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沒在媽媽群裡,我發現媽媽們經常聊的話題基本上圍繞著:我家寶寶吃的不好,我家寶寶睡的不好,以及我家寶寶拉的不好。
一天拉好幾次的擔心拉肚子、紅屁股,好幾天拉一次的擔心便秘,攢肚的羨慕每天都拉的,天天拉個沒完的又羨慕每天拉一次的。
總之,別人家孩子咋就那麼好養,自家這個就是來討債的。
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小寶寶們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想要把一些信號傳達給我們的主要方式就是哭鬧,而新手媽媽能夠直接觀察到的有限的東西主要就是排洩物了,恨不得能透過一塊尿不溼看穿一切。
於是每個尿不溼都仔細掂量,認真欣賞,拍照稱重,最後發到群裡問,我家寶寶這個便便正常嗎?
拜託,我們是養娃,不是參加粑粑大賽,比比誰的更多更黃更好看。
別笑,如果被說中了,本文特別適合你。文章的最後有一道考題,認真看完之後,你將得到一份育兒真經。
其實關注我們公眾號的各位媽媽,多多少少肯定都看過一些科普文章,關於大便形形色色的講解。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擔憂呢?
就是因為了解的太多,這樣那樣可能的原因全都往自己寶寶身上套。真要那麼聯想,確實非洲的一隻蝴蝶也能和我們扯上點關係。
寶寶的便便的確很重要,需要關注,但又不需要關注到那麼精確的份上,那到底應該關注一些什麼呢?
我們形容一道菜會從色香味上去考慮,拿到一塊帶著便便的尿不溼,就看「色、狀、次、味」四個部分,就OK了,比一道菜看的還多點。(本文隱藏圖片請各位寶媽做好心理準備,謹慎點擊!)
perfect黃金大便
大便的顏色,黃綠黑白紅,一般也就這幾種。
黃金大便是無數媽媽心目中的完美便便。
食物在胃裡消化之後,殘渣進入十二指腸,被綠色的膽汁染成綠色。隨著食物向下排,食物殘渣進入迴腸下端和結腸,在細菌的作用下,被還原成灰白色的。再往下走,在腸道末端被氧化為黃色的糞膽原,所以排出體外的大便就是黃色的。
奶粉寶寶的大便顏色偏淡一些,因為在鹼性環境下,腸道菌群把一小部分膽紅素還原成無色的膽素原,黃色就變淡了。
綠色便便正常嗎?
一般都是正常的,最常見的綠色大便的原因有以下3種:
1.腸道蠕動過快,混合了膽汁的大便來不及氧化,直接以膽汁的顏色(綠色)排出了體外。黃疸寶寶的大便可能呈現顏色較暗的綠色,插一句,黃疸不是洪水猛獸,輕微黃疸還是一種抗氧化劑,有保護肌體的作用(正因黃疸煩惱?點擊閱讀:擺脫黃疸的糾纏,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2.寶寶在吃鐵含量比較高的奶粉或者水解蛋白奶粉。
3.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如果吃了過多的綠色食物或者口服鐵劑。
除非是綠色稀水樣的大便,且寶寶精神狀態不好,需要就醫,否則基本無需擔心。
至於網傳的綠色大便代表寶寶沒吃飽,只有一種情況,出生第五天的寶寶,如果大便還沒有從綠色轉為黃色,可能是乳汁攝入不足,也可能是媽媽乳汁過多,需要正確評估媽媽乳汁產量和寶寶攝入奶量情況,及時求助專業泌乳顧問。
黑色便便
1.黑色大便主要常見於新生兒的胎便,如果產後第三天還在排黑色的胎便,考要慮攝入不夠。
2.進食鐵劑後,大便可以是綠色的,也可能是黑色的,鐵在大便中,如果二價鐵多就是綠色,三價鐵多就是黑色。
3.部分食物或藥物也可能使大便呈黑色,例如吃動物血液等過多。
4.寶寶有胃腸道出血也可能導致黑色大便,先排除了前面3種情況之後,再考慮這一條,建議直接就醫。
白色便便
這張色卡上面2排顏色都不正常,下面1排是正常的。
提示膽道可能有梗阻問題,膽紅素不能排到腸道中,不能把大便染黃,這時寶寶往往伴有嚴重黃疸,一定要及時就醫,白色大便往往不是突然變白的,而是大便逐漸失去顏色變白。
紅色便便
(點擊空白處查看內容)
▼
1.首先排除食物的影響,比如寶寶吃了紅心火龍果、辣椒、甜菜等,可能會看到紅色的便便,這是正常的。
2.如果大便裡明顯看到混有血跡,則需要注意,新鮮血在大便裡面混著,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如果鮮血在大便表面附著,看看寶寶肛門處有沒有小的裂口,通常是便秘導致的肛裂出血了。
3.一些外科疾病,比如腸套疊、腸扭轉等,也會出現大便帶血,血便呈果醬樣,通常伴有寶寶異常哭鬧、嘔吐等,需立刻就醫。
4.寶寶患腸道感染性疾病,比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可能會大便帶血。
5.可能是過敏性疾病,常見的是配方奶、輔食過敏。
看完顏色,再來看性狀。
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多是稀糊狀的,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大便要稠一些,添加輔食後,大便會變得更稠一些。
講真,添加輔食之後,還能每天端著紙尿褲仔細欣賞的都勇氣可嘉。
平時被問到比較多的寶寶大便性狀,有粘液、泡沫、奶瓣、蛋花湯樣。蛋花湯樣這名字也不知道誰起的,以後大概是沒辦法好好喝蛋花湯了。
粘液便便
(點擊空白處查看內容)
▼
粘液是腸道黏膜分泌的,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異物進入腸黏膜細胞,具有潤滑腸道,便於大便排洩的功能。
正常時,大便中有少量黏液,肉眼看不到,當黏液大量分泌進入大便中時,能出現較明顯的大便粘液。
如果寶寶出現了粘液便,先看飲食和精神狀態,如果都是正常的,也沒有腹痛,可能就是腸道受到一過性輕度刺激後的反應,屬於身體的自行調節,無需擔心。
如果粘液大便中有血,或者腥臭味膿液,伴隨腹痛、腹脹,頻繁嘔吐,就需要注意,這是嚴重腸道疾病的表現,需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泡沫便便
說明大便中有氣體,氣體是沒被吸收的糖在大腸中發酵形成的,發酵時除了有氣體產生,還有酸味產生。
可能的原因:
1.寶寶攝入過多前奶,這是指媽媽的奶量遠遠供大於求,寶寶喝到前奶過多,那麼需要科學減奶。
2.媽媽吃太多產氣食物(比如乳製品、豆製品、十字科、根莖類土豆等)。
3.乳糖不耐受,常常被醫生建議暫停母乳,認為是因為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瀉,其實寶寶較常見的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主要是因為一些疾病,如感染、腹腔疾病或用藥後,導致小腸腸壁被破壞,使小腸中的乳糖酶減少,並不是真正的缺少乳糖酶。
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繼續母乳餵養,等原發疾病好了以後,腹瀉等乳糖不耐受情況自然好轉,也有些醫生推薦使用乳糖酶,但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正在因乳糖不耐煩惱,點擊閱讀:寶寶體重不達標、乳糖不耐受還能母乳餵養嗎?
