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2020-12-23 愛吃榴槤的小星

【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導語:牡蠣是一種鹹味和甜味的美味(如果你咀嚼它們)。但是在你完成了啜飲之後,你對貝殼做了什麼?環保主義者有一個想法,他們正在利用它們來幫助建造紐約港的牡蠣礁,這些珊瑚礁最終可以完成多項工作,包括保護城市不受颶風的影響。

重新使用牡蠣殼的想法是在2014年與Billion Oyster項目一起出現的。該計劃的目標是恢復紐約港的牡蠣礁,這些珊瑚礁曾經是海洋生物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而倒塌。在1972年清潔水法案開始清理海港之前,牡蠣根本無法生存。現在他們可以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港口茁壯成長。實際上,Matt Hickman在2016年寫了這個小組,當時他們粉碎了5000個馬桶以增加牡蠣種群。他們是牡蠣做得很好的老手。紐約海鮮餐館收集廢棄的牡蠣殼,並將它們放在由Billon Oyster項目合作夥伴一家海鮮供應商,每周五天收集的藍色垃圾箱中。這些炮彈被運往布魯克林,每月一次將這些炮彈運到總督島,在那裡它們可以承受一年的元素,「固化」它們的任何汙染。

一年之後,他們再接受一次清潔工作,並被轉移到紐約港學校城市大學。學校提供海洋科學的技術和職業培訓,而且真正發生了魔術。在配備有模仿春天環境的牡蠣孵化場的教室裡,學生們會種植牡蠣幼蟲。這些幼蟲各自長出「腳」,四肢被粘稠物質覆蓋。這些學生種植的幼蟲被移到一個帶有餐廳外殼的罐子裡,希望幼蟲的「腳」能夠附著在貝殼上。如果成功,貝殼可容納10到20隻新牡蠣,具體取決於貝殼。「值得注意的是,」Billion Oyster項目的戰略項目主管Madeline Wachtel告訴NPR。「在水中使用碳酸鈣,牡蠣可以自己製造貝殼。」現在,牡蠣愛好者可能會想,「哦,我的,是的。給我帶來那些牡蠣。」 但這些牡蠣不適合吃。如果紐約港的水域足夠溫暖,則將它們放在籠子或貝類袋中並放在港口。這些結構為牡蠣連接在一起並開始拯救海港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區域。

顯然,牡蠣不是很大,所以清理海港似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牡蠣可以自信地做到這一點。根據NPR的說法,一隻牡蠣能夠每天清洗30到50加侖的水,所以當你將大量的水放在一起時,海港裡就會進行大量的清潔工作。除了過濾服務外,牡蠣還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自2014年以來,十億牡蠣項目已經創造了2800萬隻新牡蠣,並解釋說這些牡蠣的存在使得港口比150年來更好。「當我們把牡蠣放在谷底時,我們肯定注意到了一種改善,」Billion Oyster項目的恢復經理Katie Mosher 告訴Agence France-Presse genc。「有更多的魚,更多的螃蟹。而且它會馬上發生。」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對於該項目的執行董事Pete Malinowski來說,真正的好處是參與該計劃的學生。Malinowski於2008年開始開發該項目,目標是教學生如何將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港口。今天,Billion Oyster項目在80多所中學和高中開設了項目,與在港口周圍設立的牡蠣研究站合作。通過這項工作,學生可以培養對資源的認識和親和力,以及了解他們的行為可以帶來改變所帶來的信心。對於關心的年輕人來說,港口有真正的戰鬥機會。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總結:除了清理水之外,牡蠣礁還可以作為天然防波堤,保護海岸和港口免受海浪衝擊的結構。紐約熱衷於這個想法,因為颶風可能對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該州的風暴恢復辦公室與Billion Oyster項目合作,在其活動防波堤項目上安裝牡蠣,一個旨在減少和防止風暴波引起的力登灣侵蝕的項目。該項目是一種減少垃圾的方法,同時參與可回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項目。

