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一陳
最近,在《朋友請聽好》這檔綜藝節目中,易烊千璽曝光了自己的朋友圈。
節目中,謝娜提到了易烊千璽好像不怎麼發朋友圈,這個只有20歲的大男孩回答說:
「我的朋友圈只發風景。」
「從來不抒發自己的情緒。」
也說起當朋友圈剛開始出現三天可見的功能時,他也設置了三天可見,在參加高考那段時間,他甚至清空了自己全部的朋友圈。
何炅老師聽完之後,也說自己不敢在朋友圈洩露情緒。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都說很有同感,他們基本不發朋友圈,發也就是風景照,不會把情緒洩露在朋友圈裡,而是選擇一個人消化。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的朋友圈,已經沒有情緒了。
01
怕被惡意揣測,是很多人不敢發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看你微信頭像,就知道你很 low。 」
「看你背名牌包,就知道你愛炫。」
「看你離婚了,就知道你不顧家。」
……
這些非黑即白的惡意揣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發朋友圈心存遲疑和畏懼。
很多人總是習慣性地以自己有限的認知去揣測別人,並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口出「惡言」而或不自知。殊不知,你眼中的世界,也只是局限於你的認知範圍內的模樣。
不隨意評價他人,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02
朋友圈其實是塑造個人影響力和個人品牌的一個重要場所。
別人加我們好友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先看看對方的朋友圈,這往往是我們對這個人的第一印象。
同樣的,別人也會點開我們的朋友圈,想從中了解我們一二。
如果我們的朋友圈發了很多負面情緒的東西,那必然會讓對方對我們的印象大打折扣。而如果我們的朋友圈都是積極正面的內容,則能加分不少。
朋友圈其實是我們個人形象的另一張名片。
就像你去面試、去參加聚會,都會把自己捯飭得光鮮亮麗的,希望得到別人的好感和肯定,但朋友圈就放飛自我,口無遮攔,那你很可能會前功盡棄。
有人覺得,朋友圈是我的私人領地,我想表達什麼就表達什麼,這麼多「城府」累不累。
其實,現在的社交軟體哪還分得清公私,你的微信裡面,老闆、同事、客戶的數量估計遠遠多於你的家人朋友。
當然,如果你已經牛到不需要看任何人臉色過日子,也不需要通過朋友圈塑造什麼個人形象,那你完全可以想發什麼就發什麼。只是很可惜,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都沒能達到那個高度,而往往達到那個高度的人,都是克制而自律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通過朋友圈為自己加分,或者至少希望朋友圈不要成為自己的絆腳石,那你還是要重視一下朋友圈。
當然,不是說讓你要學會偽裝,其實當你認真謹慎地經營朋友圈的時候,你待人處事的思維也會有所改變,在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
03
關於朋友圈的維護,有下面幾個建議。
1)保留半年以上可見
如果你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不僅是放棄展示自己的機會,也會在無形中表達出拒人於千裡之外的信息。讓人看到你的朋友圈,即使只是風景照,都遠勝於一條白線。
2)轉發有深度內容的文章
當我們發現某個人經常在朋友圈轉發有深度內容的文章,並且文章讓我們有所獲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對這個人有正面的印象,認為他有學習精神,並且品味不俗。
3)適當分組
把職場和生活分開,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工作組怎么正面怎麼來,在私人圈子裡就可以做更真實更浪的自己。
4)儘量展示正面的內容
你的才藝,你的興趣愛好,只要是正面的,都可以發。
會彈琴跳舞,喜歡跑步、學英語、烹飪、讀書,這些都是積極正面的,而且這些也能部分體現你的自律和學習能力。
此外,學習心得也是非常值得分享的,你看了一本好書,學到了什麼,也可以分享在朋友圈,說說學習心得或者推薦理由。
5)不要過於刻意
人設最容易崩,如果你是在刻意地製造努力勤奮的人設而自己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人,就會很容易崩。
而且,過於刻意,反而不討喜,朋友圈裡大多是人精,小心思太明顯,瞞不過老司機。
朋友圈是私人領地,但不是情緒的宣洩地。我們可以選擇不發朋友圈,也可以選擇經營好它。這只是每個人的不同選擇,無可厚非,沒有高下。
關注@陳一陳寫作,一起做有溫度的表達者,用理性思維解讀複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