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寶貝還真是多啊,連我這個不太感興趣的,到哪都覺得眼睛不夠用了,絕對的視覺盛筵啊。仔細看的話,估計一天都看不完呢。可惜裡面是禁止拍照攝影的,所以沒有照片了。「翠玉白菜」,「肉形石」,「清明上河圖」是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著名藏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
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現代化的空氣調節、防火、防潮、防盜等設施,以維護珍貴的文化瑰寶。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希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故宮裡面不能拍照,大件包裹需要寄存。我和媽媽直奔3樓,去看那傳說中的「小白菜」,「紅燒肉」。它們就靜靜擺在那裡,對看客們發出的嘖嘖稱讚,早已習慣。隔壁一間房展覽著微雕,課文中出現的核舟記,終於現了真容!
記得學那篇課文時,大家都在笑「袒胸露乳」,可是現在,對著這個精巧的核舟,驚訝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帶領遊客參觀的導遊也是輕輕解說著,仿佛這些藏品都有著靈性,怕驚擾了它們。這裡工作人員很多,而且他們不僅維持秩序,還會給你耐心講解。逛故宮真的要有技巧阿,樓主一來就先去三樓,三樓是重點,鎮宮之寶毛公鼎和翠玉白菜都在三樓,而且都是要排隊的,如果你很早就來到故宮,不妨先去三樓,然後再去二樓,接著到一樓逛,一二樓層的展品是不需要排隊看的,隨便你想看哪個先!
逛完三樓花了一個多小時,那時候人不多,一件物品一件物品細細地看,看完時,再去二樓一樓,那時已經11點多了,人流也多了起來,數十個旅行團同時參觀阿,那是啥概念?老蔣撤去臺灣時,搬了65萬件文物過去,其中57萬件都是書籍類,在看到王曦之的書法,郎世寧的畫,以及當時的《四物全書》《海國圖志》等這些珍品後,我在想,北京故宮究竟還剩下什麼呢?故宮的文物是分批次展示,因而每次去看都不一樣,乘載我們的的士司機說,就算看三年都看不完這些所有的文物!展廳裡是按各種專題布展的。有青銅、玉器、瓷器、書畫等固定展廳,還有乾隆喜愛物品專題展。
國寶啊國寶,看到那些絕世珍品,比如那絕世的汝窯,那依然光輝的已有三千多年的青銅佳品,那動人的翠玉白菜紅燒肉,那精美的桃核雕出的小船。有道是「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珍寶」,要是比氣派,恐怕臺北故宮要一敗塗地了。但論哪兒的上等珍品多,非臺北故宮莫屬。整個故宮共4層24個展廳,就是給你一整天的時間,也只能蜻蜓點水,更別提細細觀賞了。整個故宮,屬「白菜」和「紅燒肉」最有人氣了!
很多人都是衝著這兩樣來的。當親眼目睹這兩件寶貝時,你會發現不虛此行!果然栩栩如生啊!這塊紅燒肉晶瑩剔透,跟我老媽燒出來的一樣誘人啊!至於那顆翠玉白菜,潔白的菜身、翠綠的葉子,葉片上還停留了一隻螽斯與一隻蝗蟲。真是巧奪天工啊!故宮博物院門票160元臺幣,敬老票只對本國人(中華民國)開放。這裡的語音導覽器要收費,每臺100元臺幣並要抵押證件。故宮精品太多,看不過來,因為都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前從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挑選運走的精品。
我們普通人能看看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雕刻精美絕倫的「雕橄欖核舟」、美玉「翠玉白菜」、珍玩「肉形石」、清代家具,此外還有大量的古代中華繪畫、書法、陶瓷、銅器。看介紹館藏共有65萬件文物,即便每三個月換一批展品也要50年才能把全部展品展出完畢。主館似為兩層,實則四層,全部配上世界一流的現代化設備。巧妙的是第三層樓後面架一長廊天橋,直插入後山之腹。原來那山腹挖空成洞,才是藏寶之所。洞深180米,寬3.6米,高6米,全以鋼筋水泥備護。洞內分為一個個小室供分類收藏寶物,全部空調,並可防火、防溫。這樣的安全設備,恐怕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