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好朋友張亞東因為一句「特別好」成了「網紅」,其實他一直很紅,只是亞東為人處事非常低調謙遜,一直甘居幕後,從不喜歡拋頭露面,相信上綜藝節目是一件讓他非常難受的事情,但是我也很高興地看到,有更多年輕人從他身上感受到在中國音樂圈裡少有的,那種對於音樂的信仰和真誠,和對於音樂人的尊重和善意。
平時我們之間有一種像親兄弟一樣情誼,也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名字的英文字母縮寫都是ZYD,這好像平添了一份默契。其實亞東在北京音樂圈裡是後來的新人,我最早認識他是在1997年,那時候在西城育德胡同的有待唱片店是北京少有的幾家賣正版CD的唱片店,有一天店員跟我說有一個高高瘦瘦的人來店裡,一定要買掛在牆上的The Cure(治療樂隊)的海報,那幅巨大的海報是我歷盡千辛萬苦從香港背回來的鎮店之寶,店員說那人來了好幾次,後來我還是把那幅海報賣給了他,我覺得這一定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並且非常執著的人,我們也就因此成為了好朋友。
和亞東一見如故是因為我們對音樂共同的品味和愛好,也是因為我們有差不多的脾氣和秉性,90年代我們倆被人戲稱是「北京十大不靠譜青年」,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作息時間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約會總是遲到,不過另外八個一直不知道是誰。
2001年2月我和沈黎暉張亞東一起在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音樂商業學院進修一個月
我非常欣賞亞東的才華,我覺得當年這位來自山西大同的年輕人的出現,改變了整個90年代的中國樂壇,他讓主流音樂變得更有獨立的品位和審美,讓另類音樂更加流行,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但是最近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覺得亞東一直悶悶不樂,他玩攝影搞繪畫卻不做音樂,外人看上去他好像自得其樂,但是其實我感覺那是他對於這個時代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就像一位偉大的雕刻家遇不到一塊美玉,我想這也許是他內心最大的悲哀吧。
前兩天有一個記者來採訪我,因為他們在做一篇張亞東的專題文章,這讓我想起來當年我在北京音樂臺的節目《我的音樂生活》曾經做過一次張亞東的專訪,那是在15年前,在亞東左家莊的家裡,我們聊了聊他的音樂生活,破天荒的他竟然說了很多話,15年後再聽,我覺得就是三個字:「特別好「!
Q&A
有待 x 張亞東
音樂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從你擁有的第一張唱片,到讓你最難忘的一首歌曲,音符記錄下了歲月的痕跡,了解一個人聽音樂的歷程,就是了解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甚至於是體驗一代人的成長經歷,那些在你生命不同時期出現過的音符,就成為了你生命的配樂,「The Soundtrack of My Life」,歡迎進入我的音樂生活。
有待:我們都很想知道作為一個創作音樂的人,同時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流行音樂製作人,你平常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都是聽什麼樣的音樂的呢?亞東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音樂生活!
亞東:其實要是讓我說起我的音樂生活可能比較難講,因為我基本上是成天都在聽音樂,聽了特別特別多不同領域的音樂,只要音樂我就喜歡,好像音樂就是我全部的事情,所以好像想起來非常困難,因為在好多音樂裡每一個都很喜歡。
有待:在你小的時候都接受過什麼樣的音樂訓練呢?
亞東:最早小的時候主要是在老家學民樂,學揚琴還有二胡,小的時候因為我媽是唱戲的,晉劇,所以我跟她在一起在團裡,基本上是非常喜歡民樂。
有待:那個時候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音樂是什麼呢?
亞東:慢慢地好像在上初中的時候,看了一部國內的電影叫《知音》,當時那裡面的歌曲對我觸動非常大,我覺得可能是在我小的時候第一次理解一種情感而聽一個音樂,不僅僅是為了興趣或者其它什麼,就是《知音》的那首主題歌,所以我到後來都一直喜歡一個叫王酩的作曲家,他寫過很多像《難忘今宵》什麼的歌,其實我小時候受過很多民樂的那種訓練,所以比較喜歡那樣的音樂。
1981年上映的電影《知音》主題曲由王酩作曲,華而時填詞,李谷一演唱
有待:其實我和你一樣也是在初中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被這首歌曲裡面的一種情感打動,我還記得在我的課桌上刻上「高山流水」四個字。那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的呢?
亞東:再後來我就開始學習大提琴,從那個時候開始對古典音樂著迷,其實說到古典音樂,我覺得對我來說未必一定是多麼高深,多麼複雜的,只是說非常喜歡那種感覺,我覺得非常的自然,可能因為年代的關係,古典音樂都非常緩慢,它可能到達一個高潮之前要鋪陳很多很多東西,所以給你一種很寧靜的感覺,被它帶進去的一種情感,像這個亨德爾的《彌賽亞》其實是我覺得我聽音樂最重視的一種,音樂給我的感染力,就是音樂響起來以後我自己會完全被它所控制,我第一次聽到這首《彌賽亞》的時候,感覺瞬間靈魂完全完全被清洗了一樣。
我為什麼會選擇這首樂曲,是因為我曾經和國內的藝術團,和少數民族的小女孩一起去過法國一個音樂節,當她們在教堂裡唱起雲南的那些民歌,我覺得我真的是在那個環境聽到深受感動的一種聲音,覺得自己瞬間身體都變輕了,是因為我覺得,任何一種好的音樂,其實需要的是人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去欣賞,所以我特別迷戀古典音樂的那一種情結。
Handel: Messiah(亨德爾:彌賽亞)
有待:你早期對於古典音樂的迷戀,對於你後來創作和製作流行音樂有什麼影響和幫助呢?
