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園區實驗小學)始建於1998年,坐落於姑蘇城東鍾靈毓秀的園區,是中新合作開發區內的第一所公辦實驗小學。二十年來,學校「開放中秉承規範,和諧中彰顯個性」,血脈流貫、弦歌不斷,薪火相傳、桃李芬芳,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學校文化特色,與園區教育共同譜寫生動的華章。
「讓學校成為有根基的花園」一個學校的特定環境和氣質,影響和決定了沉浸其中的莘莘學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近年來,全體新城人把「學校應該成為有根基的花園」當成努力追求的目標,輔以柔性的德育文化、「輕負高效」的靈動課堂、多元的課程架構……滋養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二十年來,新城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著「有根」的教育改革。
連結一新城花園小學努力構建人文德育,堅持育人為本,融合生活教育,不斷推進德育創新亮化學校德育品牌。通過多年的努力,學校獲得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稱號,成立了蘇州名優班主任工作室和園區「心動力」名優班主任工作室。在「父教」領域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大眾媒體與教育界的注意,同時由學校主辦、家長負責的特色家長報也獲得了江蘇省優秀校園報刊一等獎。學校志願者獲得了園區優秀志願服務學校,志願者「太陽花暖心行動隊」獲蘇州市十佳陽光團隊。
三駕馬車築好德育地基。學校以人為本,創新各類德育文化建設,為學生的德育教育築牢了地基。「常規德育」精品化,充分發揮少先隊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升級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創意優質德育品牌——「太陽娃德育精品系列」,有梯度地開展了志願、實踐、愛心、環保、禮儀、感恩、勞動等主題教育活動;「自主德育」體系化,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暢通學生自主發展渠道,構建起以學校、年級和班級三級學生組織為主體、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主要內容的學生自我管理體系,以班級文化自主建設、社區自主活動和三生實踐為主要載體的自主發展教育體系,讓學生在活動中鍛鍊自我,挑戰自我;「德育導師」制度化,學校大力開展德育導師五個「一」工程,每位教師結對一名學生,通過「一張結對表、一張家校聯繫卡、一個成長檔案、一本導師工作手冊、一篇德育案例分析」,關心指導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和心理健康,點對點、手把手地幫助和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學校還聘請了具有一定心理學基礎的家長擔任家庭德育導師,共同參與德育導師課題研究。
三大亮點創新德育內涵。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清:在園區最美心理室「馨語室」的基礎上,新城花園小學升級「開心姐姐」團隊,確定了「以人為本、心輔為主、學科滲透、個別諮詢、家庭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總體思路。他們抓住課堂主陣地,打造高效課堂,開展心理走課活動;做好每周心理晨會和定期團體輔導,開好家長輔導課程,紮實開展課題研究。班主任隊伍建設層次明:新班主任抓學習,促成長;骨幹班主任搭舞臺,揚特長;成熟班主任,提要求,樹品牌。新城花園小學藉助名優班主任彭莉娟老師的「心動力」「班主任工作室」平臺,開展班主任工作專項研究,青藍攜手,碩果纍纍。「爸爸幫父教品牌」深人心:依託市家庭教育課程項目《在「新城爸爸幫」引領下實施「父教」德育品牌的實踐研究》,學校擴大「父教」品牌效應,推動「6+1」模式架構,升級「新城爸爸幫」為「父範學堂」,開闢「父範學堂」固定活動場所,定期召開主題活動。在「父範學堂」中開展「爸爸書房」「爸爸論壇」「爸爸講堂」「爸爸郵箱」「爸爸運動場」「爸爸廚房」等系列活動,嘗試開設「爸爸社團」、探索「新父母報」爸爸專版、與社團中心聯合開發親子社團課程項目。
連結二多年來,新城花園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都始終保持在園區學校的前列,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連年在區中小學(幼兒園)五星評價獲得A等的好成績。新城花園小學的老師們始終認為,教育質量是成就一座學校優質品牌和口碑的重要考察指標。而努力打造」輕負高效」的靈動課堂,則是抓牢抓實教育質量的關鍵。學校倡導每位教師立體用足、用好40分鐘,打開課堂時空,實現教學在線最高效。
過有深度的教研生活。在新城花園小學,精準有深度的教研活動為打造靈動課堂奠定了基礎。所謂精準有深度的教研是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學生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教師實施精確指導、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教研方式。通過「精準深度教研」實現兩個目標:一是繼承和創新已成熟的教學模式,並做實做精,逐步形成品牌;二是查找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把短板補齊。在精準深度教研過程中,確立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一科一案」;打造骨幹教師的教學風格,形成「一師一案」;成就不同層級的學生,形成「一生一案」。
