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柔性!這個機器人抓手竟然可以在水下抓水母?

2020-12-16 中國機器人網

  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據估計全球海洋中目前生活著各種海洋生物至少有20萬種,總生物量大約342億噸,這些生物的壽命有時候遠大於人類的預期,但因為沒有太好的海底工具,人類開發難度非常大。

 

  例如水母這種生物,水母約有95%的水,使它們成為地球上最透明,最微妙的動物,但剩下的5%據生物學家稱,目前已經產生了重要的科學發現,如綠色螢光蛋白(GFP),現在能被科學家廣泛用於研究基因表達,以及生命周期逆轉,可以成為對抗衰老的關鍵。水母還可能很好地擁有其他可能改變生命的秘密,但收集它們的難度非常大,這嚴重限制了人類對這種「被遺忘的動物群」的研究。

 

  目前海洋生物學家水下採樣機上可用的採樣工具,主要是為海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開發的,並且更適合於抓住和操縱巖石和重型設備而不是果凍,這種抓手會經常將它們粉碎成碎片,柔性成為海洋

機器人

抓手必須具備的條件。 

  現在,由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John A. Paulson工程與

應用

科學學院(SEAS)和紐約州立大學巴魯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項新技術以超級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柔軟的水下夾持器,使用液壓輕輕但牢固地將其類似於fettuccini的手指纏繞在一隻水母上,然後釋放它而不會造成傷害。夾具詳細情況在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有所描述。

 

  「我們的超級溫和抓手比現有的深海採樣裝置明顯改進了果凍和其他柔軟的生物,否則幾乎不可能完整收集,」第一作者Nina Sinatra博士說。「這項技術還可以擴展到改進水下分析技術,並允許廣泛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態和遺傳特徵,而不會將它們從水中帶走。」

 

  插圖展示了連接到遙控車輛的軟機器人致動器(綠色)的設想應用。
 

圖片

來源:Sinatra et al., Sci. Robot. 4, eaax5425 (2019)

 

  夾具的六個「指狀物」由薄而扁平的矽膠條組成,中間通道粘合到一層柔韌但更硬的聚合物納米纖維上。手指連接到矩形的3D列印塑料「手掌」上,當它們的通道充滿水時,在納米纖維塗層側的方向上捲曲。每個手指施加極低的壓力 - 約0.0455kPA,或小於人眼瞼在其眼睛上的壓力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目前最先進的軟海洋抓手,用於捕捉比水母更精細但更健壯的動物,發揮約1 kPA。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超柔軟抓手安裝到一個特製的手持設備上,並測試了它在水箱中抓住人造矽膠水母的能力,以確定成功採集樣品所需的定位和精度,以及最佳角度以及捕獲水母的速度。然後,他們轉向新英格蘭水族館的真實物品,在那裡他們使用夾子抓住「遊泳月亮果凍」,「果凍脂肪」和「斑點果凍」三隻水母,所有這些都和高爾夫球大小相當。

 

  夾子成功地將每隻水母捕獲在裝置的手掌上,並且水母不能從手指的抓握中脫離,直到夾子減壓為止。水母在被釋放後沒有表現出壓力或其他不良影響的跡象,並且在出現磨損跡象之前,手指能夠打開和關閉大約100次。

 

  軟機器人夾持裝置的設計,帶有四個執行器輪轂,插圖:不同的部件,包括可以模塊化安裝六個執行器手掌。
 

圖片來源:Anand Varma

 

  「海洋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一種複製人類手部溫和性的工具,與來自難以接近的環境中的水母等微妙動物相互作用,」共同作者David Gruber博士說,他是生物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巴魯克學院的環境科學和國家地理探索者。「這種抓手是不斷增長的軟機器人工具箱的一部分,它有望使水下物種收集變得更容易和更安全,這將極大地提高對數百年來研究不足的動物的研究速度和質量,給我們一個更全面地了解構成我們海洋的複雜生態系統。「

 

  超軟抓手是使用軟機器人進行水下採樣的最新創新,Gruber和Wyss創始核心教員Rob Wood博士之間的持續合作。這產生了摺紙式RAD採樣器和多功能「柔軟手指」,以收集各種難以捕獲的生物,包括魷魚,章魚,海綿,海鞭,珊瑚等。

 

  「軟機器人技術是解決各種領域長期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因為它採用了靈活的材料,將傳統機器人的可編程性和堅固性與前所未有的溫和性相結合,」伍德說。未來或對工業以及更柔性的機器人都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該團隊正在繼續完善超軟抓手的設計,旨在進行研究,評估水母對抓手持有的生理反應,以更明確地證明它們不會引起動物的壓力。伍德和格魯伯也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設計未來」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並將在2020年研究船Falkor即將進行的遠徵中進一步測試他們的各種水下機器人。

 

  「在Wyss研究所,我們總是在問,'我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Rob Wood和他的團隊用來解決存在於開闊海域而不是實驗室中的現實問題的聰明才智和開箱即用的思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有助於大大推進海洋科學。「Wyss研究所創始主任Donald Ingber表示,人們對於機器人的研究,目前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應用領域拓展,對於行業更加深入,對於部分領域的開拓才能實現根本性突破,而這些,有用一個開闊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該研究成果如果能夠順利降低成本,或許能在非常多的領域取得更廣闊的應用前景!該項研究對於目前的柔性抓手,或許也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導向和路徑。

