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職場,你難我難他也難
開著暖氣、座無虛席的東北燒烤店內,坐在我對面的小偉已經喝了三瓶酒,酒量不怎麼好的他面泛微紅。
終於他開了口:「李哥,我可太難了。」
「怎麼了,跟我說說。」
「工作一個月,跟條狗似的,忙得不行,出個錯還要一直被上司批評,我都想辭職了。」說完又抱著酒瓶喝了起來。
「職場新人嘛,都是這樣的,我當年也是被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罵過來的。你剛剛畢業,遇到問題是肯定的,但你有能力,堅持一段時間會越來越順手的。」
「但是我真的覺得好累,不知道該咋辦了。」
「可能你的上司有問題,但是你也得先想想你自己身上有沒有問題,職場不比學校,沒有人會去遷就你,如果這點困難都扛不住,你以後還怎麼在職場混。」
那一晚我們聊了很多,他提出的每個問題我都盡力給了他解答,因為我知道從學生變為職場新人確實是一個沒那麼容易適應的過程。
人人網曾經對2500多名90後職場新人做過職場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認為實際工作符合自己的期待,同時也只有不到三成的新人自我評價良好。
很明顯,小偉並不是個例,大部分職場新人都如他一樣,進入公司後不明白自己的工作到底該怎麼做,做不好就會被上司批評,產生工作與預期不符的情況,又因為沒有吃過什麼苦,無法穩定心態,最終產生辭職的想法。
可職場與校園不同,校園是溫室,而職場是戰場,你以溫室的思維和生存方式進入戰場,自然會在戰場上疲於奔命,即便你逃離了這個戰場,也得繼續進入另外一個戰場疲於奔命。
不解決自身問題,你辭再多職也無法掩蓋自身職場素質偏低的事實,無論去到哪家公司,都一樣會出現職場危機。
美國第28任總統託·伍·威爾遜曾說:「如果我們真想知道自己的心境,就應該先看看自己的行為。」
我們要明白,大家都是一樣的難,首要的事情應該是先弄清我們對職場的看法是否正確,在職場的行為是否符合職場要求,才能對號入座,看清心境,從根源解決新人職場危機。
二、校園與職場的不同境況
從校園到職場,是一個大環境的轉變,但很多人在校園所形成的那套東西並未在進入職場時發生轉變,自然就會出現「職場難生存」的情況。要解決問題,就要先了解問題,分析一下校園與職場幾點關鍵的不同處。
1、校園裡能幫就幫,而職場得看利益關係
在學校,小到籤到,大到舉辦活動,都在幫忙的範圍之內,而學生的時間比較多,這些事情也很少涉及利益衝突,所以一般大家都會願意幫忙。
但職場中並不是這樣,職場沒有那麼多舉手之勞,所做的事情更多依據利害關係去衡量。
這是因為職場上每個人的首要目的都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家都越來越注重事情的效益,所以對於幫忙做事也會有更多的考慮。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 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放在職場中,就是我幫你的忙,所得到的效益應該大於我不幫你而去做自己事情時的效益,否則我就不應該幫你。
職場是很現實的地方,價格和價值是人們最為關注的東西,如果幫你忙沒有什麼價值,那他們完全可以拒絕你的請求。
以「機會成本」去思考問題,才能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益。
2、不守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學校,只要不是觸犯位於底線邊緣的規矩,那麼學校的懲罰一般都只是扣分,所以學生對學校的規矩多不放在心上。
但在職場,規矩是保證企業正常發展的基石,一個沒有規矩的企業絕對無法長遠地走下去。
等級制度是規矩,老闆,總監,經理,員工,一級接著一級,在學校你不聽老師的話,在職場卻不能不聽上司的話,即便你認為上司說得不對,做得不對,也要以合理的態度去跟上司溝通。
工作命令是規矩,收到工作任務,就要按照要求在截止時間前完成,不能擅自篡改工作內容,不能在截止時間後才提交工作任務。
如果你做不到,受到的懲罰不僅是會被扣工資,還可能會影響職業發展。
我之前就見過一個實習生,人很聰明,任務都能很好地完成,本來公司領導商量著讓他提前轉正,結果他卻自己出了岔子。
領導讓他後臺上傳產品內容,頁面排版與其它產品一樣,他卻因為覺得其它產品的排版樣式不好看而擅自用新的樣式進行了排版。
這樣一來就破壞了整個產品鏈介紹頁面的整潔感,視覺效果也變得混亂,導致當天產品頁的跳出率增高不少,銷量掉到了日平均值以下。
雖然只影響了一天的銷售額,無傷大雅,領導們還是對他的轉正事宜重新進行了討論,最後決定取消他的提前轉正,重新進行評估。
職場中每一個命令、每一條規矩都是有原因的,你可以質疑其合理性,卻不能因此而擅自違背命令和規則,不然損害的不僅是你個人的利益,還可能會損害公司的利益。
3、校園交往看心,職場交往看價值
校園中的人際關係比較簡單,只要大家志趣相投,玩得開心,即便雙方無法為對方帶來什麼幫助,也能夠聚到一起。
而職場卻不然,職場中的人際交往更多由「價值」所決定。
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曾說:「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物質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
如果對方能夠給你的工作帶來幫助,而你卻無法給予對方同等價值的回報,那麼你就很容易被工作夥伴疏離。
同樣的,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工作能力,你的工作夥伴對你的交際意願也會下降許多。
心理學上的「蹺蹺板定律對此進行了說明」:「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雙方支出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三、三個法則讓你在職場站穩腳跟
1、要形成務實的職場心態
漢代王符在《 潛夫論 》有言:「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意思是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有名望的人致力於實際。
