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桂林市中醫醫院外科系統多學科協作成功搶救一例急重症患者,這不僅是對醫生技術精湛的考驗,也是對醫院急救的一次檢閱。高效快捷的救治流程、迅速反應的多學科協作模式,都對搶救危在旦夕的患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患者目前病情已穩定,家屬回想起搶救時的危急情景十分感慨:「十分感謝醫院多個科室的全力搶救,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非常好。」
近日,60歲的陳大叔在工地勞作時不慎被迎面倒塌的磚牆砸倒在地,經過施救後被120急救車送往桂林市中醫醫院創傷科,入院時患者面色蒼白,全身多處外傷出血,並有多處骨折(包括:多發骨盆骨折、腰2-4左側橫突骨折、左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血壓下降,腹部疼痛難忍,肚子逐漸脹滿起來,出現休克症狀。創傷科緊急邀請外一科會診,外一科副主任顏建文綜合患者的外傷史、臨床症狀、體格檢查以及輔助檢查,考慮患者目前出現休克的主要原因為創傷後失血性休克,大出血的部位應該位於腹腔,隨即聯繫血庫緊急輸血,避免患者血壓進一步下降,抗休克的同時積極準備急診手術。
經過與患者家屬溝通,第一時間開通綠色通道,急診將患者送入手術室,經過麻醉師插管全麻,患者的血壓靠著輸血及升壓藥物維持,但是陳大叔的出血仍在繼續,這是一場時間與實力的較量。考慮到陳大叔腹腔內多個器官都有可能損傷、破裂出血,傳統的開放剖腹探查手術需要至少30-40cm的切口才能找到出血部位,這對患者是雙重打擊,顏建文副主任當機立斷,決定先予腹腔鏡下探查腹腔,明確出血部位後再行剖腹手術,手術切口可減小1/2,並且大大縮短手術探查時間,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寶貴時間。在腹部切開3個小口後,順利進入腹腔,仔細探查患者肝、膽、胰、脾、胃等器官,均未見明顯損傷及出血,而在患者的下腹部、盆腔發現多處血腫及破裂處,並可見活動性出血,大量暗紅色血液湧出,這為下一步的手術指明了方向。顏主任團隊立即退出腔鏡,在下腹部取切口,進入腹腔後,清除血腫及瘀血,發現小腸穿孔及腸繫膜破裂、乙狀結腸漿膜層撕裂,修補腸道損傷,繼續探查,可見盆腔後腹膜見13cm長、5cm寬的大範圍破口,多發靜脈橫斷、出血。術中立即請外二科主任羅愛國協助手術,予逐一結紮止血,修補損傷,患者總出血量達到5600ml,相當於全身血液置換了一遍。經過5個多小時緊張而忙碌的手術後,患者轉危為安,創傷科繼續予多發創傷清創縫合,骨折處予外固定等手術。經過多學科通力合作,患者終於暫時脫離了危險,術後轉入重症醫學科(ICU)繼續觀察治療。術後第二天,陳大叔成功脫離呼吸機,能夠自主呼吸,神志清醒,但因外傷損傷大、出血多,胃腸道水腫嚴重,腹脹明顯,再加之腹部脂肪較多,術後出現了切口脂肪液化的情況,外一科立即給予本院中藥製劑衝洗切口,並採用腹部燙熨、穴位貼敷、超聲波理療、中藥灌腸、藥線引流等中醫治療方法,經治療陳大叔全身多處傷口癒合良好,胃腸功能也恢復良好,能自行經口進食,肛門有排氣排便,腹腔引流管也得已拔除。目前經過多學科的綜合方案治療,患者病情非常穩定,轉至普通病房繼續下一步治療。
現代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多學科診療模式(簡稱MDT)就成為了廣為推崇的診療模式,它打破了學科之間壁壘的同時,有效推進學科建設,實現醫療服務地進一步提高,縮短患者診斷和治療的等待時間,增加治療方案的可選擇性,制定個性化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預後,同時避免了不停轉診、重複檢查給患者家庭帶來的負擔,患者滿意度得到提高,促進了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該例多發傷、急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案例,也是桂林市中醫醫院外科系統綜合實力地有力體現,多個學科的通力合作為患者贏得了一線生機。
【來源:桂林市中醫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