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FT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上線已經一個多月,權威的師資陣容、強大的業界導師以及精良實用的課程受到了學員們的歡迎和潮水般的好評。CGFT一級課程中的重磅課《金融學原理》由CGFT專家委員會成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老師執教。嚴弘教授是交大高金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他擁有物理學和金融學的雙料博士學位。嚴弘教授治學嚴謹,交流幽默風趣,他可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嚴弘教授,領略他的人生風採。
1978年,坐落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迎來了21名15歲左右的早慧少年,一時間,少年班名滿天下。據不完全統計,創辦至今中科大逾70%少年班校友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製造等領域,其中三分之一獲得博士學位,堪稱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
而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以下簡稱「高金」)金融師資「夢之隊」中也有一位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來的教授,他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應用物理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金融學的雙料博士,在兩個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研究成果。
在全職加入高金前,他已擁有美國南卡羅林納大學莫爾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職,並受邀擔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美國聯邦儲備局訪問學者。如今,作為學界所公認的信用風險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活躍在「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SAIF對衝基金領軍人才俱樂部」和「中國資產證券化百人會論壇」等學術和業界團體前線,他就是高金金融學教授嚴弘。
15歲的大學生
1980年的五一節前,班主任找到了已經在小學和初中先後跳了兩級、不滿15歲的高一學生嚴弘,「中科大第四期少年班要招生了,你有沒有興趣參加下考試試試?」當時還懵懵懂懂、少不經事的嚴弘心想挑戰一下也未嘗不可,於是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惡補了整個高中階段的語數外的核心知識便上了高考考場,而結果他就成為了中科大第四期少年班的班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數理化學科尖端人才的培養在中國備受推崇,在包括嚴弘在內的這些中國早慧少年眼中,早已把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世界知名物理學家封為了標杆和偶像,所以,嚴弘也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物理學專業。
1986年,完成了中科大五年本科和一年研究生課程學習、二十出頭的嚴弘決定踏出國門赴美留學深造。1988年,他先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專業獲得了碩士學位,之後他又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一舉成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第一個應用物理學博士畢業生,而該專業目前在全美排名第一。
畢業之後,嚴弘隨即就在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材料系裡擔任研究助理教授。在短短幾年的物理學研究生涯裡,他在Physical Review,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Physics等國際權威物理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4篇研究論文,另有8篇論文被相關領域的書籍和會議論文集所收錄,學術貢獻突出。
從物理學到金融學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混沌經濟學,也稱非線性經濟學(nonlinear economics)曾風靡一時,這一新興學科試圖運用非線性混沌理論解釋現實經濟現象,在經濟建模中充分考慮經濟活動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在模型的分析上充分利用非線性動力學的分叉、分形和混沌等理論與方法分析經濟系統的動態行為。
巧合的是,當時嚴弘的主攻研究方向是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其中就包括分叉理論和混沌理論,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研究領域與經濟學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於是他漸漸開始對經濟金融領域有所關注,也萌生了研究興趣。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華爾街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當天嚴弘和導師正在從聖母大學開完物理學術會後返途的車上,從收音機裡聽到了崩盤的消息,他的導師表情似乎有些凝重。這次事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也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和了解股市和金融市場的波動。
而後,幾位轉投金融行業的師兄給嚴弘分享了他們的經歷,更激發他對金融的興趣。而他對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和定價機理強烈願望使得他動了轉行研究的念頭,最終他決定從新開始,來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金融學博士學位。在伯克利求學的日子裡,嚴弘有幸受教於多位金融學大師,其中包括Mark Rubinstein和Hayne Leland兩位教授,他們均曾擔任美國金融學會主席,分別在期權定價和公司資本結構領域有卓越的學術成就。