架多層次的研討平臺。在新城花園小學,各種教科研平臺營造了濃濃的創新氛圍,為紮實打造「輕負高效」靈動課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全員「請課」交流,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請課,激發了內在的教學動力。骨幹「相約星期二」,讓骨幹教師展現風採、專業引領,分享教育智慧,提高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周五大講臺」主題研討,讓教師發表「高見」,促進教師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養成主動反思的職業習慣,從而加速專業水平的提升。「與特級同題匯課」,推動教師從教學的實效出發,深入研究如何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調整和完善,形成個人的教學特色。「問題」研究,要求教師要帶著問題進行研究,主題的生成應貼近教學實際、貼近課堂現狀,立足於小、實、真,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定點質量監控,採取「小步快跑」的策略,診斷學科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種種措施,為科學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抓人工智慧求突破。在園區「智慧教育數位化學習示範區」和「智慧教育大數據應用示範區」大背景下,新城花園小學在多年「人工智慧數字校園」打造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三化服務」,即:學習個性化、教學便捷化、管理智能化。聚焦未來教室應用,每天5節課,從不同學科、不同年級進行雙板教學,每周信息中心組開設易加互動教學研討課,語數英老師嘗試在線布置預習和練習,每一位教師都嘗試微課製作,為翻轉課堂的架構提供資源保證。其間,老師們雖然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換回的是學生學習能量的爆棚。教學方式的改變使教育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尊重每顆種子的成長地圖」新城花園小學是園區小學教育的一張名片。辦學20年,學校共經歷了「開放教育辦學模式的構建」「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多元課程的統整」四輪一脈相承的研究,全面構築了開放而生態的教育發展模式,形成了獨特的發展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近五年來,新城人依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重點資助課題《基於兒童成長的課程統整實踐研究》,構建了適宜的課程文化,努力讓每個兒童都能在學校獲得最理想的發展。
連結一在新城花園小學,每一個孩子都被譽為一朵「太陽花」。為全體「太陽花」提供成長必須的「肥沃的土壤」「明媚的陽光」和「滋潤的雨露」就成了全體新城太陽人的目標追求。新城人結合學情和校情,把課程結構調整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活動課程,並賦予了校本化的名稱「土壤課程」「雨露課程」和「陽光課程」,三層級課程融合為一個完整的「太陽花課程體系」。
土壤課程:指向全面發展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土壤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是學校課程之「根」,是培養太陽花基本素養和成為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基本知識的獲得、能力與技能的形成、態度與價值觀的建構的載體。
在新城花園小學,為了充分發揮、高效凸顯國家基礎性課程的優勢,土壤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大方向是:努力嘗試優化重組國家基礎課程,彈性改變課時比例。根據學校課程設置規劃,對部分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歸併,把學科內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當進行優化重組,力求用最優的時間完成相應的任務,以便將整合出的時間給予另外兩類課程的開展。
雨露課程:指向個性發展的拓展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但是參加課程的項目可以自由選擇。「雨露課程」是學校課程之「枝」,這類課程從「拓寬」「加深」「加速」三個維度對國家課程進行補充,致力於對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學習興趣的培養,更強調學生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通過各種平臺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多元智能。
新城花園小學發展的二十年,各學科都形成了相應的特色項目。學校立足這些特色項目,以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將這些特色項目進行統整,形成「雨露課程」群。在新城花園小學,「雨露課程」群共含七大項目,它伸展在各個學科的外延,包括「多元閱讀課程」「數學日記課程」「國際修學課程」「輪滑特色課程」「親子心育課程」「成長空間課程」「綜合實踐課程」。
