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致劇情:凱蒂本是一名娛樂場所的歌女,由於目睹到一個殺人現場,遭到黑社會人物的追殺。警方把她藏匿到一個修女院躲避,等候開庭作證。不甘寂寞的凱蒂有機會接觸到修女們的唱詩班,並引導指揮了一場場「瘋狂」的新式唱詩活動……
作品內容很熱鬧,主題很嚴肅
犯罪、喜劇、音樂、故事、宗教……這部影片的內容極為豐富,看似繁雜到混亂的一鍋,卻又能融為一爐,滿足了不同人群的觀影快感,所以,該影片一舉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而對於一部商業片,更難能可貴的在於它的思想性:「人性」與「神性」之間,如何安放我們的靈魂?或者人應當如何調和自己的本欲與理想――引人深思的主題,又具極親切有說服力的表現,使這部影片成為值得一看再看,可以為之反覆感動的經典。
混世魔女開始為上帝唱詩
歌女凱蒂自小就是個最搗蛋的學生,被教師預言「長大後,你會變成混世魔女」。果然,成年後,她就混跡於聲色場所,「渾身噴火」,和無惡不作的黑社會老大文森關係曖昧。文森對她甜言蜜語,但當她發現自己殺人後,為保全自己不惜要把凱蒂殺死滅口。這也就讓凱蒂認識到,奢靡浮華背後往往隱藏著罪惡。
躲過驚險追殺,凱蒂被警方藏入修道院,伺機出庭指罪文森。初次穿了修女黑白分明的「企鵝服」,凱蒂忍不住驚聲大叫起來,她對於修道院的生活極不習慣,最起碼,那地方「連愛也沒得做」,而且清苦到幾乎難以承受,每天勞役,愛不愛都得做,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連粗茶淡飯也沒得吃。
接下來故事出現轉機,凱蒂遇到了唱詩班。她用自己的音樂專能,讓唱詩班的改頭換面。唱詩班還吸引了修道院外的人們,讓一些年輕人自願的走進教堂做彌散,讓一所本來要貧困難支的修道院又重新獲得生命。凱蒂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而且讓一個生硬無趣死板的修道院,變成了一個有聲有色鮮活的天地——這幾乎和聖經裡耶和華「創世紀」的本意是相同的。
這時候,修女們說,唱歌是最快樂的事情。「比春天還好」「比冰淇凌還好」。凱蒂脫口而出「比做愛還好」……在這時候,她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了一個蛻變,脫離了一個混世舞女人的俗欲,觸摸到一種高貴的、理想性的,也就是神的境界。
勢如水火到「誰也不能走」
凱蒂在歌廳唱歌時是當紅歌女,她身邊儘是尋歡作樂的墮落靈魂,她的那些同伴也與她貌合神離,表面上是誇讚她的好姐妹,趁其不備就要偷走她的化妝品。她生活在凡塵俗世的最深處,身陷欲望、罪惡的泥沼,最終得罪黑幫老大文森,險些命喪於老情人之手。
另一方,修女院的女院長是個極有信仰的優秀衛道者,但在她主持下,修道院的修女們累年苦修,嚴禁一切欲望,而使窮困使她們的日子幾乎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下,警方還給她送來一個極大的「麻煩」就是那個混世魔女凱蒂。兩人是同一世界的兩端,是冰炭不同爐的兩極。凱蒂一直想逃離這個監獄似的修道院,女院長也找一切機會來禁錮她,懲罰她,想辦法趕走她。
故事的發展出乎了兩人的意料,唱詩班在凱蒂帶領下大放異彩,竟然拯救了瀕臨關門的修道院,而女院長也理解了凱蒂,救她逃離險境,並願意支持她的唱詩班為教皇演出,結果也大獲成功。
舞臺上的凱蒂與觀眾席上的老院長都笑了,她們笑得很開心又情投意合。這不僅僅是兩個人的和好,而是兩種觀念的重新融合:人一味放縱自己的本欲,只能越來越墮落,而最終就是毀滅自身。若只談神性而忽略了人本身的需求,也會難在煙火人間立足。
凱蒂與女院長之間原本是冰炭不同爐,後來卻能諧而為一,「我不能走,你也不能走」,影片近結尾處,凱蒂的這句話幾乎就成就了影片的主題了:世俗的人性與崇高的神性缺一不可。
神是不是萬能的?
「誰也不能讓我離開……像郵票粘著信封,像羽毛粘著鳥兒」這本來是首俗豔情歌,凱蒂與她的同伴們在月光舞廳演唱時,就是撩撥人們的情慾,她們的表演輕佻而俗媚。而在教堂裡,教皇面前再次唱出這些歌詞的時候,她們在唱給上帝聽!修女們臉上表現出來的虔誠而堅定讓人動容,這時候在前面做指揮的凱蒂沐浴了神的光輝。同樣的歌詞,表達了不同的意旨,效果大不相同。
神的力量,也或許說信仰的力量有多大?眾修女可以不畏生死,「租」飛機來到是非之地解救凱蒂,讓兩個殺手可以在祈禱前不敢行兇,讓本來並不信上帝、殺人不眨眼的文森也要有所顧忌到不敢開槍……
神的力量也畢竟有限。我們就看到修道院裡的修女,一到娛樂場所,面對燈紅酒綠,點唱機,各種賭具,也顯得按捺不住。歌女能成為修女,修女是不是也能變成歌女舞女?恍惚間就覺得導演在幕後隱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