原本嚴弘覺得自己連高深的物理學都可以學好,絕對不會被經濟學給難倒,但真正開始深入學習之後,他才發現實際上經濟學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因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跟原子是很不一樣的,原子有一個比較穩定而機械的規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都說明人的主觀思維直接會影響一個政策的效果,導致各種特殊的經濟現象產生。」嚴弘感嘆。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路出家」的嚴弘在金融研究領域如今也是成績斐然。在他專攻的資產定價和投資管理領域,嚴弘教授撰寫了一系列有關違約風險對信用利差和股票收益的影響以及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學術論文,這些在學術界頗具影響的論文部分已發表於包括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和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並屢獲國際金融機構的研究獎項。
信用風險研究的探路者
2013年10月,尤金·法瑪(Eugene F. Fama)因為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分享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法瑪與肯尼斯·弗倫奇(Kenneth French)合作,檢驗了幾類財務指標對股票回報率的預測能力。除了考慮股票價格相對於市場指數的波動外,他們還考慮了公司的規模以及市淨率分類等因素,構建了包含市場因子、規模因子和價值因子的三因子模型。
2011年6月,嚴弘在Journal of Finance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Financial Distres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quity Returns的論文,將信用風險結構性地引入了股票定價機制之中,以此對大名鼎鼎而又難以解釋的「三因子模型」提出了一個比較可行的經濟機理的解讀,而該項研究成果也在2010年獲得由PanAgora資產管理公司設立的Crowell獎。
這項研究從股票是一個帶槓桿的資產這個基本事實出發,提出作為一家公司的剩餘資產,股票的定價模式就會與全資產的定價模式不一樣,因此在考慮了公司的槓桿和負債情況之後再對股票定價的話,所得的股票收益預測與傳統模型的預測有所不同,而這些預測結果反而更與實證現象所擬合。
「如果公司有負債的話,就有可能出現違約,那一旦出現違約如何處理就會直接影響到股票本身的風險,如果處理結果是把股票作為剩餘資產都清零,那麼公司越接近違約,股權人一無所得的風險就越大。然而,還有一種可能很多人會忽視,就是一旦違約股權人和債權人之間進行談判,然後可能爭取到瓜分公司現有資產的機會從而分到一杯羹,那在這種情況下,股票的風險非但不會上升反而下降了。因為一旦出現違約或債務重組的時候,股權人反而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嚴弘解釋道。
基於這個機理,一個被認為是市場失效表徵的歧異現象可以通過嚴弘論文中的模型作出解釋。這個現象顯示,統計上來說, 一個公司的違約機率越大則其未來股票收益反而減少。 這看似與一般風險定價的理論背道而馳,因為一般而言違約機率越大,風險越高,那麼平均預期收益也應該上升才對,但現實是反而降低了。「通過我們的模型可以提出這樣一個解釋,即假如到時可以通過談判使債務重組,那麼股權人的風險事實上是降低了,所以未來的收益也就會隨之下降。」他進一步指出。的確, 這個機理得出的實證預測都得到了數據的檢驗。
嚴弘和他的合作者還發現,這一機理對於理解量化投資策略中常用的因子, 如價值策略因子和動量策略因子的起因和作用也有實質的幫助,而股票的期權特性所隱含的非線性風險特徵也會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影響這些因子的效用。這一結果也預示著中國特定的信用風險環境可能使得這些因子的功效與歐美市場有所差異。
作為學界所公認的信用風險領域的權威專家,嚴弘也致力於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合約)的研究,「作為信用衍生產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CDS在信用風險市場中起的作用很大,因為很多市場參與者都用掉期合約的價格來作為信用風險的一個描述。但我們從掉期合約的交易數據中看到價格內涵裡面不光包含了信用風險溢價,還包含了合約市場的流動性溢價。在研究中,我們主要採用的是一些成熟市場的數據。雖然中國也有一個類似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目前基本上是名存實亡的。」不過嚴弘堅信,在金融市場開放和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中國信用風險市場將逐漸走上正軌並會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階段,嚴弘也一直從事著有關中國信用風險的研究。他參與的一個研究項目發現,中國的信用風險研究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一方面,信用風險本身具有不明確性,因為中國的市場背後存在各種各樣的隱性擔保,一旦出現信用風險往往會有一些行政幹預,影響了市場對信用風險本身判斷。其次,在數據方面,中國市場公開數據中出現信用風險的並不多,僅如自2014年起出現的超日債和佳兆業等,這些在整個市場裡都是鳳毛麟角的案例,完全依賴於這小部分數據進行信用風險的統計判斷是不可能的。
而目前中國的公司融資大多數還是以銀行貸款間接融資為主,因此嚴弘與他的合作者試圖通過銀行的貸款數據來分析貸款違約的決定因素,並對公司的違約動機與經濟體系中的合同制約效率之間的關係做了深入的剖析。他們的研究還比較了股市中上市公司的因為財務狀況的惡化而被ST的機率與信貸中的信用風險,發現這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信用風險對應著一個實體未來違約的機率,而ST只說明一個公司過去與當前的財務狀況,雖然財務狀況的惡化與違約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並沒有很好的替代性。這些研究分析將有助於對中國信用風險的來源和特徵有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
美國金融監管的「他山之石」
2005至2006年,嚴弘曾受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經濟研究辦公室工作了一年,主要參與投資管理行業監管政策制定,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對衝基金註冊監管制度形成的討論,以及對公司高管股權激勵的監察。