陽光課程:指向能力提升的活動性課程,是學校課程之「葉」和「花」。新城花園小學對陽光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整個課程體系均以活動為載體,旨在推動學生各種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指向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
在新城花園小學,依託學生各類社團的基礎,整合各種活動資源,學校「Sunny 陽光課程群」共有五大主題,分別是「民間工藝課程」「藝術花苑課程」「體育健康課程」「體驗社交課程」「學生自創課程」。五大主題共涵蓋陽光課程42項。學生在參與不同門類的課程中構建了「活動體驗」「合作探究」「項目研究」等為主的新型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展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能力。
連結二近年來,新城花園小學全面架構「太陽花課程體系」,讓新城花園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烙上了獨特的氣質和品格。
「玩轉科創STEAM」:2017年,新城花園小學被江蘇省教育廳立項為江蘇省STEM教育項目試點學校,蘇州市首批創客實驗學校。在新城花園小學,STEAM課程的開發實踐主要走兩條線:一是基於「學科知識—方法」整合取向的STEM課程開發,包含有聚焦「學習變革」的多學科融合和聚焦「科創實踐」的跨學科整合,前者是基於主題的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實踐,後者則是依託社團建設,基於項目的創客體驗。二是基於「社會生活—經驗」整合取向的STEM課程開發,目前已經開發成熟的有聚焦「校外實踐」的寒暑假作業的改革、聚焦「未來城市」發展的項目研究與設計。
「快樂手球你我他」:新城花園小學是首批正式掛牌的蘇州市手球特色學校。在手球課程的專業化之路上學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學校外聘了有「國家健將」之專項榮譽的專業教練來指導學校的手球開展;從中高年級裡各選擇兩個班特設手球訓練班,從他們每周3節體育課裡整合出1節進行手球專項普適訓練;陽光課程班的手球隊員們每周4次每次1個小時參加訓練。專業化之路讓手球課程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學校的手球隊代表園區參加蘇州市手球總決賽進入前四強。
「我的夢想合唱團」:新城花園小學的合唱隊連年來獲得各種比賽的一等獎,在蘇州市、區享有一定聲譽。這與該課程的專業化打造密不可分。首先,為了合唱的普適發展,學校的每節音樂課前都有3-5分鐘的練聲訓練,該項訓練的長期堅持,為合唱課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學校聘請了上海音樂學院的陳達博士作為學校合唱課程的常駐教練,他每周2次,每次1小時到校指導合唱課程。
「我是小小風火輪」:學校的輪滑課程豐富多彩,畢業學生真正實現了人人能輪滑的目標。學校擁有蘇州大市範圍內唯一的校內輪滑跑道,成立了輪滑俱樂部,每年拿出專項經費用於輪滑建設。學校公開出版了輪滑校本課程,從二年級開始每周都有兩節輪滑課,同時學校還有特色的輪滑休息和展示室。為了培養學生更好的輪滑技能,學校開展了速度輪滑、自由式輪滑、輪滑舞蹈、輪滑球等多種類的輪滑興趣班。學校因此被立項為蘇州市輪滑運動協會訓練基地,連續三年承擔蘇州大市的輪滑運動會。
「民間工藝我傳承」:新城花園小學的民間工藝課程做得更是風生水起。學校一個年級一個工藝門類,三年級以剪紙課為主,每周1節課,學生通過一個學年的學習,能基本完成剪紙工藝的基礎技能;以此類推,四年級主攻麵塑,五年級主修棕編,六年級主修草編。新城花園小學畢業的每個學生,都能全面掌握「民間工藝課程」的基本技能。
如今,為了更好地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舞臺,學校不斷開發新的教育資源。帆船、創客、3D列印、跆拳道、無線電測向、英語辯論、小學生C++等課程紛紛來到學生的身邊,帶著他們探索神奇美妙的新世界。二十年來,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畢業生,他們中有最小的專利獲得者,有蘇州市開畫展的年齡最小的畫家,有小學畢業就通過雅思7分的英語高手,還有很多孩子長大後留學於劍橋、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新城花園小學畢業的孩子享有極好的口碑,是各大初中爭相競選的好苗子,他們對新城的孩子一致的評價就是「思路清、腦子活、後勁足」。
「只要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我們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這是新城花園小學當家人陳蕾校長常說的話。如是說,如是做——
回望新城花園小學二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見證了一所新型的學校努力融合現代與傳統,以豐厚的園區文化為基礎,開創出了園區小學教育持續發展的新樣態。花開重拾,展望未來,我們也能感受到它即將致力於新一輪發展的強大動力,「STEAM教育」「創客文化」「人工智慧」……一個個代表著學校教育新走向的詞彙,都彰顯著新城花園小學在秉承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正不斷融入國際辦學主流的新生態。我們相信,每一個「新城太陽人」都已滿懷信心,秉持他們對於未來的虔誠期盼與莊嚴許諾,即將以更堅定的姿態為園區教育發展譜寫更為燦爛的明天!