相關焦點

  • 牡蠣殼變廢為寶,「拯救」飽受風暴侵蝕的美國紐約港
    美國紐約被稱為「牡蠣之都」,上世紀初,過度捕撈和相關的汙染摧毀了紐約市沿海水域的牡蠣礁。但近日,一個新的環保項目讓牡蠣殼變廢為寶,派上了新用場。在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區,遍布著許多以牡蠣為招牌菜的餐廳。比如一家名為扎迪牡蠣的餐廳,在這裡,食客們每周能吃下3000隻牡蠣。
  • 古稀老人回收牡蠣殼 手巧簡單加工成禮品(圖)
    古稀老人回收牡蠣殼 手巧簡單加工成禮品(圖) qz.fjsen.com 2013-06-20 09:16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家住市區新華路的76歲老伯餘耀華,在逛街時發現許多人把牡蠣殼扔掉,覺得十分可惜,便利用起來製作工藝品。
  • 你們扔掉的牡蠣殼其實是寶貝 既能「吃」又能用
    堆成山的牡蠣殼1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乳山牡蠣體驗之旅」記者團走進了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現我們視為廢品的牡蠣殼其實既可以作肥料改善土壤,又可以作為飲料餵海參,真是名副其實的「寶貝」。  乳山市牡蠣養殖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30萬噸。為人們奉上美味的同時,大量牡蠣殼的處理也成為一大難題。
  • 牡蠣殼化身「淨水神器」 三門縣大周村試點建設「生物濾壩」
    「真沒想到啊,這些又佔地方又難聞的牡蠣殼竟然還能賣錢!」近日,三門縣大周村牡蠣養殖戶周少農一邊望著日漸減少的牡蠣殼,一邊數著揣進兜裡的鈔票,臉上笑開了花。  大周村是三門縣牡蠣養殖大村,全村年產牡蠣近10噸。牡蠣的大量生產給養殖戶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年產超過90噸的牡蠣殼卻成了令村裡撓頭的問題。  「大周養殖牡蠣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 臺灣王功:一顆廢棄牡蠣殼的再生,改變了這個沿海漁村
    圖片來源:黃淑芬攝影木頭上駕著一排排的釣魚線,線上綁著一個個空殼,而空殼中則孕育著牡蠣,等待著被收成。而且這些牡蠣可不是普通的牡蠣,它們是牡蠣中著名的「王功蚵」。自己動手DIY蚵殼,把它做成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挑戰自己的創意。同學們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了解了海洋環境,也能體驗到養蚵人的生活,收益頗豐。而王功也通過這一次次的教育向整個臺灣甚至整個中國的海洋環境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海洋廢塑重生-再造溼地新生命擁有「最美潮間帶」之譽的王功海岸,養殖牡蠣已有百餘年歷史。
  • 生蠔靠組裝:殼肉分開生蠔殼要二次回收利用
    ,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生蠔靠組裝:殼肉分開生蠔殼要二次回收利用 如何組裝「新鮮生蠔」? 冷凍蠔肉+二手蠔殼+蒜蓉=「新鮮生蠔」   「裝備」齊全了,那又要怎麼「組裝」呢?
  • 外來娃巧手變廢為寶牡蠣殼變身精美藝術品
    原標題:外來娃巧手變廢為寶牡蠣殼變身精美藝術品寧海縣西店鎮位於象山港縱深處,這裡島嶼羅列、港叉縱橫,形成了許多風平浪靜的海灣。每逢冬季牡蠣正當時,灘涂上灰白的牡蠣殼堆成一座座小小的「山坡」,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西店鎮樟樹小學三(1)班的吳蕊是個來自四川雅安的外來娃,在這之前,她從沒見過西店的灘涂美景,可如今,她的小手已創作出不少蠣殼作品,連當地人見到也豎拇指稱奇。和小蕊一樣,400多名在樟樹小學上課的孩子們,全部是來甬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陌生又新奇的牡蠣,讓他們在第二故鄉找到了興趣點。
  • 紙殼俠回收,引領廢品回收行業進入3.0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廢品的數量呈持續增長的形勢。國內可回收資源主要有廢紙、廢塑料、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廢木材(家具)和廢紡織品等,佔所有可再生資源回收總值的27% 左右。但我國對這些可再生資源回收率並不高,所以造成這種可再生資源的浪費。
  • 中國唯一用「牡蠣殼」建築的房子:建於清朝時期,至今保存完好!
    中國唯一用「牡蠣殼」建築的房子:建於清朝時期,至今保存完好!廣州的景點,真的會讓你毫不猶豫喜歡上,與眾不同的是,我更喜歡的方式就是到古鎮古宅,去追尋時代的氣息,可在廣州這座一線城市中,我偶然機會下找到了這樣的千年古村,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裡有一座用牡蠣殼建造的房子,建於清朝時期,至今保存完好。
  • 集美大學科研團隊用小牡蠣殼做大文章
    牡蠣是我們常見常吃的海鮮你知道牡蠣殼還有大用處嗎?牡蠣殼經保護性煅燒加工能夠成為理想的土壤改良劑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首創「蠔殼惠民」項目由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帶隊經過7年研究利用牡蠣殼改良酸化土地實現了變廢為寶、扶貧助農、保護土壤的目標「蠔殼惠民」團隊深入閩西南開展田野調查曹敏傑把他的研究團隊命名為「蠔殼惠民」。
