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五四」:真實的陳獨秀與《新青年》

2020-12-17 四季讀書分享

我們都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便是以《新青年》雜誌的創辦作為標誌的,說起《新青年》,便不能不提陳獨秀,有些人說他「右傾」,有些人講他「託派」,他也從來就是一位叱詫風雲的革命者,無論如何,陳獨秀的大名,向來都是如雷貫耳的。

陳獨秀,字仲甫,號實庵,安徽省懷寧縣人,1879年10月出生,自幼喪父,「我出世幾個月,我的父親便死了,真的,我自幼便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我記得我幼時家住在安徽省懷寧縣城裡,我記得家中有一個嚴厲的祖父,一個能幹而慈愛的母親,一個阿彌陀佛的大哥。」

父親去世後,便跟著人稱「白胡爹爹」的祖父學習四書五經,祖父死後,經歷了幾個塾師,到了十二三歲便由「阿彌陀佛」的大哥教陳讀書,然而大哥知道陳不喜八股文,便教他學《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然而讀著讀著瞧不起八股文的心思卻愈加強烈,到了十七歲,縣考前的一兩月大哥挨不過去了才教他看八股文。

院試時胡亂填滿了一篇文章,大哥看了以後失望透頂,沉默了良久,可是沒曾想蒙住了大宗師,取了個第一名,「捷報傳來,母親樂得幾乎掉下眼淚。」甚至還有不少富紳,竟託人問陳可曾定親。

到鄉試時,隨行的有一位「老夫子」,開口孔、孟,閉口程、朱,「不但讀過幾本宋儒的語錄,並且還知道什麼『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他也是天天那樣在路旁空地上解大手,有時婦女在路上走過,只好當作沒看見。」不僅如此,同住的幾個人,一邊念誦著禮義廉恥、正心修身的八股文,一邊到門口探望,遠遠發現有年輕婦女路過,便扯下褲子蹲下去解大手,雖然並無大手可解。這次鄉試的所聞所想,決定了陳獨秀往後十幾年的行動。他說:「這班動物得了志,國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條約,12月12日,袁世凱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定年號為「洪憲」。當時封建派大行尊孔讀經,鬼神迷信之說,辛亥革命帶來的一點民主之氣蕩然無存。

陳獨秀說:「這腐朽陳舊的思想布滿中國的一切角落,所以我們要誠心誠意地鞏固共和國體,非將這些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乾乾淨淨不可。中國思想界的當務之急時啟發民智,關鍵在於教育青年。堅決掃除人們頭腦中的舊思想、舊道德,代之以新思想、新道德,掃除得愈徹底愈好。」

於是在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便在危難之際,衝突重重的阻礙誕生了。《新青年》創辦後,一直是由陳獨秀一個人主編的,直到1918年1月,成立了新的編輯委員會,編委會有七人,分別是陳獨秀、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胡適、劉半龍、沈尹默。

《新青年》在袁世凱復闢帝制最猖獗的時候,針對封建派以及廣大民眾落後的思想,舉起了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也就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明確的說:我們現在只有認定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針對有鬼論,魯迅先生發表文章說:「現在有一班好講鬼話的人,最恨科學,因為科學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許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講鬼論的對頭。」

針對當時的孔教以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教義,陳獨秀憤怒的指出,封建的倫理道德不破除,中國的政治、法律、社會道德、文化思想,就無法走出黑暗進入光明。

1917年,陳獨秀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提出了三大主義以反對封建八股文,提倡白話文,將思想啟蒙運動推導了更加廣闊的領域。

在此五四之際,我謹以此文緬懷當年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的眾多偉大青年以及革命先烈。盛世華夏,定不負所望!

