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具備這項關鍵能力,未來20年才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2021-02-26 深圳少年派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孩童般的好奇心對我們有多麼重要。

這引發我們對於教育孩子的思考。孩子天生好奇,我們要滋養這份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不被刻板的學業和思維方式扼殺,因為「如果你只有知識而沒有熱情,知識也無法幫助你」

科學家培根曾經說過:「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 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此基礎上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進而發展出審辨思維和創造能力,這些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培養「硬核」的創新人才,需要全新的教育模式。愛文世界學校的出現,正是對全球化時代下創新教育需求的回應。作為全世界範圍內極少數擁有自主研究機構的基礎教育學校,愛文構建的全新教育體系,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和行動」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下的對話, 您一定似曾相識:

孩子問家長:

家長面無表情地回答:

同樣的場景,另外一位家長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因為你跑步、跳舞、看書、玩耍都需要能量,能量用完了,就需要補充呢。」

這樣一步步就啟發孩子問出,「什麼是能量」「如何獲得能量」這樣的問題。

顯然,第二位家長的回答,更能幫助孩子開啟科學探知的大門,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


學會提問是了不起的本領!它是自主思考的開始。當孩子開始提出問題,或者提出不同意見時,家長或者老師應該以鼓勵為主。可是在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習慣了你說我聽、你教我學的教學方式。一路走來都是在教師帶領下的問題探險,學生獨立前行探索問題的能力,就在跟跑的過程中悄然退化、萎縮。

未來世界的變化只會越來越迅猛且不可預測,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說,未來10年,大部分人類只需思考5秒鐘以下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20年後,如今很多職業都會消失。

創造力、溝通力和學習力是未來競爭力裡不可或缺的因素。適應新的能力需求,才是培養孩子的方向。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5PISA測試中,首次提出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教育理念。的確,我們無法幫孩子規劃好十年以及更遠之後的未來,我們能做的是幫助孩子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擁抱變化和面對各種可能性,擁有更好適應未來的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共同教育理想的召喚下,2012年,一批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院校的教育家,攜手開辦了愛文世界學校,第一個校區就設立在紐約。這所學校自建校之日起,就秉持著這樣的願景——

打造一所擁有多個校區的學校,設計一套獨創全新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能夠應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如果我們要為學生們準備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我們就必須改變教育他們的方式。」

——愛文世界學校首席學術官,泰·汀力(Ty Tingley)

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並不是說就要以科學家為職業,而是要擁有科學思維,包括自主思考、主動學習、自我成長的熱情。也包括一系列具體能力:觀察、研發、質疑、求證、推理、檢驗、證偽、改進…… 這對孩子的職業發展、對孩子適應海外留學的環境和各種人生挑戰、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健康人格,都有幫助。

如何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呢?

教育研究者發現,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並動手實踐,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史丹福大學對學生研究項目進行評估之後發現,從觀察並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和驗證,到得出結論,學生們在科學探究的實際過程中,能學會審辨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最終體會到「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意義。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首先要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比如,當你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生活和工作時,有沒有想過,智慧型手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它的背後是怎樣的編程與組裝過程?智慧型手機還能有哪些用途?如何將手機功能個性化?

這些問題來源於生活,可人們卻很少去探究,但在以創新教育聞名世界的愛文世界學校,這些問題恰恰是幫助高中生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鑰匙」。

2017年,愛文「大師學院」項目中,這些來自愛文紐約校區的小小科學家和工程師,就將目光瞄準了「硬體創新者應該訪問的最佳城市」深圳。

2017年11月底,愛文紐約校區的9名學生隨指導老師奧斯汀(Austin Volz)及另外4名教師,來到深圳,參加了愛文世界學校的創新項目:愛文大師學院。愛文還邀請了本地明德實驗學校的學生參加項目,在為期一個月的項目當中,學生要合作完成一項特別的任務:從零開始,製作出一部屬於自己的智慧型手機