4.腸道感染(較少見,可能伴粘液)。出現泡沫便便,先調整媽媽飲食、迴避產氣食物、調整哺乳習慣,看看能不能改善,一般情況下寶寶精神狀態好,都問題不大。
奶瓣便便
再常見不過,就是寶寶大便中白色的顆粒狀、小塊或瓣狀物。
奶瓣到底是什麼,不同的書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未消化的脂肪和鈣或者鎂結合後形成的皂塊,有的說是奶中酪蛋白的凝結物。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奶瓣多於母乳餵養的,因為奶粉中的蛋白質多。隨著寶寶消化能力的提高,奶瓣會越來越少看到,奶瓣並不是異常現象。
蛋黃湯樣的水便
這種情況提示有感染,可能多數不是細菌感染,大便常規查不到黏液、白細胞和紅細胞。突然出現蛋花樣水便的情況,可能是病毒感染,需送去化驗。
如果寶寶持續拉水便,要關注有沒有脫水,及時就診,給寶寶服用一些適合寶寶年齡劑量的口服補液鹽III,來預防脫水,脫水的症狀有:24小時尿液很少、小便色黃、哭時無淚、精神狀態差。
關於便便的次數。
母乳寶寶一天十次也OK,十天一次的也正常,只要其他性狀都正常,次數簡直不需要考慮,實在是個體差異太大。
我家寶寶在三個月以前每天拉十幾次,三個月以後也是一天四五次,現在一歲多了還經常一天兩三次,只不過隨著添加輔食,性狀改變了。
經常有寶寶攢肚的媽媽著急娃為啥還不拉大便,殊不知,我們這種從未感受過攢肚的媽媽有多麼羨慕她們啊,別的不說,省了多少尿不溼和嗅覺視覺的刺激吖。
關於便便的味道。
便便還能有啥味兒,肯定不是香的,無非就是酸和臭,原因咱就不分析了吧,搞那麼清楚幹嘛,反正也不吃,不研究了。
唯一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有明顯的腐爛、腥臭味,要考慮腸道細菌感染,尤其是痢疾桿菌的感染,需及時就診。
便秘
判斷寶寶是否便秘,不是以排便間隔來判斷,而是以大便性狀來判斷。
看便便是不是很乾結,寶寶有沒有排便困難、痛苦的現象,如果沒有這些情況,那就不是便秘。
如果真的存在便秘,已經添加輔食寶寶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理,增加蔬菜等纖維素的攝入;還沒添加輔食只喝奶的寶寶真的很難便秘的,基本都是攢肚。
腹瀉
小寶寶的便便通常都是很軟很稀的,有時候很難判斷寶寶是不是腹瀉,媽媽主要注意的是排便次數有沒有突然增加,便便中水分有沒有異常變高。
寶寶腹瀉可能是因為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也可能是與寶寶新添加的奶粉,或者與最近新添加的食物有關,結合寶寶的精神狀態,必要時請醫生來診斷。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管便秘還是腹瀉,都會有媽媽來問要不要吃益生菌,益生菌真沒這麼神。
堅持把重口味文章看到這裡的,你們都是真的勇士。
說實話,我家寶寶15個月了,我看她的尿不溼從未超過2秒鐘,掃一眼趕緊扔掉,沒數過尿不溼的數量,更沒稱過重量。
自從當媽以後,每天需要操心的事還少嗎?
寶寶每餐吃的奶量不同,吃的輔食不同,每天的狀態都不一樣,不必強迫寶寶每次都能拉出心目中的標準大便來。
即使是我們自己,也做不到每天的大便都一毛一樣啊,更不要隨便給寶寶安一個「上火」、「消化不良」、「脾胃虛弱」的標籤,也不需要給寶寶喝各種補藥、補劑,沒添加輔食前也不需要喝水。
最後出一道考題,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精神狀態」?
答不上來的,請再回看一遍。具體文章內容並不一定記得多少,但只要記住,凡事先看精神狀態、精神狀態、精神狀態,這篇文章就沒白看,這才是育兒真經。
希望大家都能佛系帶娃、淡定當媽。
諮詢師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