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決定自己是否快樂的,不是收穫了多少,而是損失了多少。
無意中看到一條微博,痛徹心扉:90後月收入多少才正常?
每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下,總有一些言論那麼不正經,卻最為揪心。這個網友的留言就戳到了無數90後的軟肋:
乍看之下,不無道理。究其原因,不就是一個年齡段內大家的貧富差距過大嗎?
最過分的是——
致富的途徑千方百計,致窮的道路千篇一律......
1
為什麼現在的同學聚會越來越難了?
不是大家有各自的家庭、使命騰不出時間,而是每個人所處的層面差異導致很多時候沒法深聊,簡稱「不走心」。
從我們步入社會之後,就會明白:造成這種層面差異最直接的原因,不是學歷,而是經濟水平。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學歷不高,早你幾年融入社會的鄰舍好友,混得風生水起。
而你,一個高等院府畢業的大學生,卻還在為生計疲於奔命,住著地下室,吃著康師傅,領著微薄的薪水,畫著意淫的未來。
每每此刻,你會嘆息社會的不公,會質疑那句「知識改變命運」。稍微偏激些,還會腹誹那些有所成就的朋友「多半是用了什麼不正當手段」,而忘記正是他們的成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而不是你),並最終衍生出自卑甚至自棄。
2
看到這,請停30秒,想想自己是不是「拖了90後正常月收入的後腿」?
如果不是,恭喜你,有自己不一樣的煩惱;如果是,也恭喜你,有著相對更大的提升空間。
言歸正傳,為什麼很多學歷不高或者院校不好的人,相對重點院校大學生,更可能獲得不錯的物質條件呢?
因為他們會投入更多的精力用於書本以外的資源獲取,並且敢於嘗試,善於取捨。
而重點院校的學生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學了那麼多年的專業知識,以後就一定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選擇取決於付出時間總量)。
我不是要說,這種做法不對,只是身邊大量案例表明,這結論沒什麼說服力!
3
我們為什麼這樣熱衷於根據過去的投入,而不是未來價值,來做決定?
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和傳統觀念孕育了這種經濟學現象:沉沒成本效應。
想像你晚上恰好路過電影院,想去看最近熱播的《黑豹》,結果今天的排片已經沒有了。既然來了,你決定還是花40元隨便看一場時間最近的(減少等待)。結果你買了一場無聊至極的紀錄片,剛坐下15分鐘,周圍就傳來呼嚕聲,你發現繼續看下去也對你毫無價值。
現在,你應該怎麼辦?繼續看完,還是馬上離開?
在這個情景裡,在你進入觀影廳的時候,40元就已經拱手送人了(沉沒成本)。直到你坐下15分鐘後,面臨不同的選擇:
如果離開,可以節省剩下的一個半小時;如果繼續看,就是在浪費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這叫追加成本。
現實中,對對口就業的期望不就是「追加成本」的典型事例嗎?
因為害怕損失(四年專業知識的學習無用武之地),所以繼續投入(苦求對口就業),到後來損失更大(花了時間卻換不來對等的經濟回饋),以致無法回頭(想轉行卻年事已高)。
卻不想,硬著頭皮實現這4年的所謂專業價值,要搭上後半生的35年(姑且認為60歲退休)。這種「為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荒誕之舉,小學老師就給過警示,大學反而還智力退化了嗎?
4
害怕損失的人,損失最大。
見過太多人:
買衣服只因為逛了很久的街。結婚只因為談了太久的戀愛。學遊泳只是因為辦了會員卡。朝九晚五隻是因為幹了很久。
這些隨處可見的經歷,你肯定都明白,可為什麼還是說服不了自己如何做正確的選擇呢?
因為同樣的刺激下,人對損失的感受遠比收穫強烈得多。
如果我問你借了200塊錢,結果還了你210塊,你不會覺得有多開心;但是如果我借了200塊,只還了你190塊,你會覺得比吃個蒼蠅還噁心!
同樣是10塊,一正一負,心態就完全不同。
5
就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對損失看得過重,而忽略了之後可能存在的更多的收穫。
那些學歷不及你的「成功人士」,恰好受益於沒有強硬的教條限制。
無論是創新還是勇氣都優於你的情況下,付出同樣的努力,成就如果沒你大,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你說對嗎?
當然,我不是要宣揚「上學無用論」這種逆社會主義思想的黑暗理論。
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擺脫思想束縛,逃離「一葉障目」,做更好的自己,從而實現「不拖90後月薪後腿,不薅社會主義羊毛」。
終以泰戈爾的詩共勉之: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潸然淚下,你也將失去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