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可以成為作家嗎?

2020-12-25 中國日報網

雖然計算機生成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入流,但偶爾會有令人感到驚豔的語句。這些自動生成的「奇思妙想」,也許能對人類文學創作帶來靈感和啟發。

日前,國際儒學聯合會和貴陽孔學堂等單位聯合舉辦「李白很生氣,人工智慧會寫詩?」論辯大會。針對人工智慧寫詩的喜與憂,與會專家見仁見智。當下,人工智慧如觸角般伸入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領域,文學創作也未能「倖免」。人工智慧和文學融合度有多高?發展態勢和未來前景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多種體裁均有涉及

目前,深度學習是通過人工智慧從事文學創作的主要方法。「用計算機專業術語來說,就是通過人工神經網絡的不同結構,採用‘序列到序列’的模型框架進行創作。」自動詩歌生成系統「九歌」團隊成員矣曉沅表示,為了增強文本多樣性,計算機可以使用強化學習模式,使用生成對抗網絡來實現語言風格和情感轉換。「在整個機器學習過程中,數學模型會從龐大的文本數據(比如數十萬首詩歌)裡直接進行學習,然後根據生成結果和目標之間的誤差自動修正參數,如此不斷重複,直至誤差收斂。」矣曉沅說。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科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志強認為,以詩歌創作為例,就目前科技手段而言,可令計算機將大量詩歌作為訓練資料來訓練語言模型。「訓練完成後,先給定一些初始內容,隨後就能按照語言模型輸出的概率分布採樣,得到下一個詞。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就會產生完整詩歌。一首詩,就這樣寫成了。」戴志強說。

詩詞創作領域的成績有目共睹。戴志強舉例說,知名「機器詩人」——微軟小冰曾花費100個小時,學習了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共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所有作品,進行了逾1萬次迭代計算,完成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創作。據悉,該詩集收錄139首現代詩,篇幅長達227頁。

「我讀過‘小冰’‘九歌’‘稻香老農’等機器詩人寫的一些新舊體詩。平心而論,質量不算太差,《陽光失了玻璃窗》這個題目就有點味道,有感覺,有讓人遐思的觸動。」翻譯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王毅說。

在小說創作領域,機器也小試牛刀。記者了解到,2016年,由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松原仁團隊開發的人工智慧算法,根據預設內容自動生成了小說《機器寫小說的那一天》。這部小說瞞過了所有人類評委,成功入圍第三屆日經新聞社「星新一獎」比賽。「這是一個人工智慧成功通過圖靈測試的範例。」戴志強說。所謂「圖靈測試」,是1950年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提出的用於測試甄別機器智能區別於人類智能的一種方法。如果一臺機器在人機互動對話中能夠較長時間地誤導人類認定其為真人,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

在劇本創作領域,智能化也出現了。「如今,美國好萊塢編劇在創作劇本時,會藉助一些軟體。這些軟體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大量劇本信息解構成‘零件’,加以組合分類,形成可供編劇選用的一段段場景。譬如,機器篩選出一對戀人相遇的N種方式,編劇從中挑選。」慈文傳媒集團副總裁趙斌說。

「人工智慧和文學創作的結合,可以看作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不管是用科學推動藝術創作,還是以藝術激勵科學進步,都使這兩門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再那麼分明,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戴志強認為,這種融合和混搭也讓人類看到,未來有很多種可能。前人幻想過的或不曾預料的,有序的或混亂的,未來是什麼樣,並沒有標準答案。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吸引著人類不斷探索,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創作水平尚屬業餘

不過,機器寫詩、寫小說、寫劇本,僅僅開了一個好頭,遠未成熟,更談不上完美,和人類的作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目前,機器寫詩的平均水準達到了人類業餘程度,偶爾會有不錯結果。」矣曉沅說。

趙斌表示,文學作品是有品質差別的。就劇本創作來講,機器可以取代一般性寫作,只要符合基本創作規律,可以為編劇提供輔助性參考。「但目前純粹以機器取代文學創作還有難度。創新還是離不開人腦,特別是影視創作是集體創作,更難以簡單通過機器完成。」

「紅孩兒傳媒」創始人、執行長、影視編劇李志超也認為,通過人物和情節的大數據搜集,機器可以創作出60分的劇本,「但更高質量的劇本,必須要人類加工。AI目前難以獲取人類那樣豐富的情感」。

原因何在?戴志強認為,人工智慧創作的文學作品常常是字句堆疊,缺少情感,更缺少人文精神。「由於這類文學創作受制於預設的算法和資料庫,創作出的作品難免有模式化、同質化傾向,因此要創新必須不斷更新算法和資料庫。」