進入職場前,處於溫室中的年輕人們總是無法自覺地發現自身的問題與缺陷,都多少認為自己能力不錯,可以勝任很多工作,心中頗有些傲氣。
進入職場後,就想一口吃成個胖子,急著表現,殊不知這樣很可能只會吃壞肚子。
因為無論你在學校當過什麼職位,拿過多少獎狀、獎學金,職場交際和工作上的經驗與技巧都是你不曾接觸過的,需要時間的積累,才可熟能生巧。
所以初入職場,應該以務實的心態做支撐,不要太在意表面功夫,而應將事情落到實處。
務實的心態,主要體現兩個方面:
肯吃虧新人在職場吃虧,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個是由於自己經驗和能力不足,容易走入職場陷阱。另一個就是由於新人的身份,有時候會被老員工或者上司拿來擋槍。
但只要不至於讓自己丟掉工作,吃虧對職場新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件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好事。
就如打闖關遊戲一樣,第一次玩你並不知道哪裡有陷阱,但是當你一次又一次地踩中陷阱後,你就能夠對這些陷阱了如指掌,不會再踩中它們。
因為某樣工作或者某件事吃虧,你才會知道怎樣去做得更好。
不要過於在意得失得失心重是當代年輕人的明顯特徵,有人總會先去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去考慮怎麼把事情完成。
但在職場,把工作做好才是第一要義。你可能會因此失去一些自己的時間,失去一些誘人的獎勵,但只要工作做好了,便不必過於糾結。
我有一個朋友,初進公司時很多工作內容都不懂,常常要花費大量時間了解和學習。但他沒有一絲抱怨,還主動加班,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試用期三個月,他一共只休息了四個周末,其餘時間全部都撲在工作上,不停地擴充自己工作層面的知識庫,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他犧牲了很多自由時間,但也因此把三個月內的所有工作都做到了九十分以上,成功轉正並很快成為了所在工作小組的組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得與失是相對的,在這裡失去了,就會在那裡得到,所以不必太在意。
2、穩妥的做事風格
初入職場,往往會因為想要表現得好一些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不夠穩妥。但職場工作,關鍵的一點就是「穩妥」,穩妥做事,穩妥做人,這樣別人才能放心把工作交到你手上。
想要創造「驚喜」並沒有錯,但「驚喜」應該是穩定之後的附加品,要先能保證工作不出錯,再去想辦法製造驚喜。
穩妥做事,要遵循「果實原則」,想得到一顆果實,就要先播種,再開花,最後結果。
果實原則的內容是:思考是種子,行動是花朵,成敗是果實。
先思考,思考以什麼方式去完成工作,能夠利用什麼工具、資源去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再行動,按照自己思考出來的步驟去實施,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工作路徑;最後完成,得到果實。無論成敗,都應及時總結復盤,查漏補缺,讓自己下一次的工作能夠更加順利。除此之外,穩妥做事要求我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職場中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最容易受到大家的信任。
職場中控制情緒的好方法是建立職場邊界,有兩點做法:
第一點是把個人生活與職場嚴格區分開,不要將職場上的事帶到生活中,也不要把生活中的事帶到職場上。這有利於我們減小情緒影響,以理性的態度去進行工作。
第二點是明確自己的職場喜惡,例如不喜歡工作時被打擾,不想在進行一個工作時突然被插入另一個工作。當遇到這些討厭的職場情況時,只要不是會影響大局,那就果斷進行說明並拒絕,不要嘗試去接受這些,那相當於在故意挑釁你的情緒。
3、 增加自己的職場價值
職場價值,也就是你在職場中的作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你的工作能力。
要想提升工作能力,需要不停地學習、總結、積累。當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提升了,他在職場中的存在感就會越來越強,自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他。
在《第五項修煉:實踐篇》一書中,有一個學習閉環名為「學習之輪」,我們可以遵循它來進行學習,提升自己。這裡做了一些修改,方便大家理解和使用。
閉環由四項行動組成:復盤-聯結-決策-實施。
復盤階段:每進行一項工作後,就要對其進行復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省。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工作中的感覺如何?工作效果如何?工作結束後對這項工作的感知是否與工作開始前一樣?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得出答案並記錄。反思是這個閉環的基礎,決定著閉環的節奏。
聯結階段:根據對上一次工作的反思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得到新的工作觀點,將它們與已有的工作思路和觀點聯結起來,得到多個可行的工作方法。「聯結」階段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它需要重塑我們的固有認知,但只要將它順利完成,後面的階段會輕鬆很多。
決策階段:從聯結階段所得到的工作方式中選擇一個用以進行下一項工作。
實施階段:用選擇的工作方式來進行工作,當工作結束後,又回到復盤階段,重新反省總結。
利用這個學習閉環,可以讓我們的每一次工作都變得有價值,有所收穫。同時由於「學習之輪」是周期性的,當它成為習慣後,我們便能對自己的工作有清楚的認知,無論形勢多麼混亂,都可以用清晰的思路去開始和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