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3號開始第一次在線《論語》課,到現在差不多有五個月了,在這五個月中,我給本校的師生做了30次的《論語》學習分享。下面以問答的形式做一點兒小結。
一、為什麼要開線上的《論語》課
這大半年來,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法像平時一樣上課。語文課有各種已經錄製好的在線課程,學生按照時間表看課程視頻,我只是負責答疑就好。因此想開一點兒課外的內容,但又和課內有緊密聯繫,算是幫助學生做一些拓展,又因為我對《論語》比較熟悉,所以,就開了線上的《論語》課。
二、線上的《論語》課是怎麼講的
每次一小時,一小時之中,有五十分鐘左右,是我自己在不停地講講講,剩下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是答疑時間,可以有一些問題的互動。
最初的兩次不是講《論語》,而是講《讀<論語><孟子>法》,算是對這個課程的一個鋪墊,讓學生明白古人是如何讀《論語》的,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接下來就是讀《論語》,是按照《論語》的篇目次序一章一章地往下讀,是全讀,而不是選讀。當然,也有一些時候,為了講解的需要,把後面的某一章拿出來和現在講的這一章做一些對比,以期讀得更深入一些。慢慢講的多了,也會在講某一章節的時候,把前面已經講過的內容,再拉過來重讀一下,算是溫故而知新。
主體是以《論語》作為基礎,能用《論語》本身內容做一些深入解讀的,就不牽扯其他內容,如果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拓展,也會引用一些其他經典,諸如《大學》《中庸》《孟子》《荀子》《孝經》《禮記》等。
但是,講《論語》不是回到故紙堆中去,不能從紙面上來到紙面上去,所以,在「我注六經」,努力把《論語》本身的意思講清楚的基礎上,也做很多「六經注我」的工作,要展開來,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用經典觀照現實,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生命力。
因為講得比較細,展開比較多,所以,每一次多則講十章八章,少則講三章五章,但不管講多少,總是希望講一章有一章的收穫,因為完全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非得去趕進度,非要講某一個考點之類,所以,就非常放鬆,非常自由。
我把《論語》當成詩來讀,所以,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不輕易放過。不但要想辦法搞清楚字詞句的基本意思,還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論語》本身是語錄體,前後語境不夠豐富,常常需要根據理解模擬補充,這個過程,像品讀詩歌一樣,充滿趣味。
三、有多少同學和老師聽了這個線上課
課程沒有做宣傳,只是每一次把講課的消息發布在本年級的語文教師群,請老師發布給本年級的學生,也會發布到語文教研組群,請感興趣的老師或者同學來聽。
最初每一次大約有150人左右,後來穩定在三、五十人,再後來,慢慢地每次在十幾二十個人。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為《論語》作為一部經典,從來就不是大眾的,而是小眾的。
所謂「道不輕傳,醫不叩門」,學習《論語》也是如此,生拉硬拽過來聽是不行的,需要有相當的「緣分」,學習者自己是否感興趣,他的理解能力是否達到,他自己是否意識到讀經典的重要性,甚至是他自己有沒有時間等等,諸多因素影響。
其實,在這個課程中,收穫最大的是我自己。雖然在開這個課之前,就已經至少幾百次地讀過《論語》,也在不同場景下,反反覆覆地去講《論語》中的某些章節,但是,逐字逐句一章不落地往下講,這還是第一次。
《學記》中說:「教然後知困」,的確如此。平時隨便講一講,好像都還可以,但是,一旦深入進去,正八經兒地要講出一點兒東西來,就要深入備課,一備課就發現很多原本沒有發現的問題,或者原本以為懂了,但實際上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問題。
雖然每次只講一小時,但是,備課的時間,則要兩三個小時甚至更多。我通常會拿五六個經典的注本對照著來讀某一章,如果覺得讀完了這些注本,有些地方還有疑惑,就要查找更多的注本和資料。還好,我自己有差不多上百種各種《論語》的注本,所以,資料不難獲得,難點在於如何去粗取精,擇善而從。
「教學相長」,要特別感謝聽課的老師和同學,每一次提問互動的環節,總會有人提出一些很有質量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一些是我想過,但是沒有想得很深入的,也有一些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了我的思考。
四、今後對線上《論語》課有什麼打算
到第30課為止,剛剛把《論語》的前六篇講完,第七篇剛剛開了一個頭。準備接著依次講下去,以每周一次的節奏,估計至少還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講完。不過,因為沒有什麼硬性的任務催促著,所以,完全不著急,慢慢講,讀一章有一章的收穫就好。
至於後面是不是會有在線的課程,開放給更多受眾,得等一等再說。因為如果對更多人來講,像現在這樣,恐怕還不行,課程還比較粗糙。如果以後有時間有精力的話,可能會再打磨一下,註冊一個音頻或者視頻的號,專門來更系統更深入地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