「以我的編劇實際創作經驗來說,情商低的人很難成為好編劇。因為他的情感豐富度和維度,以及對細微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如情商高的人。人類尚且如此,缺乏情感的機器更會遇到這一困難,從而更難以創作出高質量作品。」李志超說。

在矣曉沅眼中,目前機器擅於寫景抒情,拙於議論敘事。「主要原因在於,眼下的文本生成模型缺乏外部知識和推理能力。前者會造成機器只能從大量文本數據中自動學習,而難以掌握對意象、典故和比喻的理解與使用;後者則導致機器無法在行文時構建較好的邏輯結構,難以生成較好的議論和敘事文本。」矣曉沅認為,尤其是對較長的文本,如小說、劇本等,更需要完整合理的情節和邏輯支撐。此外,機器創作的文本缺乏多樣性和新穎性。「比如生成的詩歌,乍看之下文從字順,但多次嘗試後發現,對於不同用戶輸入,機器創作出的作品在內容和意境上都有很大相似性。」

比肩人類仍需時日

既然面臨的障礙這樣多,又不易解決,究竟有沒有可能開發新技術手段,在機器中融入情感,未來寫出比肩人類的文學作品呢?

「是有可能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數字內容技術與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翟翊辰認為,機器可以通過傳感器採集人的情感,再根據這些情感數據進行文學創作;人類還可以和機器分工合作。「由人設計故事框架,機器規划具體內容,這種方式可以基於混合智能技術來實現。」

矣曉沅表示,在計算機自動文學創作中融入情感是有可能的,實際上這也是目前相關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九歌」團隊近期完成的一篇論文,就是在自動生成的詩歌中融入情感。該模型可以在不同強度層面,簡單控制絕句的「喜」和「悲」這兩種情感。不過,若想比肩人類,為時過早。人類的文學創作所涉及的體裁之豐富、內容之多樣、情感之細膩、思想之深刻,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望塵莫及。其中的每一點,可能都需要研究者耗費數年才能有些許突破。

戴志強認為,機器思維和人類思維的機制完全不同,人工智慧無法像科幻作品裡描寫的那樣融入人類情感。「不過可以通過情感計算,使人工智慧學習、理解人類的情感能力,摸清人類對於文學作品的期待,並以此為根據進行創作。」

「機器的文學創作,本質上是海量數據學習,然後按照某種算法來進行組合。雖然人類的文學創作也有學習過程和對某種規則(亦可稱為‘算法’)的領悟與運用,但真正厲害的文學家最終會超越這個階段而進入自由境界:形式層面隨心所欲不逾矩,意蘊層面是個體心靈與天地交融。」王毅說,對機器創作來說,這二者是革命性挑戰。情感和哲思,這都是算法或規則之外的東西,即使對於人類來說,也具有隨機性、易逝性、不可重複性,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機器文學創作要有這種效果,可能性不大,因為‘機器’這個大前提決定了它。」