相關焦點

  • 使陳獨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2017年會暨「《新...
    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劉超分析了新發現陳獨秀編著的《模範英文教本》第2冊,他認為該書在近代中國英語教科書中的地位及其在陳獨秀研究中的價值不可忽視。安慶市陳獨秀研究會顧問李銀德的《陳獨秀墓之變遷》,考察了陳墓變遷的現實意義,他認為陳墓規制等的變遷反映出了國家對其態度的變化。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現在能夠看到的,是《知堂回想錄》中所載,說陳獨秀初曾懷疑傅斯年是黃侃等北大舊派教授「派來做細作的」;而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創辦《新潮》雜誌時,陳獨秀爽快答應經費由校方負擔,頗解傅等人囊中羞澀之尷尬,讓學生們也略感意外。傅斯年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是《文學革新申義》,刊於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4卷1號。《新青年》從第4卷開始實行輪流主編制,但4卷1號正是陳獨秀負責編輯的。
  • 重讀《新青年》:陳獨秀曾提推倒"陳腐的古典文學"
    ◎孫鬱  編者按  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1916年更名為《新青年》)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任主編﹐由上海群益書社印行(月刊)。當時人們沒有料到,這份雜誌的問世竟改寫了文化的地圖,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恰逢《新青年》創刊100周年之際,本報特推出《重讀》欄目,陸續刊登系列文章。
  • 五四精神:汽車維修工向100年前的青年致敬
    《新青年》孕育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新思想青年是時代變革的主體,是未來世界進步的希望。曾幾何時,陳獨秀、魯迅等人那慷慨激昂反對官僚主義、批判腐朽社會、爭取自由的先鋒精神已被消費主義快餐文化取代,五四的內在精神似乎已被人們淡忘。同為青年的我們,相比一百年前的青年就智慧和勇敢而言,途便變速箱維修公司所有青年自愧不如,但所有途便人一致認為,我們應該虔誠地向一百年前的他們致敬——用我們誠實而善良的勞動來向他們致敬,用我們對世界文化的尊重來向他們致敬!
  • 「五四」:青年與民族的覺醒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談論青年和時代的本質關係時如是說:「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強,則國家強。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覺醒的?在歷史進程中,他們的抉擇與奮起又起到了什麼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年?本期特稿將帶您一起領略中國青年的力量。
  •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還需謹記歷史,銘記精神
    周恩來、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胡適、聞一多等都是五四運動參與者,由於五四運動是文化界和工人階級印象力巨大的一次「爭國權除國賊」集會,對於共產黨成立和奮起反抗腐敗政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意義,故1949年中央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其實最早是1939年慶祝五四運動20周年時候,陝甘寧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 陳衛平 |「五四」:在多元闡釋中重建知識敘事
    新文化運動則對中國文化新形態的內涵有了新認識:不能簡單地將新學等同於西學,將舊學等同於中學,因而中國文化的新形態應當有別於中國傳統,也不是模仿西洋,而是中西結合的新創造。陳獨秀、胡適、魯迅常常被一些論著作為毀壞中華文化命脈的代表人物,其實,他們都認為建設中國文化新形態的必由之路是融合中西的新創造。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因此也無法解釋陳獨秀為什麼參加了這些歷史運動,更不要說傅斯年、羅家倫這些第二代,他們也都是在這個運動中的,儘管《新潮》和《新青年》是不一樣的。我在文章裡面提了一個概念,叫做「態度的同一性」。「態度的同一性」首先是針對「方法的同一性」來的,也是對「五四」啟蒙運動基本特徵的一個客觀的概括。
  • 中青網評:讓新青年在中國夢時代彰顯生輝
    原標題:讓新青年在中國夢時代彰顯生輝 有一個群體,總能引領潮流,澎湃時代。 有一種力量,總能跨越時空,刻畫歷史。 新青年,改變了歷史的軌跡、社會的形態。 五四,帶著青年的力量,銘刻青春的印記。
  • 新青年精神歷久而彌新
    所以,拋開那些宏大敘事的大詞,所謂五四精神,也是新青年用青春影響未來的精神。何謂新青年?陳獨秀謂,「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新青年「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用今時今日的話說,青年人是社會的新鮮力量,勇猛如利刃;青年人要強健自己的品格,也要對其所處的社會發光發熱。
  • 五四青年節 | 傳承五四精神,綻放青春力量
    在五四運動這場偉大的革命運動中,全國各界、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把國家的命運同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把個人價值融入到中國社會的進步中、融入到中華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
  • 蔡豔、黃國鈞「五四」寄語全區青年:新時代 新擔當 新奮鬥,譜寫...
    今天上午,黨中央隆重召開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了五四運動百年歷史,科學闡述了五四運動「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重大意義,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了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負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的六點要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關心與愛護,也為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提供了重要思想和根本遵循
  • 「五四」青年說 | 疫情中的「五四」節,連法青年這樣過
    「五四」青年說 | 疫情中的「五四」節,連法青年這樣過 2020-05-03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在中國的萌生
    1918年12月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又創辦了《每周評論》,以此達到與《新青年》在刊期上的相互補充。《每周評論》是中國最早的「雜誌報紙化」,也是五四時期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它系統地報導了五四運動的經過和前因後果,並第一次把這場偉大的愛國運動稱之為「五四運動」,提出學習「五四運動」的精神。
  • 陳獨秀為何黯然離開北大?
    原標題:陳獨秀為何黯然離開北大? 談到中國近代教育,不能不提北大;談到北大,則不能不提它的文科學長陳獨秀。正是陳獨秀和北大一批同仁拉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當時陳獨秀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以《新青年》為陣地,把一篇篇筆鋒犀利的文章化為投槍,向舊禮教、舊道德、舊文化展開毫不留情的抨擊。無疑陳獨秀是輔佐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理想人選。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文科的整頓,始於陳獨秀任文科學長以後。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五四時期,胡適、陳獨秀推白話文學為正宗,通過改良白話和化俗為雅的努力,創造了適應現代人表情達意需求的新文學和語體文,確立現代白話文學的新文統。晚清言文雜糅的新文體和「五四」言文合一的白話文體,構成了中國文學和書面語現代化演進過程中先河後海的自洽性連結。
  •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紀念「五四」運動講話稿
    同道們、青年友人們:  在「五四」青年節行將降臨之際,我們在這裡盛大召開留念「五四」運動xx周年大會,命名表揚為我村改造開放和共青團工作做出凸起貢獻的進步群體和先進個人,這對進一步團結教導全村廣大團員、青年繼承「五四」光榮傳統,弘揚「五四」精神,加快我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存在非常主要的意思。
  • 繼承發揚五四精神 新時代中國青年這麼做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徵路上奮勇搏擊。」
  •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五四寄語在濰坊學院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國教育在線訊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
  • 開天闢地陳獨秀,經天緯地文化魂
    如果我們在紀念九十周年大慶的時候,又不肯實事求是地還原那一位開天闢地偉人的真實面目與客觀形象,那麼,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還將把這個本已相當不堪的世道推向何處呢?  陳獨秀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無可爭議的創始人,而且還是中國共產黨中堪稱文化大家的首屈一指之人,縱觀九十年歷史,此兩點沒有人能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