相關焦點

  • 柔性「抓手」可抓蛋黃:機器人公司SRT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
    12月22日,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Soft Robot Technology,以下簡稱 SRT)宣布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本輪資金由創新工場與愉悅資本共同領投,主要用於優化現有產品工藝路線、新的產品研發、落實設備和行業解決方案及醫療產品等業務計劃。
  • 水下昆蟲助力機器人發展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發現,機器人的發展可以從自然界獲取線索,利用昆蟲的合成組織製造機器人零件,開發出來的軟體和算法會使機器人更加智能。成本的降低將推動機器人大軍時代的到來,他們行動一致,協調統一,將在未來的防禦戰爭中發揮很大作用。
  • 全球第一條叉車機器人焊接柔性生產線成功下線
    9月9日,是長沙華恆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全體員工激動人心的日子,全球第一條叉車機器人焊接柔性生產線在他們的手中誕生了。  走進長沙華恆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組裝車間,與其他企業車間相比,這裡異常安靜,只有七、八位工作人員圍著兩臺高達三米多高的機器人進行最後發貨前的出廠測試,這將是全球第一條叉車機器人焊接生產線。
  • 飛馬濱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 專業清洗船舶水下附著物
    公司以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水下檢測、無人系統控制終端、水下圖像實時增強系統、便攜移動基站等主要產品,為港口集團、航運集團和海洋行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保障。公司核心研發團隊在無人船艇和水下機器人等無人系統方面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曾在國內外無人智能體賽事中獲得多項大獎,自主研發並掌握無人主控技術、通訊技術、舵控技術、圖像增強等無人系統技術,獲得數十項多項相關專利發明,可廣泛應用於水下作業,智慧港口,軍用安防、海洋測繪、環境安全、防災救援等多個領域;並依託其自主掌握的國際領先海工硬核技術,成功研製出首臺工業級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填補了國內空白。
  • 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這個神奇組織正在將機器人研究到極致
    》雜誌上,這款機器人一經問世,便橫掃各大頭條,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一款完全自動、完全柔性、自帶燃料、無需電池全軟體機器人。先用光刻(Lithography)微雕技術,「雕刻」好每一層的模具,然後把矽膠附到模具上,得到每一層的矽膠結構,最後把12層矽膠結構粘合在一起,成了這個又靈活又複雜的「蜘蛛」機器人。由於此款機器人可以做成毫米級,因為被認為將來有望應用於醫療機器人領域,讓這隻蜘蛛爬進你的身體。
  • 國內首臺水下清洗機器人下水
    除潛水員下水手工打磨和船舶上塢臺人工清潔以外,「海若01」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的投入使用,為船舶清潔提供了的更優解決方案。 據介紹,「海若01」採用一款非傳統開架式ROV,在機器人的底部搭載雙空化射流裝置且與本體之間柔性連接,設計有八矢量推進器以實現機器人的多自由度運動控制,裝配有六臺水下增強攝像機、水下聲學定位系統、深度傳感器、電子羅盤、GNSS基站等相關傳感設備。智能水下清洗機器人每小時的清洗效率非常高,最高可以達到2800平方米,而且達到了100%的清洗效果,不傷船漆。
  • 這款軟綿綿的機器水母能夠拯救珊瑚礁 保護潛水員!
    這個軟綿綿的機器人不僅僅是用來看的。科學家們最近在南佛羅裡達海岸測試了這個機器人的多個原型,並在《生物靈感與仿生學》(bioinspired & Biomimetics)雜誌裡的一篇論文描述了測試結果,該雜誌在9月18日於線上發行。
  • 水下蛇形環境勘測機器人
    蛇體內部裝有的三軸加速度計、三軸陀螺儀、三軸磁力計可用於實時採集蛇形機器人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轉向時的角速度和所處的方位,通過Kalman濾波算法對這九軸數據進行融合,可以得出機器人在行進時較為準確的航向角運動檢測和定位功能;蛇體外表面覆蓋有柔性太陽能電池板,可在電池電量不足時浮出水面進行充電;蛇體前端的可伸縮式機械臂、旋轉鑽頭和探照燈,可用於水中作業;蛇體內的無線攝像頭及多種
  • 科技雲:仿生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是指在外形結構或功能上模仿生物並進行工作的機器人。與普通機器人相比,它的內部元件更具智能化、微型化,材料也具有高強度和良好柔韌性,並能通過傳感器的精準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工作狀態。 似犬類的 爬行仿生機器人 在眾多仿生機器人中,爬行仿生機器人體形雖略顯笨重,運輸能力和移動速度卻令人咋舌。
  • 全球首例液態全柔性智慧機器人誕生 有望成為植入醫療器械的革命性...
    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黃顯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液態全柔性智慧機器人,有望成為柔性電子產業和植入醫療器械的革命性突破。《西遊記》中孫悟空能夠「七十二變」,甚至化身一隻小蟲鑽到妖怪肚子裡大顯身手的故事,寄託了古人對於微觀世界的大膽創想。