在項目開始前的一個月,學生們已經開始作準備。通過遠程教學,他們共同探討生活中的科技使用和創新的多種可能。

在完成理論知識儲備之後,老師和學生們一同前往世界創客的「工具箱」——華強北電子市場,每組學生以不到50元的總價採購了智慧型手機必備的零配件。當同學們合作組裝零配件,利用所學知識,製作出一個可以打電話的設備時,大師學院的工作室裡充斥著「馬林巴琴」手機鈴聲和年輕創客們的歡呼聲。  

學生們並不是在傳統實驗室裡,而是在真實生活中做實驗,他們像科學家與工程師一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並成功製造出產品。在「師傅」的指導下,他們每個人都會對手機進行重新設計,再開發出新的功能。

同時,同學們結合製作過程,對科技創新進行了反思:

在批量生產已成為主流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假冒產品?

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個性化創造?

我們該如何讓科技更融洽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

這些思考的「鑰匙」,開啟了這群高中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幫助他們找到思考問題的正確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思考,其重要性遠遠超越了知識本身,並將成為學生成長的隱形「翅膀」,幫助他們面對未來不可預知的種種挑戰。

傳統的中國教育不太注重動手能力。學生的實驗能力往往較弱。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天才,但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時,由於實驗能力弱,經常鬧出笑話,同學間開玩笑說,楊的實驗室是一個災難。

MIT博士鄭騰飛認為,在目前國內科學教育的課堂上,孩子們學習的課程僅僅在強調知識,而忽略了真正的「素養」。而在未來,知識本身的重要性會越來越低,如何能夠不被無用的數據幹擾,很快地把需要的信息用正確的方式組織起來,這成為一個人核心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如何真正逐步、系統科學啟蒙,而是簡單寄希望於一套百科全書或《十萬個為什麼》,不然就是將孩子送到培訓班去學習STEM課程,這些課程可能有趣好玩,孩子出於好奇,會問很多為什麼。但科普書、課程對這些疑問往往直接給出答案,讓孩子輕易獲得了知識,卻錯過了孩子最有價值的「學會提問」與「探究式學習」過程。

科學是一門有想像力的手藝,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屬於慢思考的範疇,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是我們近年來讚譽有加的「工匠精神」。

基於這樣的認識,愛文世界學校的大師學院,無疑是一種教育模式的偉大創新。

走進愛文世界學校的大師學院,一半是特別打造的寄宿學校,一半是創客空間。受到15世紀文藝復興作坊的啟發,愛文大師學院採用了學術環境下的學徒式學習模式,為高中生提供了與優秀教師和專家在最先進的創客工作室一起工作的機會。

項目把學生帶到全球大城市,小班研修,學生把知識當作一門手藝來學,從動手應用中掌握技能,理解概念,並從中收穫了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在製造手機的過程中,學生們的認真專注和探索精神讓老師們很欣喜。「我們看到學生們的投入和熱情,很感動。這種用心探索的狀態可以讓他們真正地學習到東西。」

在手機製造出來並成功接通之後,學生們並不滿足,他們繼續深入學習,發現從打電話到照相再到代替電腦,手機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運用數學、編程、電子工程、人文科學等跨學科應用,試圖解答「我們的手機還缺少了什麼」這個問題。在這樣的動機驅動下,同學們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個性化手機,有的要在手機上彈鋼琴,有的準備用手機彈吉他,還有的在手機上下西洋棋。

從一名電子產品消費者,到一名手機創造者,這種身份的轉變給他們帶來了美妙的成就感和挑戰欲。

「大師學院」學生與研發者奧斯汀(Austin Volz,居中者)

晚上是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選擇回到了工作室,繼續他們的手機製作。

愛文十年級學生歐文在這裡找到了久違的投入和快樂,「我想在教室裡待到凌晨兩點」

「在愛文大師學院,我從只會編寫最基本的變數和方程,到逐漸明白如何融入更多的應用,比如說電壓和輸入電路。我在這裡學到的技術能夠幫助我在紐約校園和以後的學習生活。我在這裡得到最大的成就就是學會了編程的基礎,並受到鼓勵。"

目前,愛文世界學校已經在全球擁有四個校區:紐約校區、聖保羅校區、愛文在線校區以及今年9月即將啟程的深圳校區。未來還即將創建矽谷校區、邁阿密校區。在愛文的「一所學校、多個校區」制度下,學生被一個校區錄取,就等於被所有其他校區錄取,各校區轉學自如,課程無縫銜接。

深圳這個「中國矽谷」,即將和美國矽谷享有同樣的全球領先的創新教育了!