這段經歷給嚴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發。他看到美國證監會非常注重金融市場的立法和執法,其80%以上的專業僱員都有律師背景,負責法規的執行和違規的懲處,還有10%以上是會計師,專注於對財務報表準確性的審計。在這樣的架構之下,美國證監會對於上市公司內幕交易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審查和監管相當嚴謹,執法力度也很大,以此維護市場的公平性,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市場的起伏和股指的表現並非他們關注的焦點, 更不會去做「股評家」。
目睹了2015年夏天的那場中國股市巨震,嚴弘覺得中國的監管層需要多一些反思,相較於一道道「救市金牌」,對市場交易機制的改革和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和執法力度似乎更迫在眉睫。「中國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法規立了以後執法相對不是很嚴格,但要真正杜絕諸如內幕交易或者做莊現象的話,就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執法功能和懲戒機制,特別是將來實施註冊制,如果沒有相應的懲戒機制,良莠不齊的公司上市和炒作就會使這個市場更加混亂,何談真正實現對投資者的保護?」嚴弘一針見血地強調。
在嚴弘的眼中,最好的監管或許是看不見的監管(invisible regulation),即在監管層充分了解市場基本規律的前提下,明確市場法則並嚴格執行,而不是以自己的想像、「朝令夕改」地用行政手段去管理和幹預這個市場, 這樣應更有利於金融市場的良性和健康發展。
構建產學研相長的紐帶
鍾愛金融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嚴弘也十分注重與業界的溝通與交流,一直不遺餘力地構建產學研互動的開放平臺和教學相長的紐帶。
2013年,在嚴弘的主導之下,高金推出了中國首個全面解析對衝基金設立、運作和投資策略的高端課程——中國對衝基金領軍人才課程。課程開設兩年來,已經吸引到了包括證券、期貨、保險、銀行、信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大宗商品等投資機構從事投資和研究的高管和資深經理,以及相關交易所和監管機構的高層代表的積極報名參與。
此外,由嚴弘擔任主任的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也於2015年6月正式成立,在他的力邀之下,中心匯聚了包括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席教授、美國長期資本對衝基金合伙人黃奇輔在內,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對衝基金研究專家學者和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業界精英。在嚴弘的心中,早已立下要將中心建成一個獨立、權威、開放的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宏偉藍圖,中心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的金融理念和技術,結合中國金融市場,開展中國私募證券投資行業的深入研究,同時也將致力於培養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及相關金融服務機構的高管,推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教育,通過搭建一個國際化、開放型的專業交流平臺以促進國內外各界信息資源共享和理念思路拓展。
目前,憑藉雄厚的研究基礎和實力,中心已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海通期貨、南華期貨、華寶證券、宏流投資等多家金融機構和私募證券投資公司籤署合作協議。中心每月發布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系列指數,這些指數借鑑國際先進編制方法採用多維度篩選、樣本優化、蒙特卡羅模擬等各種技術,力求客觀、公正、標準、透明,有效反映投資於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各類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狀況。而中心編撰的行業月度簡報和專題研究報告也已經成為備受業界關注和極具參考價值的了解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信息來源和分析依據。
為了推動資產證券化業界的合作與發展,2015年10月,嚴弘又受邀出任「中國資產證券化百人會論壇」學術委員會聯席主任,該組織由高金校友、前微眾銀行行長曹彤履新的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參與發起,旨在為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資產發起方、機構投資者、專業中介機構、以及專家學者提供一個資產證券化領域的高端研究和研討平臺。而在2015年12月,由嚴弘主導的資產證券化實驗室在高金揭牌,致力於建造一個研究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學術中心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實驗基地。
在2010年至2014年間,嚴弘先後擔任了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和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等職,為高金的MBA、MF和PhD項目的建設和應用政策智庫平臺的搭建傾注了相當多的心血。如今卸下諸多行政工作重負之後,嚴弘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了研究和教學之上。目前在擔任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學術刊物《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主編之一的同時,他還在推進數篇研究論文的開展,著重聚焦於中國的金融市場。曾經愛看偵探小說的他現在很少有屬於自己的閒暇時光,「如果有時間我會選擇陪家人旅行和健身,其它的事情真的沒有時間考慮了,小說也很久沒看了。」嚴弘搖搖頭笑說。
「天才出於勤奮。」而在嚴弘看來,學習、研究和教學道路上並沒有捷徑,嚴謹治學的他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是忙碌、疲憊而充實的。頻繁出差、活躍在各類研討會和教學工作前線的嚴弘希冀並深信,通過自己更深入和前沿的學術研究、課程設計和傳道授業解惑,可以真正為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帶來具有更多、更廣泛應用價值的思考和借鑑。這也是他在旅美學習、工作二十四年後回到祖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