  •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能使機器人抓手更柔性
    作為概念驗證,工程師使用這些新的執行器構建了一個柔軟的電池供電的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不受約束地在平坦的表面上行走並移動物體,他們還建造了一個柔軟的抓手,可以抓取小物件。這個不受限制的軟機器人由電氣控制,具備四個軟管狀執行器,一個微控制器和一個電池組成,可以對機器人進行編程以步行或搬運物體。
  • 從章魚得到靈感製作的仿生機器人手臂,可抓取活螃蟹!
    這不僅意味著它可以在各個方向上靈活地遊動,而且還可以貼身地抓住各種各樣的物體。章魚三分之二的神經元在其手臂中,這意味著每條手臂實際上都有自己的控制能力。每個章魚手臂可以解開結,打開兒童安全瓶,並纏繞任何形狀或大小的獵物。即使在水下的粗糙表面上,數百隻覆蓋其手臂的吸盤也可以形成牢固的密封。
  • 蘇黎世聯邦理工「非接觸式機器人抓手」問世
    導讀隨著各個行業中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機器人抓爪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使用聲懸浮力,瑞士科學家近日開發出了一種無損傷和無汙染的非接觸式機器人抓手,用於處理高度易碎的物體。近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聲波抓取器,通過聲波懸浮,該抓取器可以在零接觸的情況下拾起和操縱小物體。這使得機器人能夠處理易碎物品,例如精密手錶零件。
  • 海中撒網,水下的漁網散開後看起來像水母一樣漂亮,好神奇哦
    看到捕魚的人不少,但是自己親自撒網的就更少了,又或者是能夠看到漁網在水下是什麼樣子就更難見到的了。平時我們也只知道漁網入水後,拉上來就有魚在裡面了,但是你有看到過水下漁網的樣子嗎?當看到水下的那一刻,男子真的驚呆了,都不敢相信眼前這一幕。漁網在水下散開後,看過去就像那種傘狀的水母一樣,很漂亮,且漁網是緩緩落下來。真的就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感覺了,原來漁網在水下散開後竟然這麼漂亮呢。而平時自己只看到了漁網入水的那一刻,從來沒想到還會是這樣的結果。
  • 液態金屬機器人前沿技術高峰論壇暨第一屆中國液態金屬柔性感知...
    本報訊(記者嚴帥) 11月21日,液態金屬機器人前沿技術高峰論壇暨第一屆中國液態金屬柔性感知機器人大賽在我市舉行。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劉靜、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鄧中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吳志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文力、中國農業大學特聘研究員何志祝、四川智百薈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林分別作了《可變性液態金屬機器人:從理論到現實的演化》《液態金屬先進材料綜合利用及產業化》《液態金屬三維表面水下印刷與植物操控》《水下仿生軟體機器人:機理、控制與系統》《液態金屬基軟體機器人研究進展及其挑戰
  • 長得像蟑螂的機器人,功能很強大,可以在水下自由行走
    不過蟑螂雖然很討厭,但是它們的生理構造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因為蟑螂可以在水下存活很久,這在昆蟲裡是比較少見的,所以就有科學家想,能不能借鑑蟑螂的結構來製造機器人。在這樣的思路下,Ambulatory Microrobot就被研製出來了,它的功能很強大,不僅可以在陸地上靈活地移動,還可以在水下行走。
  • 柔性骨骼列印:製作仿生昆蟲機器人柔性外骨骼的新技術
    而為仿生昆蟲機器人製造人工外骨骼,則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關鍵挑戰。儘管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幾種製造昆蟲機器人外骨骼的工藝和技術,但其中許多方法極其複雜,或者依賴昂貴的設備和材料。這使得它們不可行,難以在更大範圍內應用。考慮到這一點,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新工藝,用於設計和製造具有外骨骼結構的昆蟲機器人部件。
  • 潛水新伴侶:PowerRay水下機器人
    如果你對海底世界非常感興趣,熱愛潛水,想要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你就絕不該錯過臻迪在CES 2017展會上發布的水下機器人——PowerRay小海鰩。這款水下無人機不但能幫你實現探索海洋的夢想,而且它還是一臺釣魚神器,通過聲吶裝置和智能誘魚燈讓釣魚這件事變得更有趣。
  • 太空機器人來襲、機器人腦細胞出世、可穿戴機器人問世
    8、這個機器人抓手竟然可以在水下抓水母由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紐約州立大學巴魯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項新技術以超級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 提高效率,水下機器人的救撈領域應用
    救援機器人多種多樣,有能夠在廢墟中搜救的地震救援機器人,也有深入火災起火點的勘探機器人,而在水下救撈領域,水下機器人也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1966年,一臺名為「CURV-1」的ROV和載人潛水器配合,成功在西班牙外海找到並打撈了失落在海底的氫彈,水下機器人引起轟動,在世界範圍開始受到關注。這臺水下機器人是美國1960年研製,專門用於水下打撈的機器人,還在1973年在愛爾蘭成功救援了一搜失事潛艇中的駕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