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月14日電(記者劉斐、章利新)距離臺鐵普悠瑪列車傾覆事故過去85天,臺鐵管理局14日公布3條線路「截彎取直」計劃,總斥資約120億元(新臺幣,下同),涉及20處曲線改善。
據介紹,此次臺灣東部鐵路小半徑曲線改善計劃包括新馬站、宜蘭線猴硐-雙溪間及宜蘭線龜山-外澳間,最快的工程預計3年後完工。
其中,新馬站將北移1.44公裡至武荖坑橋北端,並改善全長約2.6公裡的曲線線路,預估經費6億元,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猴硐-雙溪間曲線改善涉及16處、約9.76公裡路段,預估經費95.4億元,預計6年內完工,改善後將把車速從70公裡/小時提高至130公裡/小時,縮短行車時間3-5分鐘;龜山-外澳間曲線改善涉及3處、約3.2公裡路段,預估經費19.5億元,預計3年內完工。
臺鐵管理局工務處處長陳仲俊表示,新馬站的曲線改善計劃將最先著手進行,而猴硐-雙溪間曲線改善則力度最大。臺鐵一直在進行線路的改善,通過截彎取直提高行車速度。但速度是影響安全的最大因素,在線路改善後,臺鐵仍然會設置安全範圍內的限速。
據悉,新馬站位於彎道上,對其「截彎取直」將需要拆除車站。普悠瑪事故後,該車站曲線改善受各方關注,加上車站北移路徑上都是公有土地,執行難度不大,因此於去年12月新納入改善計劃。
2018年10月21日,臺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經宜蘭蘇澳新馬車站時出軌翻覆,造成200多人死傷。事故監控畫面顯示,普悠瑪出事前時速超過140公裡,列車進站時速度很快且沒有剎車,在轉彎時直接衝撞月臺。
事故調查小組去年11月26日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認為,事故涉及人員操作、作業程序、機械設備及組織管理等層面的問題,多重因素與異常湊巧同時穿過每一道防護措施的漏洞,導致事故發生。
調查小組去年12月21日公布最終報告,共列出組織、設備、程序、人員及環境5個層面18項建議。其中,「立即性改善建議」強調檢討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隔離、主風泵異常根本原因、列車特檢等項目,要求臺鐵徹底改善。其中,在設備層面,調查小組要求檢視全線小半徑及S型彎道,研擬線型改善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