  • 「紙殼俠」入駐「i前旗」,廢品回收更便捷
    「紙殼俠」入駐「i前旗」,廢品回收更便捷 2020-06-18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機殼也可以環保 100%可回收塑料製成的Bottle Case
    手機殼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機配件了,購買渠道多且手機殼花樣也五花八門,手機殼使用壞了舊了,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買到下一個。丟棄的手機殼卻不一定是可以回收的,那麼不禁會想像每一天都有人丟棄的手機殼會為環境帶來多少壓力。
  • 生活垃圾中99%可以回收利用
    「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生活垃圾其實就是用剩的生活資料,工業垃圾就是用剩的生產資料。生活垃圾中,除了1%的有害垃圾,剩下99%的垃圾都可以回收利用。」這一段話,來自筆者日前在網絡上看到的一篇有關垃圾的新聞報導。
  • 牡蠣
    【英文名】CONCHA OSTREAE【別名】左牡蠣、海蠣子殼、左殼【來源】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蠣Ostrea
  •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怎麼吃
    生活我們很多人在吃海鮮的時候都喜歡吃牡蠣,不但因為它的口感好,味美,且我們知道吃了牡蠣對身體有好處,那麼到底有哪些好處呢?牡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牡蠣應該怎樣吃?在吃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牡蠣是什麼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是什麼牡蠣(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緣動物的全體,是海產貝殼。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蠔的養殖,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蠔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鹹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蠔油。肉,殼,油都可入藥,也叫蠔或海蠣子。
  • 生活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利用
    因此,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僅僅是美化了環境,更是關乎我們自己身體健康的大事。所以我們要處理和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中國是人口大國,這就意味同時是城市生活垃圾生產大國。我國目前有大中小城市近600座,小城鎮20374個,城市人口約3.5億,平均每天人均生產垃圾1.3-1.5公斤。到200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量已達1.5億噸,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在遞增。
  • 牡蠣的愛情生活---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將初嘗牡蠣喻為禁忌,寫得甚是美妙:那活牡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滴著水,像嘗到了未來的滋味,像打開阿拉丁的洞穴。 林語堂寫《中國人的飲食》時斷言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生吃牡蠣」,可如今,到處有人生吃牡蠣。
  • 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原標題: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針對目前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面臨的「總量激增、分類難推」的嚴峻形勢,一些專家學者呼籲:在借鑑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網際網路+」的新型回收平臺,儘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首先針對飲料標準包裝物這一低附加值廢棄物,實現高效安全回收和「瓶到瓶」循環利用,打開生活垃圾分類的突破口。
  • 牡蠣的清洗方法與別樣吃法
    牡蠣的清洗方法最簡單的:帶上膠皮手套用刷子刷…那殼很鋒利,用開水煮,殼打開後馬上撈出,不然就老了…想吃生的就要帶著手套那小刀撬,蘸醬料或芥末吃…吃不了就冰在冰箱,生熟都行,也可以做湯喝,也可以生牡蠣蘸雞蛋麵粉炸著吃…我們這都用白水加鹽煮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