在今後探索中,人工智慧和文學創作可以不斷相互借鑑和啟發。「對於文學創作者而言,雖然計算機生成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入流,但偶爾會有令人感到驚豔的語句。這些自動生成的‘奇思妙想’,也許能對人類文學創作帶來靈感和啟發。」矣曉沅說。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成為作家》:作家是可以培養的,你也可以成為作家
    多蘿西婭·布蘭德是美國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曾在紐約做編輯,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作家》一書在1934年出版後,風行世界文學界80餘年,是長盛不衰的經典。看懂了這本書,你做好這三步就可以成為一個作家。
  • 我只是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作家嗎?(接上篇)
    多蘿西婭·布蘭德的《成為作家》裡,除了昨天分享的那些,她最著重講解的:只要我們自己想,都可以成為作家,其實還教授了很多具體的寫作技巧。看了之後收穫頗豐,希望大家也不吝賜教,交流起來。化身為一個挑剔的文學評論家,你會發現自己的作品讀起來可能太浮誇,或者太平淡,可能該寫的地方沒寫清楚,初讀的朋友看不懂你說的意思,也可能嘆號太多,很壓抑,總之,找出自己的缺點,然後靜下來想一下,這些方面,哪些作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是你讀上去就覺得有吸引力的,就可以把他們的作品再找出來,做有針對性的閱讀,甚至模仿。
  • 我只是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作家嗎?
    這個問題,那個接受政府救濟的單親媽媽J·K·羅琳已經很完美的回答了,她創造出了那個成人、兒童都嚮往的世界,而在你心裡,「作家」一詞,如果不是特指那些名垂青史,轟動全球的頂級創作者,肯定你是可以成為的。多蘿西婭·布蘭德在教授了一段時間的寫作課程後,寫了《成為作家》這本書,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講解了,即使只是普通人,甚至你已經年過半百,也仍然可以經過對自己的訓練,成為一個合格的作家,主要是你,到底想不想。
  •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我熱愛寫作,但是經常忍不住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嗎?在以前的文章裡也提到過,上學那會最讓我頭疼的科目是語文,語文最讓我緊張的事情就是寫作文,在規定的時間內就一個固定的主題寫下規定的字數,這真的是一件既緊張又讓人擔心的事。一直以來我都沒上過專門的文學課、寫作課之類的課程,所以總是覺得一定有一些關於寫作的方法性的東西,而我一無所知。
  • 即使還沒有成為作家,也可以像作家一樣早起寫作
    那麼,這是不是說明在早起後我可以直接投入寫作了?故事很老套,當然不是了。剛開始早起階段,除了「我又早起了」的興奮外,我還要一直與睡神各種鬥爭。雖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還是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我會在洗手間的鏡子前,對自己笑一笑。人有時候很奇怪,看著自己的笑容也能心情愉悅,振奮精神。
  • 機器也能成為藝術家嗎?
    然而在創造畫作的能力和創作者編程這兩件事之間,機器就成為了連接二者之間的一個聯繫物。拿這幅畫來舉例,機器並不像傳統的畫家一樣,需要構想出一幅鳥的畫面,它依賴的,只是冰冷電腦裡的程序。這樣的過程非常微妙。機器在執行階段的一板一眼堪稱完美,然而不要忘了,人類在繪畫時出現的小小失誤也是畫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對於機器而言,它只懂得嚴格執行下達的命令。
  • 作家可以教出來嗎?「創意寫作書系」解密作家「黑匣子」
    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桂洋)寫作需要天才嗎?作家可以教出來嗎?文學創作需要什麼技術才能?作家的「黑匣子」裡藏著怎樣的秘密?2016年7月13日至17日,第三屆「創意寫作國際論壇暨寫作專題研修班」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文學寫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攜「創意寫作書系」解密作家的「黑匣子」。
  • 《我這樣的機器》引發熱議:你可以與AI合寫小說嗎?
    圖說:麥克尤恩新書分享會 官方圖 下同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科幻人工智慧題材小說《我這樣的機器》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首推簡體中文版,雖然出版已4個月有餘,但是引起的話題熱度不減。查理不知道如何向米蘭達表達感情,用繼承的遺產買了一款新型人形機器人「亞當」,並希望這個機器人能成為某種聯結象徵。查理把「亞當」領回家後,可以對還是出廠設置的「亞當」進行各種個性化設置。查理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讓米蘭達勾選。兩人就像同時收養了一個寵物,並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下一感情階段。張崢非常喜歡「出廠設置」這段。在他看來,機器人的設置與人的進化是很吻合的。
  • 只要想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這本書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出生在芝加哥,是美國作家和資深文學編輯,後在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劉易斯學院和密西根大學任教。他在《成為作家》這本書中指出「天才是教不出來的」誤區,提出「普通人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成為天才的」。凡是願意寫作、能夠寫作、正在寫作的,或與寫作有關的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都有可能成為作家。
