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算作春節的延續,也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天各地都有許多活動,有的甚至要熱熱鬧鬧地慶賀三天。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有的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什麼活動都可以因繁就簡,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們東北,每當元宵佳節,主食餐桌上,都有一道「元宵」的美食。元宵不是東北特有,清朝的時候開始,「元宵」這道美食也端上了北京的元宵節餐桌。
那麼,之前吃什麼?是湯圓。湯圓歷史悠久,據傳早在宋朝江浙一帶就開始流行,至今依然保持傳承。當時人們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再把豬油、白砂糖依次放入,混合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裹,像包餃子那樣,只是做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
元宵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切成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沾水,在糯米粉裡滾動成了元宵。以前是放在簸箕裡來回滾動,現在有現成的電動工具。
今天特意到市場買了二斤現做的元宵,還有一袋南方的成袋湯圓。
做元宵的師傅是來自黑龍江的農民,打小就會做元宵這門手藝。據說在他的家鄉,每家每戶到了元宵節這天,都是全家老少齊上陣,自己磨米做元宵。
上午去買的時候已經被搶購一空,只剩下了盆底。「沒有餡料了,不然還能做一袋子麵粉。早上3:00就開始做了。」師傅指著鐵盤裡剩的碎餡料說。「餡料裡只有糖和芝麻、花生、五仁,其他的什麼都不添加,這是熟的,可以直接吃。」果然,餡料碎屑很香甜的樣子。
按照我們當地元宵的吃法,可以蒸,可以煮,可以油炸。
現在開始蒸製,在蒸鍋簾上,鋪上粽子葉,從左往右依次擺上:表面光滑的湯圓、黑芝麻餡元宵,五仁餡元宵。為了分辨三種不同口味的美食,蒸製前用刀各自切開了一個,看到湯圓的麵皮更薄,元宵表皮厚一些;湯圓的表皮和餡料不融合,元宵餡料和麵皮緊緊地包裹在一起。
按照蒸元宵的方法,水燒開以後,再蒸上20分鐘,相當於蒸肉餡餃子的時間。開鍋以後是這樣的情形:
湯圓已經變成湯羹。元宵剛剛好,蒸熟的糯米麵晶瑩潔白,像美玉;餡料融化,像蜜餞;面和餡之間沒有生白茬。
看來用蒸製的方法,只適合元宵,湯圓不行。
再來看看用水煮的方法,哪個效果更好?
和煮水餃的方法一樣,水燒開以後放入元宵,煮上三 四個開,可以多煮一會兒。十幾分鐘以後撈出,用筷子夾開,看裡面的餡料完全融化,面餡邊界沒有生白茬,元宵就煮好了。煮元宵的湯汁濃白、粘稠、清香。
按照包裝袋上給出的製作方法,水燒開以後,放入湯圓,再繼續煮5分鐘,關火,撈出。是這個樣子:
湯汁清淡,表面漂浮一層油脂。
我買的湯圓是廠家規模化生產製作的,不知道出自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湯圓是什麼樣的?這兩個,我更喜歡口感地道的民間美食~元宵。
北方的元宵在平時是買不到的,只有元宵節這幾天才有售賣。南方的湯圓,適合很多節日,像東北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南方就吃湯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從小喜歡吃什麼,長大就一直依戀什麼。這可能就是文化的傳承基礎嘍?歡度傳統佳節,意義在於傳承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