
    這就表明,如果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患有新冠肺炎的媽媽在哺乳期間大可不必過於緊張和擔憂。這項研究於3月22日至5月17日期間在紐約三家醫院開展。研究人員對患有新冠肺炎的媽媽和120名新生兒進行了觀察研究。研究人員稱,儘管感染新冠病毒的媽媽和各自的寶寶同住一個房間,並且都在母乳餵養,但沒有出現新冠病毒傳播的病例。
  • 較真丨服用降壓藥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嗎?
    然而不幸的是,ACE2恰好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攻擊靶點和「入侵門戶」。由此也就引發了一些猜測——降壓藥會不會增加感染風險? 2目前尚無證據證明降壓藥會增加高血壓患者感染病毒的風險。ACEI和ARB兩類降壓藥都可以增加ACE2在高血壓患者組織中的表達,理論上說,這會增加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
  • 雙語|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換言之,在大教堂中唱歌相比在擁擠的酒館中大叫造成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可能更低。科斯特洛說:「憑直覺來說是這樣,假定人們講話或唱歌的音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