隨著深圳校區建設的逐步完善,中國正在成為愛文全球架構中重要部分,「大師學院」今年5月又將再次來到深圳,並惠及更多學子。

其實,就在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愛文紐約校區和聖保羅校區的學生已經登上了飛機,即將在5月15日到達深圳,開始第二期位於深圳的「大師學院」項目!這次小創客們的目標是造出兩臺3D印表機。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明確指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係。」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只有激發出孩子的內在動機,才可能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專心致志,具有更持久的學習熱情,更堅定勇敢地面對挑戰。

在愛文,學生獲得的是啟發、勉勵、引導、巨大資源、充分合作和研究空間。愛文強調因材施教與品格教育,幫助每一個孩子尋找到自身獨特的潛能,找到內心的熱情所在,並且幫助孩子把潛能和熱情落實為未來人生道路上的成就。

除了「大師學院」,愛文還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專門項目、課程、資源,旨在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探索和推進熱情。

愛文的十年級學生,在提交計劃後,有機會入選學校的「研學計劃」項目。「研學計劃」是由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每個項目可以長達數年。

「目的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把對未來的規劃納入到學校學習中,獲得持久的內驅動力」。 

大師項目的負責人馬克·古科夫斯基(Mark Gutkowski)相信,內在動機才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成長的支柱。

艾米麗·金(Emily Gold)是愛文紐約校區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在「研學計劃」中她做出了屬於自己的可攜式暗房,又選修了「超現實主義」這樣的專業課。如今她已經升入藝術院校的攝影專業。她始終記得自己步入愛文的第一天,「我們的畢業生將成為各自領域裡的藝術家」——愛文的使命宣言深刻地影響和激勵了她。

「這句話對於我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因為我確實成為了一名藝術家,而且因為愛文在教學中真的始終貫徹著使命宣言中的理念。」

這樣的教學理念源於愛文的使命宣言,它培養的學生——

「因具有自己摯愛的專長而充滿自信;成為各自領域裡的藝術家;務實地為人處事;在精神上不懼不餒,身體上強健;謙虛又有慷慨貢獻精神……當需要領袖時,他們能做領袖。當需要追隨者時,他們就是好的追隨者。」

這段話刻在愛文的校園,也深深地烙印在愛文學生的心中。

據馬克·古科夫斯基介紹,通過大師項目,有的學生進行了出色的神經科學研究,有的在百老匯演出,一開始幾乎沒人相信這是中學生取得的成績。

安德魯(Andrew Blum)從愛文紐約校區畢業後,進入史丹福大學,專業是政治學,輔修中文——這是他自從在愛文讀九年級,選修中文時就開啟的興趣。他說:

愛文教會學生學會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這種批判性思維能力會讓我受益終生。

作為創新教育理念的堅定實踐者,愛文世界學校是全世界範圍內極少數擁有自己的課程研發機構的學校之一。這個叫「泰格工作室」(Tiger Works)的部門是愛文的秘密武器,也是「大師學院」這種創新型教育項目背後的研發平臺。

「泰格工作室」為愛文制定課程標準、培養體系、持續改進課程、完成教學實驗。它的工作會細緻到評估某一項作業對學生完成某項學習目標的效用。它設在紐約總部,研發團隊成員背景極強,有曾在NASA長期工作的科學家、有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就如同教育界的「貝爾實驗室」

「大師學院」項目的主要研發者奧斯汀,今年5月也會隨第二期大師學院再次來到深圳。他說,

「相比於一般教師,專業研究人員能用更為嚴格、規範的學術方法保障成果的科學性;而與大學裡教育學院的研究人員相比,又能更快速地響應學校的實際需求」。

愛文課程研發部門設計出了一系列創新教育項目:

「高強度訓練」,通過寫作和數學練習充分開發學生大腦;

「世界元素」,這是一套形式獨特、有如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全球課程體系,濃縮了愛文希望學生達到的65項標準;

