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從三方面考量。
第一個方面,專業應該是興趣導向的,我們要了解興趣與好奇心的區別。興趣應該是你真正喜歡並且擅長的東西,只有你喜歡做一件事同時又能把它做好才能稱之為興趣。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方法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舉個例子,配對交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屬於相關性很強的company,相關性可能會達到0.9,那一隻股票上漲對應的另一隻股票必然會上漲,如果在市場上出現一隻股票上漲另一隻股票下跌,那證明下跌的股票價值被低估,我們這是就應該買入下跌的股票賣出上漲的股票。那你是不是可以理解這樣的例子並把它應用於其他的現實情況體現了你是否會適合這個專業。
第二個方面,增加我們的談判籌碼,我們擅長的,興趣所在的優勢就是我們在求職過程中的談判籌碼,我們在學校學習的課程太過general(寬泛),我們要讓自己的優勢表述的更具體,比如你不能說自己擅長跑步,你要specific到是短跑還是長跑,具體是多少米的距離,因為每個距離對人的身體素質有不一樣的要求,只有你具體化了自己的優勢你才能有針對性的強化自己的優勢。對方更加在意的是你的優勢,長處而不是你的缺點,劣勢。
第三個方面,自信,你要對自己所要從事的行業有自信但不要自負。因為你在從事的行業在你開始接觸的客戶中更多接觸的是有階層感的非同齡人,如何讓自己表現的行為得體,思想成熟至關重要。我們要避免過於自信,在選擇專業方面要更實事求是。
從寬泛的角度來說任何專業都可以進入所有的行業,比如Google中也有英語專業的人才。那我們具體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Finance sell side:
M&A(併購),大公司併購小公司或者大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
傳統的IBD行業中大部分人還是來自Finance和Accounting背景,所需要的技能主要也是corporate finance和審計。那對於accounting專業的同學來說出路一般有三種:投行部,四大的審計和實業的審計,比如GE,Ford的內部審計,而投行部的審計工作有時也會聘請專業的會計審計團隊來接手,對於專業化的程度有時也不會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很多投行部會更傾向去僱傭更可培養的undergraduates。同時在投行部也會有少量的engineering和法律專業的僱員,投行更傾向於商人而不是科學家,但是必要的行業知識和行研還是必不可少的,那這時就需要部分engineering專業的員工。而法律專業更是涉及在投行各個的業務中,那如果有學法律專業的同學想投身投行,更要關注公司法,併購法和證券法等相關法規。
Finance buy side:
我們也可以稱buy side為基金公司,主要分為asset management和PE,VC兩個部分。Buy side方面就更加的多元化了,比如說量化fund就更加需求數理專業,engineering和cs專業,而非量化的fund更多的是需求MBA和finance專業。
針對PE(專業併購)和VC(面向start-up)對於行業經驗的要求又會更高。
Consulting(諮詢)
對於諮詢行業因為涉及到各方面的行業,對於專業的需求也更加寬泛,作為一個consultant,你所扮演的角色是智庫,是大腦,更像是諸葛亮一樣的身份。客戶需要的是你的一個商業思維,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下降利潤下降,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這是需要你能提供給客戶的,那一般來說就是擴張和削減。而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用半年乃至一年的時間來增強你的技巧和能力。
如何明確你的職業方向與道路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在你逐漸了解自身的過程中能給你更多指引的只能是insider(俗稱內行)。那下一個問題就來了,你如何能找到一個合適的insider呢?UniCareer的導師Frank強力推薦給你們喲!
讀到這裡是不是已經完全被Frank導師徵服,
想請他為你的北美求職路出謀劃策?
在UniCareer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簡歷點評」
即可免費獲得讓Frank導師親自語音點評你的簡歷的機會!
大牛出手,Offer我有!
Frank導師專程為本文讀者開放5個免費席位哦!比手快的時候來啦!
