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秘密很多,其中,他們不懂語言,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沒有意識也沒有意志,卻能「白手起家」,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語言有獲得意識。這是因為「嬰兒世界」的認知能力就是獨特的,他們有神奇的「適應性學習」的能力。憑著這種適應性,如果出生在落後的民族,他們就向愚昧方向發展;出生在現代高文明的社會和家庭,就向現代高智能的人發展。
仔細分析,嬰兒認知規律有以下一些特殊之處:
1、形成敏感
出生初期,嬰兒就對最喜愛、最敏感、最願意接觸的事物,極易產生強烈的「感情」,就是形成了對那事物的敏感。一般孩子最易形成「媽媽敏感」、「語言敏感」、「甜食敏感」、「食物敏感」等。
為什麼嬰兒個個喜歡媽媽?因為媽媽是嬰兒接觸最早、最多、最經常、最愉快的刺激物,所以孩子須臾不能與之分離。2歲左右的孩子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那是因為出生後聽慣親切的話語形成了「語言敏感」。他們個個愛吃糖,那是因為最早的食品是甜味的奶。同樣,嬰兒也極易形成「外語敏感」、「音樂敏感」、「繪畫敏感」、「數字敏感」、「識字敏感」、「書本敏感」等等,敏感的趨向力足以造就一個「神童」。
2、印象記憶
只要反覆接觸的事物,嬰兒就有極強的、大的驚人的印象記憶力。所謂印象記憶,就是無需分析,不必理解就能記住各種事物,形象、聲音、行為、習慣,都能囫圇吞棗地吸入腦海,就像攝像機和錄音機一樣,把形象和聲音機械地印刻在大腦之中。這是生命最初幾年孩子適應環境的本能行為。
印象記憶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經過數次、數十次、數百次乃至上千次的反覆接觸,使腦神經元有器質性的變化,這種記憶終生留下痕跡,乃至形成穩定的性格。嬰兒認人、記物、說話和行為,有什麼事先經過理解和分析的呢?無不得益於印象記憶。如果說這是「死記硬背」,那麼「死記硬背」是嬰兒心理發展的必然過程。
3、情境領悟
嬰兒對事物的逐步理解,不靠語言的解釋,解釋反而越來越糊塗,盡可放心地相信孩子有十分出色的領悟水平,生活環境是他最好的老師。
嬰兒初識媽媽的時候,有誰發瘋地向他介紹說:「媽媽就是生你養你的女人,她是你爸爸的妻子?」,但隨著孩子生活感受的豐富,情境領悟完全使他最了解媽媽。其實嬰兒學習其他事物、掌握語言、理解文字,又何嘗不主要靠情境領悟呢?
4、自發模仿
嬰兒的說、唱、畫、做和一切行為全憑模仿得來,而這種模仿是無意的、自發的。
最初的模仿發生在出生後的數月裡,當親人相對正視時,你笑,他也笑;你眨眼,他也眨眼;你吐舌頭,他也微微地吐舌,這被稱做「共鳴動作」的現象就是最初的模仿。此後他模仿一切發音、吐詞、說話和動作,所有語言的發展和行為習慣都是模仿所得。
5、無選擇探求
嬰兒腦的生長和發育,除了依靠物質營養以外,還必須有精神營養——信息刺激。嬰兒的腦本能地尋求刺激,出生的當天開始就「追隨感知」,尋求光源和聲源,接著喜歡交往,愛看說話人的臉,這都是尋求刺激的表現。
以上這些嬰兒特有的認知功能,是人類經億萬年進化、遺傳,儲存在兒童腦內巨大智慧的潛能。早期教育定要深入嬰兒認知世界,借用他們特殊認知的春風,託送孩子起飛。
寶寶在探索
寶寶在觀察
寶寶在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