「大師學院」,讓學生前往全球各大城市生活並深入學習,在當地完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習和研究項目;

「世界課程」,與哈佛大學合作設計的人文社會博雅課程,從幼兒貫穿到高中,孩子從認知自我,到認知家庭、社區、文明、社會,逐步培養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和責任感。

世界一流研發團隊的加持,正是愛文能夠一步步探索並創造教育未來的底氣所在。

這是一位紐約校區華人家長的真實故事。媽媽出生在上海,久居紐約,有兩個女兒,大女兒2012年出生,在送她來愛文之前,媽媽提前進行了實地參觀考察。

當時小學低年級全年級正在一起做搜尋「珍寶」(「scavenger」)的項目,要求把所有學科都融合在一起,並用到中文,大家集體去畫廊,利用地理、歷史知識,合作跨學科地做這個項目。

參觀日正是小朋友作項目成果展示的那一天,他們的自信,學習能力與熱情,深深打動了這位媽媽!

愛文的課程是自主研發的特色課程體系,背後是一套叫做「世界元素」的學生培養標準表,包括65項,有同理心、批判性思維、抽象思維、演講能力等等,在不同的年級段有不同重點比如,「敏捷思維」「計劃性」「自信心」「全球視野」這些能力是從幼兒園階段到高中畢業都要培養的,而三年級開始學習「機器人」相關能力;「經典」能力,即對經典的理解、閱讀、闡發從六年級開始著重;「創業」能力面對十一和十二年級的高學段學生著重培養。

帶著「世界元素」這一全新理念,愛文針對幼兒與兒童期的各類教育教學實踐,卓有特色。它不是中國目前新流行起來的蒙氏、華德福等理念的單一實踐,那些理念雖然對於中國新穎、但在西方已經成為傳統。

愛文講究要在四種相互結合的學習體驗中,培養幼兒核心學習技能:


愛文還強調,要用孩子每日所面對的「真實世界」,來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帶領孩子鑽研和解決問題。

「大女兒最喜歡科學老師Prof. Galapagos的課,這位老師不用黑板,課堂上會融入很多東西,開始有生物內容,後來又融入自然界知識,講到季節、植物、天文。課堂上也常常做手工,有一天講到人體的牙齒,小朋友就在課上用材料去做人的口腔。」

大女兒在愛文紐約校區已經讀到一年級了,越來越熱愛上學。這就是每個媽媽最期待的吧!於是等小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這位媽媽又把小女兒送來了愛文。

身教勝於言傳,有創造力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創造力的孩子。愛文鼓勵孩子跨界思考,提升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去迎接世界上的種種挑戰。從幼教部開始,孩子就要以跨學科的方式思考並解決問題。

受老師和學校氛圍影響,「大女兒說她要當一個科學家。我就想,小時候(在國內受教育時)也會聽到同學說想要當科學家,但好像有一點口號性質。我女兒真的是想做。」

在愛文的培養體系下,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和行動」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這裡,一個個小小的世界公民逐漸成長為真正的全球公民,擁有外語能力和全球視野,也有高水平的母語能力,能跨界自如運作。

2018年秋天,愛文在深圳啟動了「小小世界」——一個專為2歲兒童設計的成長計劃。2019年秋天,愛文深圳校區預計將要啟程,首先開放幼教部,面對小班、中班、大班的適齡兒童未來,愛文深圳校區還會建設為幼兒園到12年級的K12一貫制學校。所有學生都能在「一所學校、多個校區」的獨特招錄製度下,在紐約、聖保羅、未來的深圳、矽谷、邁阿密等校區之間轉換自如。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這樣有熱情和鑽研精神的小朋友在愛文成長,並成為「大師學院」中專注、探索、獨立、向上的年青人。

5月17日

愛文OPEN.ed公開教育論壇

帶你走進愛文深圳校區

聆聽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教授孟德宏

探索漢字裡的有趣故事和中國智慧

座位有限,儘快報名喲!

