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文化知識的學習永遠是第一位,畢竟詩和遠方再美好,也需要一定的實力去追求。
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去參考「孩子最應該讀的100本書」、「幼兒影響力最強的十本經典著作」等,認為看的多了,孩子就明白道理了。
實際上,這樣反而會影響到孩子對於閱讀的態度。
上三年級的樂樂從小就被媽媽追著、趕著看這種名著和佳作,全部都是生澀的文字,在樂樂看來,這些書還不如街上的繪本有意思,媽媽還經常告訴他這個花了多少錢才買到,市面上又是多麼的稀少,買到就是賺到。
但是樂樂並不喜歡這樣文字滿滿,一點兒樂趣都沒有的書籍,他喜歡《三國演義》等精彩的故事,但是相比於精裝版的書,他更喜歡漫畫形式的,這樣他會更有興趣,讀起來也有意思多了。
孩子喜不喜歡閱讀,與其閱讀的方式有關,家長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能力,找到正確的引導方法是關鍵。
1、要求太多太具體
有的家長會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閱讀計劃,比如一天要讀多少頁,讀完了又要寫多少字的閱讀感受,每天讀多久的時間,需要完成多少本書的閱讀計劃……家長高度管制,要求太多太具體,並不利於孩子的進步。
尤其是孩子閱讀這種事,逼得太緊了反而適得其反,要求太緊湊,孩子難以輕鬆閱讀。
2、高度要求
家長的閱讀要求、目標沒有錯,因為目標本身對於能力的培養等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太過於追求結果,那麼這件事就會變味。原本是為了喜歡,現在就會因為目標、計劃、要求等,變成必須達到的「成就」。
閱讀成了成績的衡量,孩子自然容易喪失興趣。
3、主導孩子的閱讀
家長主導孩子的閱讀,使得孩子失去了主動權,像讀什麼、怎麼讀這樣的問題,如果是家長代替孩子回答了,那麼孩子就沒有了選擇,他當然會選擇反抗。
1、調整閱讀方式
一般來說,0-3歲的寶寶更喜歡利用繪本閱讀,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裡,幼兒對於顏色、圖畫的感知會更加強烈,他們對於色彩的反應會更加刺激,進而擁有更為豐富的閱讀興趣。
等到孩子3-8歲時,就可以選擇文本閱讀、話本閱讀等,它們往往具有更強的文字性,利用語言的表達傳遞思想。
所以對於已經掌握了一定知識的孩子,可以開始嘗試這方面的閱讀形式,也可以在保護視力的情況下,適當進行電子書籍閱讀,豐富閱讀的選擇性。
等到孩子10歲以上了,父母就可以根據其他的形式讓孩子閱讀,比如深奧一些的外國著作、傳統名作等,年齡不同,對應的閱讀方式不一樣,家長們要注意。
2、調整閱讀內容
閱讀的內容往往是家長最重視,卻又是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
因為家長都知道閱讀內容的重要性,比如對孩子思想的薰陶,思維的引導,這當然很重要,不能浪費了閱讀的時間卻一無所有。
與此同時,家長們卻會忽略閱讀內容是否合適孩子這件事。
也就是說,父母過度重視內容質量,卻沒有考慮孩子這個閱讀主體的因素,會使得閱讀變得低效、無效。
因此,建議家長們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調整閱讀的內容,以孩子感興趣、能夠接受的閱讀內容著手,更有利於其閱讀興趣的培養。
3、調整閱讀時間
閱讀時間常成為家長的規定與要求內容,可是千篇一律的要求之下,孩子不僅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反而越來越討厭,這就是「時間」安排不合理的結果。
一般來說,孩子年紀越低,閱讀持續的時間就越短,因為個體注意力的集中時長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長。
對於有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確無法集中注意力太久,所以很容易分神。
因此在閱讀培養中,家長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接受程度、閱讀情況等,適當調整時間,儘量合理化。
孩子抗拒閱讀有方法解決,家長用上面這3步引導,成就孩子的終身閱讀之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媽媽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