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軍事區,一般代表爭議領土的中線或戰爭緩衝區,即區域內不得出現任何國家的軍事力量。但要說永久性的非軍事區,估計全球只有北極斯瓦爾巴群島這麼一個了,同時還是51個國家共同擁有的飛地,國民無需籤證也能隨意進出。
斯瓦爾巴群島是北冰洋海域少有的海島集中區,也是亞、歐、美三大洲的戰略要地之一。隨著北極圈的經濟與戰略意義愈發明顯,世界各國為了斯瓦爾巴群島的歸屬權紛爭不斷,最終於1920年在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的牽頭下進行商討。
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只有「最早發現」和「實際控制」才能得到無主領土的歸屬權,可最早發現斯瓦爾巴島的荷蘭探險家巴倫支在回程途中病死了,雖說他的航海日誌中有記錄斯瓦爾巴群島,卻忘了寫上「擁有歸屬權」,導致荷蘭與主權失之交臂。
在此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裡,俄國、英國、芬蘭、瑞典和挪威等國的探險家,都先後宣稱擁有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但最終被全部否定,因為只有最早發現的那個人才有直接宣布的權利。所以,無主的斯瓦爾巴群島一度淪為海盜和捕鯨船的基地。
在《斯瓦爾巴條約》籤訂前,群島上的長住人口多數來自挪威和俄國,早期就有大量挪威捕鯨船停靠群島各個峽灣,俄國人則登島捕殺北極熊、海豹和羚羊等動物,19世紀捕鯨業衰退後才紛紛上岸開採煤礦,也因此衍生出多個挪威和俄國人的居住區。換個說法, 當時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只有俄國。
巧合的是,當時的俄國正處內戰期間無暇北顧,以致歐美各國紛紛打起小算盤,幾番較量無法定奪後才聚在一起商議,就算不歸自己也不能讓俄國拿走,百萬人口的小國挪威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因為挪威不敢也吃不下「獨食」,18個國家就這麼迫不及待的達成了協議。
用兩句話就能概括這份《條約》:「挪威有完全主權,但必須保證永久非軍事區的性質不變」,以及「各締約國公民可自由進出、合法從事生產和商業活動。」簡單說就是:這兒是挪威的屬地,但締約國國民沒有籤證也能隨意進出並從事合法的開採和生產。
1925年,中國受法國邀請成為51個締約國之一,斯瓦爾巴群島從此成為51個國家共同擁有的「飛地」,全球僅此一例。但當時多數國家普遍認為,參與國際聯盟的行動意義遠遠大於「飛地」,真正前往群島開發的締約國並不多。
實際上,《斯瓦爾巴條約》的存在是很有意義的,在籤訂前,以美俄為首的歐洲外國家就多次為了礦產開發權,與英荷帶頭的歐洲國家有過爭議,甚至發生過「你切我電線,我炸你礦井」的衝突。條約籤訂後,有能力的國家自行勘測開採俱無異議,只有俄羅斯和挪威仍在持續採煤。
到了二戰期間,德國派遣氣象小隊攜帶當時最先進的設備登陸斯瓦爾巴群島,為海軍提供北冰洋水文和氣象信息預報。盟軍在幾次失利後才開始「打地鼠」般的到處死盯德軍氣象隊,先後將德軍布置在斯瓦爾巴群島上的十三個氣象隊殲滅。
然而,一支11人小隊駐守在斯瓦爾巴群島最偏遠的諾達奧斯蘭德峽灣內,盟軍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現,更有意思的是,當德國戰敗投降後卻無人通知這支小隊,導致小隊仍以每天五次的頻繁向德國發送加密氣象信息。
好在一艘遭遇暴風雪的挪威貨輪在峽灣內暫避,隊員們才知道自己被遺棄。原以為要成為戰俘接受審判,但挪威拒絕盟軍提出轉交11人的要求,表示德國也是締約國之一,其國民享有自由進出群島的權利,多番周折後將隊員全部送回德國。
這個突發事件自此成為挪威的慣用做法,背後的意思大概是:締約國可以不通過挪威同意就在島上採礦,但只要挪威願意,也能把締約國要的人放走,因為締約國不能攜帶武器登島,但挪威能以保護島民的名義派駐海岸警衛隊!
為了感謝挪威,德國政府於2005年在朗伊爾城機場設立了一塊地標指示牌,上面註明斯瓦爾巴群島的坐標,以及群島與歐洲幾座主要城市的距離,以此表示挪威在管轄斯瓦爾巴群島時,公平履行條約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