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針這件事,作為過來人,可以說,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怕打針的。但偏偏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就需要打各種各樣的預防針。小一些的寶寶還好,每次打針的時候頂多哼唧一下也就過去了,但隨著孩子的成長,越長大就越不受控制,往往一打針時就會爆發洪荒之力,攔都攔不住。
最近在安徽阜陽,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名10歲的小男孩因為害怕打針從醫院裡「逃」走,竟然一路跑了有50多公裡,從安徽一直跑到了河南,直接跨省了!
而這件事情的起因,則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被狗給咬了,孩子的奶奶便帶他去衛生院注射狂犬疫苗,沒想到孩子因為怕打針,直接從醫院裡跑出來了,孩子的奶奶在後面找了好久都不到他,便哭著到派出所裡報警求助。
民警一邊調取監控追蹤,一邊沿路尋找。根據監控發現,孩子一路往西跑,直接到了河南地界,最終在孩子失蹤的十幾個小時後,在50公裡外的河南平輿縣找到了他。
因為怕打針,直接暴走了50公裡,這還真的是第一次見,可見孩子對打針是多麼的恐懼了,甚至不少網友們都調侃稱:這是個未來馬拉松長跑選手的好苗子。
不過調侃歸調侃,每次聽到孩子打針時撕心裂肺的哭聲,作為家長當然是很心疼的,那麼,如何才能幫孩子克服打針的恐懼心理,讓孩子不再那麼害怕「打針」這件事呢?
一、讓孩子了解打針的原因
家長們平常就可以通過一些角色扮演遊戲,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告訴孩子在醫院裡會發生什麼及打針看病的重要性,為什麼需要打針,做好心理上的預設。
同時,讓孩子認識到醫生、護士是在幫助我們,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對打針的心理緊張和恐懼。
二、打針前事先告知,做好思想工作
人天生就會對未知充滿恐懼,孩子也一樣!家長們在帶孩子打針前事先告知,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不糊弄和欺騙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家長們可以在打針前坦誠地告訴孩子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並勸導安撫,尤其是可能會產生的疼痛,一定要讓孩子了解,這都是為了他的健康著想。
最好不要採取哄騙的方式,然後突然給孩子一針。這樣或許一次兩次還行,次數多了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失望和不信任,以後去醫院打針就更困難了。
三、全程安撫鼓勵,讓孩子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孩子害怕甚至恐懼打針,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們千萬不要強求、指責甚至是逼迫孩子一定要立刻接受打針,應抱著鼓勵的態度,試著給孩子一個接受的過程。
1、打針前,可以先帶孩子熟悉下周圍環境,轉移下孩子注意。同時抱一抱孩子,握握小手,通過撫摸,溫柔的安慰和鼓勵,能起到「情感鎮定劑」的作用,緩解孩子打針時的緊張情緒。
2、如果準備打針時有其他的小朋友在哭鬧,條件允許可以先帶孩子出去轉轉,等人少相對安靜時再過來,以免孩子的情緒受到其他小朋友影響。
3、在候診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多讓孩子注意看那些不哭的小朋友,讓那些勇敢的孩子講講看病時的事情,給孩子樹立榜樣,降低恐懼。
4、打針時,給孩子看卡通片,玩一玩新玩具等,都是值得嘗試的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對於小月齡的寶寶,還可以準備一個奶嘴。
5、打針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管理情緒的好時機。家長應充分理解孩子每一次的疼痛和抗拒,孩子因打針而哭泣時,應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認可他們的疼痛難忍,然後為情緒和狀態貼標籤,不要試圖強制停止。
6、打針後,家長們及時的讚揚也很重要。可以給孩子一個物質獎勵,也有助於其克服打針的恐懼,減緩牴觸情緒。
7、打完針後,記得跟醫生護士道聲謝。如果孩子不願說,家長也應以身作則做示範。這不僅是一種不恐懼的就醫態度,更是引導孩子要尊重醫生、配合治療的科學理念。
其實,家長們如果能夠引導得當,孩子害怕打針這件事,也不失為一個教導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塑造其勇氣、信心、堅強等品質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