日期:2019年5月17日(周五)

時間:下午2點-4點

地點:深圳市南山區科苑路8號

訊美科技廣場A棟別墅(近北門和一號樓)深圳愛文創新教育中心

5月22日

與全球校區學術主任Mike家長信息會

Mike Maccarone是愛文全球校區的學術主任

了解校區課程設計、教師培訓、學生培養體系

等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參加這場家長信息會

可以實地參觀愛文教室

與愛文老師面對面交流!

機會難得,不要錯過哦!

日期:2019年5月22日(周三)

時間:中午12:30

地點:同上

掃描上方二維碼,一鍵報名

參加活動!

繼續了解更多關於愛文的消息

就快關注愛文官方微信吧▼

小朋友怎樣學數學,童書繪本的有效讀法

美國最新教育理念,高中升學喜報

夏令營和遊學信息,愛文深圳校區活動

應有盡有!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才不會被AI所取代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奪走。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擔心孩子在人工智慧時代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競爭力呢?其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愈加顯示人的情商的重要性,因為人與人建立關係,體驗情緒,增強信任,產生共鳴等這些情感是沒法被機器替代的。
  • 人工智慧統治未來,你的孩子將被取代
    但是看了那一集之後,我才知道人工智慧有多麼恐怖,如果不是夢境,劉星可能就要被機器人所替代,而他將要被銷毀。在2015年的倫敦「谷歌時代精神」大會上,霍金平靜地描述了人類的命運:「在未來100年內,結合人工智慧的計算機將會變得比人類更聰明。」
  • 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李開復說過,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由於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準確性遠超人類,在未來一些重複性勞動,不需要與人複雜交流,或者一些數據分析型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2017年8月份,四川發生7.0級地震,一時間各家媒體爭相報導,但是最先報導,發布該消息的是一個寫稿機器人,它只用25秒就寫完了,文章用詞準確,行文流暢,且地形天氣面面俱到。 在2018年的時候,富士康投入3.4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開發,研發實現工廠生產自動化的人工技術。富士康計劃5年內用國家工業機器人取代8成以上的工人。
  • 傑瑞·卡普蘭:人工智慧不會取代人類
    但卡普蘭對這個定義並不贊同,在他看來,人工智慧僅僅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將任務自動化自然發展的結果,而這個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七世紀。「AI的目的並不是取代人類或者超過人類,而是從事一些人類不十分擅長或者根本沒有辦法完成的任務。
  • 人工智慧要取代會計了嗎?
    那麼事實會不會如網友所說的那樣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1.會計行業前景不好,會消失?2.AI人工智慧會取代會計?總結:會計專業的取消並不意味這AI人工智慧將會取代會計從業人員,而是更好的與AI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更好的進行融合轉型。
  • 人工智慧時代要提升師生關鍵能力
    分析人工智慧的學習特點,或許會發現,我們目前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學科教育教學方式與人工智慧的學習特點在某種程度上高度重合。知識記憶、重複練習、作業強度訓練等依然要發揮作用,但很明顯,與學生相比人工智慧記憶力超群、反應迅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目標明確的學習內容複製記憶、分析處理、整合提煉,在算力、大數據意義上已經遠超人類大腦。
  • 馬雲說,再不讓孩子學習琴棋書畫,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找不到工作了
    我們的未來真的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孩子真的會和機器競爭嗎?
  • 人工智慧來啦!這5種能力,一定要重點培養!
    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著教育的形態,同時也對未來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看到人工智慧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們需要具備的能力。下面這5點,就是應該著重教給孩子的能力!一種「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能力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在10年內,老師70%的教學內容會被機器取代。涉及情感的教學內容則無法被取代。」
  • 在未來社會,孩子必須具備這十大能力
    對於未來世界的發展,我們誰都無法預見,但有件事我們必須要搞明白:目前科技與國際化的發展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際網路、大數據、機器人等各類新興領域正在無限大的崛起與創新。面對未來潮流,孩子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與職場競爭力等都需要不斷強化才能得以適應未來生活,因此,教育應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良好的未來人才。
  • 人工智慧未來能取代人類麼?
