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因佔分高而備受關注,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英語作文——書面表達也因為分值達到25(分)而成為重要關注話題。隨著高考改革,英語學科的考查方向也發生了重要變化。6月8日,英語高考結束後,大河網特邀鄭州市第十一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張富泉對2018年高考英語全國卷I試題的書面表達進行深度分析。
「從設計來看,今年英語命題繼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挖掘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考查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滲透對學生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考量。充分體現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旨在培養符合英語學科素養,順應社會飛速發展,具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化人才。」張富泉老師說。
張富泉,鄭州市第十一中學英語高級教師,鄭州市教育教學先進個人、鄭州市優秀教研組長、鄭州市名師、河南省骨幹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
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英語不僅只是一種語言媒介,更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講中國好故事,抒發家國情懷是英語學習的責任與使命。2018高考英語全國卷I書面表達聚焦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待客習俗,強調中國傳統尊長、敬老的社會美德。試題設計不僅需要考生運用準確、地道的英語對中國的家庭待客習俗進行表達,而且在培育具有「四個自信」人才的同時,鼓勵考生站在國際舞臺自信地、驕傲地抒發家國情懷,講述中國故事。
考查文化意識、思維品質,體現學科核心素養
書面表達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給予考生暢所欲言的空間,擺脫單一方法,唯一答案的思維模式,在展示多彩思維活動的同時,真正考查了考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讓考生感受英語學習的趣味與魅力,突出英語學科的獨有特徵。
2018年全國卷I書面表達體裁為應用文電子郵件,內容為回復外國朋友Terry的郵件,向其介紹在中國家庭做客方面的相關習俗。要求文中涵蓋試題給出的三方面內容要點,即到達時間、合適的禮物和餐桌禮儀。該題型和內容設計緊密聯繫考生實際,但是,餐桌禮儀這個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小節反而在生活中被很多中學生忽略了。如果沒有跨文化對比凝練出的思維品格和文化素養的意識,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寫出中國老百姓的餐桌禮儀文化。例如受邀赴宴客人可以準時到達但切忌過早到達。外地客人所帶禮物常見為能體現客人當地特色的物品。但注意,傳統的中國人收到禮物後一般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中國餐桌為圓桌,正對門的位置為上座,一般為長者位置。中國人特別尊敬長輩,用餐時,需等長輩先動筷子。吃飯時不得發出聲響,強調「食不語寢不言」等。中國地域廣文化差異也很大,給予思維發散的考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和機會。
在宣傳中國習俗文化的同時,對考生的跨文化意識、思維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考生站在外國人的角度講中國習俗特色,積極調動語言,闡明事實,表明差異。
突出應用,增強文化自信
整體而言,2018年高考英語全國卷I整體設計嚴密,科學規範、情景真實可信,貼近生活,學生一見到試題就會有一種親切感,因此對考生來講容易發揮出正常的寫作水平。體現怎麼用就怎麼考,倡導怎麼用就怎麼學,明確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的密切聯繫,真正做到積極導向,反撥教學。
文化學習的內容不再僅以英、美等發達國家文化的學習為目標,而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考查試題的同時也透漏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楚智強 褚海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