亞東:我覺得,其實這是非常矛盾的一個事情,因為就像古典音樂是它的時代造成的,可能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節奏很緩慢,如果很快速的東西大家來不及反應,而現在的時代一切都變得非常非常快,很顯然有些東西在現在是不太合時宜的,那就沒有辦法。
其實我覺得「我的音樂生活」和「我的音樂工作」要區別對待,因為我覺得大多數時候,你不能把你自己的理想去帶到工作裡,工作需要的是立馬可見的那種效果,而且我覺得現在我們聽到的大多數的音樂我認為是垃圾居多,包括自己有的時候也會製造垃圾,因為沒有辦法,因為我就是生活在一個這樣的時代。
那麼作為我喜歡的音樂就完全不同了,其實我的很多想法都會在我的工作裡去體現,像是在製作王菲的《寓言》的時候,我其實想在《寓言》的那張專輯裡體現我喜歡的音樂的一種情結,可是基本上來說呢,可能市場也不會理解或者有什麼反應,這就像是我喜歡的古典音樂,雖然很好,但是現在懂得欣賞它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是因為的確有一個節奏的問題。
這張專輯裡大部分歌曲是亞東在義大利創作的,後來我們一起在英國鄉村Peter Gabriel的Real World錄音棚做的後期
有待:音樂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亞東:如果生活裡沒有音樂我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在我看來可能是暗淡無光的,因為對我個人來說,我理解的音樂就像是一種宗教一樣,是我完全的信仰,是我自己置身在這個人群裡,我覺得唯一一個能夠使我感到有奇蹟的東西,就像是一個上帝的聲音一樣,音樂在我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在我看來它隨時都可以帶我去到任何的地方,所以音樂在我看來是生活裡最重要的東西。
有待:那麼你有沒有你自己非常欣賞的音樂家呢?
亞東:在國內有我剛才提到的王酩,我不介意他寫多大的篇幅或者多小的篇幅的作品,比如像一個日本的叫武滿徹的人,還有像坂本龍一,這都是我很喜歡的音樂家,其實坂本龍一也是用很簡單的東方元素,但是因為他有深厚的古典音樂以及爵士樂的影響在他身上,所以我覺得他算是能夠感動我的音樂家,其實感動也是分層面的,音樂的力量也是分層面的,就像我非常喜歡巴赫,在古典音樂領域非常非常偉大的一位音樂家,他曾經有過一句話說,「是我發現了音樂不是我創造了它」,我覺得很多的音樂其實是在天地間早就存在的,需要你去發現,需要你去找的它。
有的時候我不敢說你看,我寫了這麼一首歌有多麼好,因為我是聽著無數的音樂走過來的,我覺得我承接了上一代音樂家身上的所有的優點,其實我所有的音樂的知識都是來自於我對其他人的模仿,所以有的時候真的覺得可能音樂有一個它的「律 」,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它有自身的一個氣場,一個韻律,一個運氣,就是你必須要抓到它,當你捕捉到那個東西的時候,你才會覺得痛快淋漓,甚至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音樂很奇怪,它不是純技術的,你有多好的技術就能寫出多好的作品,不是,有很多音樂家根本就不懂譜子的,但是這不能阻擋它成為一名音樂家創造出感人至深的音樂,我覺得就是「發現」那個東西比較重要。
蕭邦,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譽為「鋼琴詩人」
我比較喜歡古典音樂裡除了巴赫,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蕭邦,蕭邦的音樂在當時就像是小品一樣,他在古典音樂裡不算是多麼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我認為他的情感是我最喜歡的,我聽他的音樂的時候真的就想像他在深夜裡的樣子,就像他的《夜曲》,在我彈奏的時候就非常想了解他當時心裡在想什麼,是很令人感動的一種音樂,當然後來我就更加喜歡。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在技術上不斷提升的過程,就是當情感上最重要的,可能每一個人喜歡音樂學習音樂都是由情所致,覺得有情感投入,當你掌握了這個東西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渴望獲得更多的技巧,不然你就就無法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比如說像古典音樂裡的拉威爾,還有德彪西,是他們首先用很多跟傳統相悖的東西,比如平行五八度什麼的在拉威爾和德彪西的年代已經不是問題,那麼他們創造出來的音樂更加像是JAZZ一樣,更加的寬廣。
這麼多年以來我也是聽音樂一直隨著自己的興趣,就是我覺得最近自己缺什麼,我覺得哪些方面是我的弱項,我可能去聽一系列這樣的東西,但是發現到最後,當你掌握所有的東西的時候,你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內心,問你自己,你究竟想做什麼,你是誰,從哪裡來的,你對你自己最基本的情感,你的家人親情,你對故鄉,對很多東西的情感,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到自身的上面來,運用你學到的東西,重新挖掘自身的那種情感。
「本作品版權屬於千千音樂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