  • 【專訪】劉亮程:我不知道中國作家的心靈方向,他們以故事機器壓榨...
    他說,「那樣有生命、有靈性和心靈的蒲公英,是二三百字能說完的嗎?」在成為作家之前,劉亮程做過最久的職業是農機管理員,他在中專學習的專業就是農業機械化,這個工作他從18歲一直做到了將近30歲。這個工作說來也頗輕鬆,一年的工作通常一個月就可以做完,所以他有很多時間騎著摩託車在村子裡轉悠,指導農民種地。那時他是一個鄉村詩人,每年都能寫二三十首詩。
  • 第二十四講:如果你不會寫小說,就不能成為作家了嗎?
    在一次線下寫作分享活動中,有一位書友問我:「我沒有寫小說的天分,平時喜歡寫書評、隨筆和論文,可以成為一名作家嗎?」我回答說當然可以,並不是你不會寫小說,就不能成為作家。我們常說的作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虛構類作家,如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等;一類是非虛構類作家,如隨筆作家、傳記作家、科普作家等。如果你跟那位書友一樣沒有閱讀小說的習慣,也沒有想過寫小說,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之路,同樣有成為一名作家的可能,比如非虛構類作家中的隨筆作家。
  • 《成為作家》:克服寫作的4種困難,普通人也可以寫作
    前兩天剛看完《成為作家》,這本書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僅提供了很多練習寫作的方法,還為寫作初期會遇到的4種困難提供了解決之道,最重要的是它為有寫作夢想的普通人點燃了希望。作為新手作者,在寫作這條路上通常會遇到4種困難。
  • 90後作家可以引領當代文學了嗎
    近些年來,由於90後作家的「驟然升溫」,關於90後作家作品的探討也多了起來。比如青年作家、評論家劉汀認為90後作家們具備了成為作家的思維、感受力,但相當一部分作家還缺少精準、通暢的文字表達能力。由於創作經驗的單薄,確實有許多90後作家甚至還存在文學基本功不紮實的問題,包括一些刊物90後作家專欄推介的作家也是良莠不齊,個別還存在湊數的現象。但是,從整體來看,90後作家的整體創作水準還是不低的,並且進步飛速。  從某種意義上說,90後作家比起70後、80後作家是幸運的。
  •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一名作家?從《成為作家》中學到的方法和習慣
    想成為作家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只是很多人覺得自己文採不行,還沒動筆就已經開始否認自己。培養作家氣質,要長久保持孩童般的天性與敏感,這點至關重要,作家需要長期寫作,如果不能及時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新鮮事物,是很難持續寫出有創意而鮮活的好文字的。
  • 如何從一個文筆差的人成為一個作家?
    如題,文筆賊差,捂著臉夢想成為作家 原創內容 抄襲必究 文:謝汶青 我覺得這句話也是可以拿來可以說作家這個行業的。 我記得我最初剛開始寫作的時候,認識一位也愛寫作的文友,他寫的到不是很多,但是人家認識很多寫作界的名流。 於是,他就給我說,想介紹我認識,但是被我拒絕了。
  • ...上海譯文出版社|作家|英漢大詞典|英語|我這樣的機器|韓衛東|有...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村上春樹、翁貝託·埃科、博爾赫斯、菲利普·羅斯、納博科夫、村上龍、阿蘭·德波頓等一線作家作品版權將在新的一年裡進一步開發,伊恩·麥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暢銷新作也將被引進出版。兒童文學作家周晴的《了不起的許多多》系列和秦文君的《開心男孩》《開心女孩》系列將得以繼續深耕。
  • 她是和顧漫齊名的暖文作家,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言情作家中的佼佼者
    那時候的網絡平臺雖然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是那時的顧漫也可以說是喜好言情暖文的讀者們人人皆知的作家了。眾所周知,顧漫的寫文速度那是相當地慢了,因此還得了個「烏龜漫」外號,但她寫的每一部小說都不出意外地火了。她的作品也沒有幾本,像《微微一笑很傾城》《杉杉來吃》《驕陽似我》都是超人氣的言情小說。
  • 中文專業可以學到什麼技能,有什麼出路,可以培養作家嗎?
    漢語言文學和培養作家有關係嗎?只能說幾乎沒有關係,之所以說幾乎不過是因為寫作和語言文學有點關係,但就像誰都會說話但很少有人會成為優秀的相聲演員好脫口秀演員一樣。不是不培養作家,也不是不想培養作家,而是作家很難被培養出來。準確來講中文系培養的是文字工作者。
  • 一臺機器可以同時生產捲紙和抽紙嗎
    一臺機器可以同時生產捲紙和抽紙嗎?我們經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捲紙和抽紙的機器一樣嗎?它們型號的功能都有哪些等之類的問題,那麼今天由許昌順運的小編關於以上幾個問題來給大家絮叨幾句。而捲紙的成本低,投資風險小,社會的需求量大,如1880型號全自動復卷機,採用了PLC電腦編程技術,帶有變頻調速、控速、復卷、打孔、自動推紙、上槓、修邊、減少消耗等功能;一臺手動切紙機,一臺水冷式封口機,這三臺便是做捲紙的機器了,在市場上的報價大概在四萬五左右,每天8小時產量2噸。
  • 每天堅持創作一篇1000字的文章,最後有希望成為作家嗎?
    每天堅持創作一篇1000字的文章,最後有希望成為作家嗎?「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相信相信的力量,堅持一定可以成為作家。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1000個字,而是相信和堅持,可以同時做到這兩點,就會發生奇蹟。堅持每天創作1000字的文章,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跟成為作家的距離太過遙遠,不認為這兩者之間有強關聯性,這是一種認知不足的表現。實際上,每天堅持創作1000字的文章和成為作家的關係,跟賣油翁的故事沒什麼兩樣,賣油翁他可以把油倒成一條聽話的直線,讓油從銅錢孔中倒進瓶子裡,而且一點油也沒有沾在銅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