    人工智慧英文縮寫AI 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技術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電影《機械姬》裡的人工智慧女孩,除了一張美豔絕倫又冷若冰霜的臉之外。周身都暴露著冰冷電子元件,連人類都被她的美麗與智慧迷惑!電影《她》中。
  • 馬雲在華東師大演講:未來教育變革,我們必須具備這三大能力
    我自己做阿里巴巴,從1999年到現在20年來,我感受最大的,把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好,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我曾經是老師。我曾經當過班主任,我懂得如何去尊重學生,如何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潛力,讓他們做得比自己想像的還好,如何期待學生比自己做得更好。
  • 聽說,未來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
    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在學數學的路上,遇到這三道坎:口訣、公式記不清,一用就是錯的;一個類型的題,換個情境就不會了;做題速度跟不上,考試時總會落下幾道,根本算不完……不僅是孩子,就連輔導孩子的家長,都經常被繞暈。
  • 研究發現: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具備推理能力
    以往科學家們認為孩童到7歲時才具備邏輯推理能力。但《科技》雜誌(Scienc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論斷。這項新研究發現: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具備推理能力!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選取了48名不會說話的孩子,然後改變其觀察對象以觀察其眼睛的變化。
  • 人工智慧能夠全面取代頂尖的銷售人員嗎?
    Why AI Won't Replace (Great) Salespeople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能夠減輕我們日常工作的壓力,幫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用於人際關係建立和維護;儘管如此,在銷售領域,人工智慧仍然不能獨當一面;「人情味」才是銷售發展的重要條件。近期,關於人工智慧是否將奪走我們工作的討論越來越多。
  • 機器人將取代2000萬工作崗位: 20年後,你的孩子拿什麼和機器人拼?
    人類發明了機器,卻最終被機器所取代,不免充滿了諷刺。不可否認,當今這個時代正在以一種可怕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就告訴他,以後要當科學家、要當翻譯官、要學金融分析,要學財務會計。可父母卻不知道,按照規劃一路走下去,未來的道路盡頭是不是有個全能的「機器人」在等著孩子?
  • 我是一個很佛系的媽媽,在孩子這項能力的培養上卻堅持了6年!
    還記得孩子在4歲的時候,第一次買了樂高積木讓孩子嘗試玩。剛開始,孩子不知道怎樣看說明書,到後來,即使沒有說明書也可以憑想像力去搭建完成一輛飛機、汽車、或是機器人。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學到了如何歸類積木;提高了耐心,找不到積木也不亂發脾氣;對顏色的搭配增強了孩子抽象思考能力;以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其中一個零件不見了,會使用另一個舊零件去完成作品。
  • 李開復:15年內,全球半數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預言早已不新鮮,而且正在變成現實。近日,中國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警告說,未來15年內世界上一半的工作將因為人工智慧而消失。李開復還建議父母們鼓勵孩子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們學會溝通,這樣才能在人工智慧時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 撒貝寧:取代我們的不是人工智慧,而是下一代!
    很多家長會問:世界變化這麼快,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落後?世界的發展瞬息萬變,就連90 後都擔心自己一不小心會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可以這樣說:沒有人準確地知道在未來社會,我們的孩子從事的行業將會是什麼。這就給我們的教育出了個難題:讓孩子學點什麼,才會讓孩子更加有創造力,才能不落伍,真正受益一生?
  • 現在給孩子培養什麼能力未來會混得好?
    前一篇內容我們談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的銀行櫃檯服務員、財務會計、新聞寫作、法律文書、英語翻譯、畫畫、老師講課、醫生看病、外科手術、象棋圍棋等職業,等我們孩子長大後,這些工作很大一部分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美國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30年,也就是10年以後,全球將有8億人也許會因為人工智慧而失業,人工智慧可能使50%的工作崗位消失。
  • 【專訪】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培養孩子成為這型人,不怕被AI取代
    跨界的特質又要如何培養?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未來需要什麼能力呢?或許可以先觀察未來會有什麼工作?世界經濟論壇〈工作大未來〉報告二○一六年的預測:二○二一年全世界會產生兩百萬個新工作,但隨著人工智慧(AI)興起,預估也將有七百萬個工作被機器取代。被取代的工作遠大於新增加的工作,面對未來,現在該如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