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只有真正給孩子辦過入學手續的人,才知道何為「上學不易」!上幼兒園的手續那只是青銅級別,辦了小學、初高中的入學手續才知道,這才是王者級別。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孩子上學要辦入學手續,各種繁瑣的證件讓有些家長不淡定了。
為啥?因為除了要提交房產證、結婚證、戶口本等常見資料外,居然還被要求提供「一年的水電費單據」。
乍一聽都有點懵圈,甚至還遭到不少家長的質疑,認為這是老師要調查家庭經濟情況。
眾所周知,如今在城市裡上小學,是有嚴格學區劃分的。每個學校都有入學需滿足的區域條件,像房產和居住年限,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為了擁有優質教學資源,很多人擁有多套房產,甚至不少人為了一套學區房重回「貧困」狀態。
最關鍵的是,他們平常不居住生活在此區域,只是來回接送孩子而已,某種程度上看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要一年的水電氣費單據,其實也是學校嚴格卡控之下的無奈之舉,這是政策所支持的。
1、優質學校有限
在教育方面,優質資源供給不足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這一直是個根本性的難題。
直白地說,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但好學校就那麼幾個,名額也有限。資源有限但學生眾多,自然無法匹配。
尤其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教育資源供給壓力更大。
這也帶來「好學校招生過載」的問題,結果師資、配套等不足,又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2、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根本
家長為什麼非要孩子上名校?因為他們都知道,名校的辦學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生源等方面有相當大的優勢。
因此,在家長的意識裡,進入名校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本就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遇上分配不均,最終導致了這種擠破腦袋上名校的局面。
3、戶籍的相關問題
入學手續繁雜、入學難,一直是困擾著「隨遷子女」家長們的一大問題。
如果要上公立小學,外地孩子需要房產證、戶口本、勞務合同等等近十種證明,門檻確實高很多。
近年來,很多地方針對外來人員子女入學推行了各種舉措,比如在當地購房、社保繳納、投資開辦企業等,都要進行積分評定,合格才能享受在當地公立學校入學的待遇。
其實跳出這個思維再看,家長們也不必太焦慮,名校不一定就是好的,就像「雞頭」也可能比「鳳尾」好,孩子的選擇和心態更重要。
有時家長的「名校」執念,反而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絆腳石!與其爭名校,不如多了解孩子的特點,做出真正適合他的選擇。
1、擇校要從實際出發:懂孩子,懂家庭
作為家長,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怎樣的發展特質。
名校的學習壓力大,對慢熱的孩子來說或許太壓抑;基礎不是很好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厭學情緒。
同時,家長也要考慮家庭經濟狀況,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
上名校的學習投入肯定不會低,家庭承受的經濟壓力相對較大,如果供養吃力、家長艱辛,孩子的心理也同樣會受到影響,反而不利於學習。
2、普通學校的教學水平未必差
名校學苗好,升學率也自然要高些,而普通學校多多少少失去了學苗優勢,自身的競爭力不能很好地展現。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普通學校的教育水平不一定差,老師也不一定不優秀。學生自身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去哪裡都白費。
3、考察學校的人文環境
環境很容易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因此,擇校時要重點考慮學校的氛圍,校風校紀優良的學校,可以塑造孩子正確的三觀,校風差的學校,千萬不要只因升學率高就選擇。
否則,帶給孩子不良影響,後悔都晚了。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對家庭、社會都是如此。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