在你找到一個insider,與其交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展開你的話題,可能你會因為對於某些方面的不了解,行業知識為零而很難開始一段對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方法第一是,你要先明確你處在什麼階段(know your stage),在對應的階段要有相應的心態,舉個例子:你在面試或者是Networking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裝成一個行業專家,這樣會給對方留下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
第二,你要虛心的去請教,避免因為自己的偽裝被面試者引入圈套而有足夠的理由拒絕你。
第三,你要關注行業新聞,你要清楚行業的信息是比你學校的課程和知識更加具體更加實際的,什麼都學等於什麼都不學。
最後,你要去實踐,實踐出真知,而實踐不是去看書與考試,而是去做實際的事情,去業界和公司做實習或者全職,「做」是你發現問題的第一選擇。
針對大一大二的新生:你需要參與大量的課程學習,那麼如果你不是一個科學家或者你不是想往一個學者的身份去發展的話,你不應該單純去關注GPA,而是要關注每個課程背後的商業邏輯或者學術邏輯,比如在股票市場中一個有關換手率和收益率常見的線性關係,兩者之間負相關,那為什麼會存在負相關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答案也很簡單,換手率低說明流動性差,流動性差就存在一個流動性溢價會導致整個股票的收益率變高。那這個背後的邏輯關係是我們應該去關注與思考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去表達,要相信說服力是很重要的。
對於大三大四的學生來說:一個是要去「做」,去找實習或全職去實踐。二是要think over topic,思考一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在面試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三是show yourself,你要多去接觸產業,儘量早的脫離學校。
對於已經畢業的學生:最重要的是明確自身。
傳統的IBD analyst,在前五年的工作過程中是不會接觸到客戶的,因為過早的接觸客戶對於你自身和公司都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5年到7年之後,會有很多人離職,那基於你多年的IBD工作經驗,你可以選擇去相對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投行工作,也可以去PE或者VC,PE是很專業做併購的領域可以更專業化你的技巧,而VC相對去的較少,因為投行更加關注成熟大企業,VC關注start-up,沒有相關的經歷還是很難涉足的。VC主要的從業者是職業投資人和創業者,比如雷軍。
Management consultant,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基本是在實業與諮詢業之間轉換。在實業一般是做戰略規劃或者CEO,而對於實業的CEO一般是需求你在諮詢業有很高的地位,比如麥肯錫的高級partner。
對於以上兩個行業的人士也可以自己出來做start-up,但是對於個人的要求會比較高,你需要具有很強的領導力和足夠的經驗與技術的積累。
在你取得一份offer之後你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Q:在國外job hunt多久比較合適,找不到就該回國麼?
A:這個視個人情況,就如同談戀愛,像潘石屹和張欣三天就結婚了也有談了三年沒結果的。如果你在這邊找不到工作,回國也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
Q:畢業後回了國內還有辦法可以去新加坡,歐洲等地工作麼?
A:理論上是沒有辦法,除非你是角色性人才,有相應的公司願意解決你的籤證等一系列問題。
Q:不是投行target school, 除了networking,沒有其他的方法麼?
A:Networking是王道,就算是target school的學生也要做networking,投行是商人,只有做networking才有出路。
Q:為什麼傳統的IBD analyst需要時刻熟悉corporate finance?
A:這是一個IBD analyst的基本技能。
Q:IBD傾向於僱傭拿些素質的人?
A:具有商人潛質,表達大方得體,成熟的人。
Q:Boutique和大型投行之間在僱傭方面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A:在基本要求方面沒有不同,boutique可能會更高,因為其人員流動性相對小,比如Rothschild。
Q:如果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話如何能找到第一份實習?
A:還是做networking,找父輩前輩等在職場上具有話語權的人交流,雖然很難,但是要去嘗試。
Q:小公司的實習經歷寫在簡歷上會不會不夠好看?
A:如果是很有成長潛質或者已經成長起來的小公司就很好,你也不一定會離開,比如Uber和Snapchat。
Q: Master學生項目只有一年,如何迅速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
A:Master學生對於自己的就業方向應該在讀Master之前就確定下來,如果你認為自己時間短還很難適應留學生活,那更應該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調整心理狀態,多思考。
Q:行業新聞的來源有哪些?
A:兩方面,一個是行業網站,一個是深度報告,而對於深度報告的獲取主要來自於一個月一次的期刊和銀行的報告,比如你可以在Google上搜「行業 XXX證券.pdf」。
Q:如果想在M&A做intern,會計背景的人應該怎樣發展自身才能被公司轉正?
A:好好發展,多做多練,熟能生巧,會計是技巧型的能力,只有多做才能熟練。
因為時間衝突,沒能趕上講座直播?
聽完講座意猶未盡,還想多看幾次重播?
沒問題!
加入UniCarreer,成為UniMember就好啦!
UniLive所有完整講座PPT+不限次數講座回放!
以及更多獨家福利
戳我了解什麼是UniMembership吧~
— END —
UniCareer獨家創作,版權歸UniCareer所有,未經容許,禁止轉載。引用、轉載或投稿,請聯繫marketing@unicareer.org,並保留UniCareer相關版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