「讓品質回歸教師的身份」新城花園小學的當家人陳蕾校長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她帶著團隊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高品質的教育生態。她沒有高談闊論的說教,卻常常顯露潤物無聲的睿智。她主張高品質的教師團隊應該是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貼地而行;既知車頭的引力,又有自身的動力;既有共同的價值守望,又有彼此間的高度默契。
被稱為園區「黃埔軍校」的新城花園小學,教師的專業引領也是一大亮點。
連結一教師自我成長應是教師發展的自覺行為,必須由教師內生力驅動,靠外力推動難以長久。新城花園小學長期堅持靜心閱讀寫作,安心修煉智慧,耐心堅守「課堂」等文化自覺行動,實現自身品質的提升。
打造書香校園的文化人。學校倡導教師「讀寫同步」。一方面利用各種手段營造讀書氛圍,比如「教師讀書漂流活動」「新城朗讀者」「新城書友平臺」等,教師們互相推薦新書好書,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開展心際交流,將讀書思考向學校以外的時空延伸,豐富了教師業餘生活,提高了業餘生活的品質。另一方面,新城花園小學還設立了「科研先鋒隊」「寫作中心組」「新城博客」「新城圍脖」等平臺,老師們每天「我手寫我心」,堅持寫教育故事和教學隨筆已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修煉教育智慧的實幹家。教育要告別簡單「幹涉式」教育方式,告別「汗水加時間」,走進「智慧與藝術」的世界。新城花園小學的老師們都努力錘鍊自己——在課堂中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能看到每一位學生思維個性,能給予每個孩子積極參與的舞臺。新城的老師還努力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式。學校的楊朝莉老師是年輕的英語教研組長,喜歡在「行動中思考著」,帶著學生思考問題,帶著思路實施教學。在楊朝莉老師的帶動下,英語教研組教研氛圍濃鬱,教學實績突出,課堂受到學生歡迎。
連結二高品質教師的成長就像莊稼的生長一樣,除了種子自身的內生力外,氣候、土壤、水分等外界因素也十分重要。新城人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創造了「新城精神」——「堅韌不拔,追求卓越」。「新城精神」浸潤教師共同體行動,通過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張揚教師個性,發展教師能力,從而造就了一個師德師風好、教育理念新、科研能力強、教學個性鮮明的教師團隊。
入格培養新苗子。一個學校的活力往往來自於年輕血液的諸入。新城花園小學尤其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一系列配套的支持系統覆蓋教學科研、班級管理、專業成長的方方面面。開學初,學校組織各部門負責人對新聘教師進行全方位系統的培訓;開學一個月內,安排骨幹教師對新上崗的教師實施跟蹤聽課。定期召開新教師座談會,傾聽新聘教師的真實感言。另外,學校委派優秀教師擔任他們的師父,深入到平時教育教學、班級管理等細枝末節處的強化指導。
升格培養骨幹群。新城花園小學有一大批成熟的中青年教師,他們的成長培訓也是學校團隊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為此,新城花園小學把理論學習、行動研究、教育實踐三大板塊緊密結合,要求中青年教師以學習、解讀課程標準為基礎,通過研讀優秀教學案例、點評優秀教學片斷促進專業成長。主要採用的培訓手段有——「分享成長故事」「採訪學校名師」「同題會課」「牽手行動」「周五大講壇」等。老師們在活動中,通過各自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在課堂和班級管理中產生強大的課堂「教學磁場」,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風格培養導師團。新城花園小學擁有98名教師的優秀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有全國優秀教師1名、省特級教師2名、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市學科帶頭人及市級榮譽活動者12人、區學科帶頭人15人、區教學能手22人、區教壇新秀16人。
引領這批教師的成長既要激發他們在自己的教學領域不斷成長,又要發揮他們引領團隊成長的帶頭作用。近年來,新城花園實小不斷推出「送課」「相約星期二」「導師聘任」等系列活動或制度,多維度地提高教師的品位,促進全校課堂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
本版圖片由新城花園小學提供
記者 木淼 蘇報通訊員 馬彩芳
《蘇州日報》2018年9月17日B04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