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打針可能是每一個人小時候的噩夢,感覺在打針的時候疼的很,也就免不了哭鬧,雖然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大人們打針不會哭了,但是小孩兒哭鬧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說孩子打針都不會哭的話,可能有的家長會誇自己的孩子堅強,這真的是好事情嗎?
首先觸覺是人的重要感覺之一,這能夠幫助我們很好的了解外界的情況。在孩子三歲之前,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就是皮膚觸覺,一些在感知痛覺上比較敏感的孩子,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適應能力就會比較強,但是一些觸覺反應較慢的孩子,之後就可能出現一些神經類的病症,所以說在一定程度說給孩子打針但是沒反應不正常,而打針折騰卻顯得很正常。
人類皮膚接觸到的信息會轉化為神經信號再傳輸給大腦,對於嬰兒來說,神經系統並不完全,對外界的變化所做出的反應也會比較慢,所以說,打針時不折騰或者是哭的比較慢是比較正常的,但是觸覺的發育是很快的,嬰兒對於疼痛的理解會在出生的一個月後比較明顯,這個時候的孩子對刺痛越來越敏感,所以說如果孩子在一個月之後打針還不哭,很可能是孩子的感覺器官出了問題,但是也是據情況而言,並不確定。
出現觸覺發育過晚的情況有可能是母親的生孩子時的選擇造成的,舉個例子來說,用開刀手術出生的寶寶比順產的寶寶更容易在皮膚感知發育方面出現問題。因為順產的方式使得寶寶在出生時遭到了擠壓,但是這種擠壓的程度對寶寶來說僅僅是按摩,有效地促進寶寶全身上下的神經,等於提前給寶寶做了一次預防。但是我們反觀剖腹產,直接採取手術的方式並沒有達到順產的按摩效果,自然在寶寶之後的觸覺發育上會出現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把孩子包裹的太過於嚴實,中國的媽媽們很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所以你喜歡把孩子一層又一層的包起來,但是這樣的行為對寶寶來說是不好的,因為這樣就缺少了適度的肌膚接觸,對於寶寶來說並不是對他的保護,這樣做只會阻礙他身體的發育。
儘量的讓寶寶多接觸一些新的東西,僅僅是被人抱是不夠的,單一的皮膚感覺也會阻礙孩子的感官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