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子書包,如何衝出「困境」?
資料圖片
「生生通(電子書包)」是繼「校校通」、「班班通」之後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三階段,自2010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以來,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但也受到了一些質疑。於是,電子書包對我們的教育發展是否有用和有多大用?如何突破電子書包發展的現實困境?一系列疑問成為我們當前的必答題。
現實困境1
傳統的教學觀念導致了電子書包的產品及服務「換湯不換藥」
現在的電子書包項目建設,重硬體採購,而輕教學應用服務(軟體即服務,應用服務包括教學軟體),所以在採購時,教學應用服務成為電子書包硬體的附屬品或贈送品。這樣形成的所謂「電子書包解決方案」,根本沒有教學應用服務,或將教學應用服務曲解成教學軟體操作培訓,而將教學應用問題遺留給學校和教師,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摸索」。這一幾十年來眾多的教育專家、技術專家、教研人員付出無數心力都無法解決的教學轉型難題,對於工作繁重、整天疲於奔命的一線教師來說,怎麼可能解決?所以就像「校校通」和「班班通」實施初期的「三個月熱度」現象一樣,一段時間後,教師們便會因其索然無味、沒有價值而避而遠之。當然,這隻就是當前電子書包用不起來,或用不出效果的表層原因。深層原因還在於:
首先是觀念陳舊:「輔助教學」觀念認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永遠是教師,而網絡和計算機只能作為教學工具,與黑板、粉筆、三角尺、圓規、燒杯等一樣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這一觀念無視當前IT技術越來越強大的現實和其透明、即時、精準、智能的四大特點,而將其作為傳統教學工具使用,貶低了它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埋沒了它的教育功能和潛能,致使我國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嚴重受阻,至今沒有突破性進展和根本性轉變。
其次是理論錯誤:雖然新課改一再強調要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操作中並不盡然。雖然在信息化教學領域,由於技術是最為活躍的生產力,「教師中心」的教學觀受到了衝擊,但結果卻是走向了兩個極端,要麼放任自流,在教學中實施極端的自由主義,且美其名曰「自主學習」;要麼仍未擺脫「教師中心」的桎梏而成為教師變本加厲實施「灌輸教學」的得力工具。
再其次是模式守舊:受制於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的束縛,雖然專家們和教師們提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但大部分還是基於傳統教學模式的模擬式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整合,將信息技術手段這張皮附加在傳統教學這個肉體上,二者貌合神離,結果是不僅不能提高教學效率,反而比傳統教學效率更低。
最後是技術幼稚:當前,教學資源被眾多的教育官員和所謂的「專家」尊為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和核心,認為信息化教學之所以效率低、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豐富而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之故。其實,教學資源只是教學內容的信息化表現形式;而教學環境,才是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教學模式的全面體現。只有抓住、抓好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才能釋放信息化教學的強大威力,全面達成在大幅減輕教學負擔的同時,大幅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建設目標。
現實困境2
部分企業對電子書包的研發好似「無頭蒼蠅亂彈琴」
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應用終端,毋庸諱言,「生生通(電子書包)」是比「校校通」、「班班通」浩大得多的教育和民生工程。在這項偉大工程的實施中,不可能只有政府、教育部門、學校,而缺失企業的參與和支撐。因為無論是電子書包硬體、教學平臺軟體和教學應用服務,都離不開相關企業的研發和服務。對此,所有相關企業和單位無不熱血沸騰、爭先恐後。眾多企業的踴躍參與本是好事,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但遺憾的是——
1.硬體:削足適履
考察當前的電子書包硬體產品,分二類:一類IT大佬們直接將他們的商業電腦(臺式機、筆記本、上網本、平板)充作電子書包,供教育部門採購使用。二是學習機廠商將自己過去的所謂教材資源裝入平板,自稱為「電子書包」然後在商場等地宣傳銷售。這兩類硬體產品,都是在自己的商業產品之上披上一件「電子書包」的外衣,試圖強行讓中小學生接受,而不是根據中小學教學的特點和實際需求設計定製的產物。
2.軟體:沒有靈魂
與電子書包配套的教學平臺軟體,問題更為嚴重。企業要麼將「校校通」時代就證明無用的各種所謂教學軟體拼湊起來,形成所謂的「電子書包教學系統」忽悠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麼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開發。其結果都是一樣,由於缺乏先進的教學思想,沒有科學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大幅減輕教學負擔,大幅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要求,這些「有其形,無其神」的電子書包,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具具行屍走肉。
3.服務:摸不著北
電子書包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高端,教學應用是其最基本和核心功能。而電子書包教學應用的重點和關鍵是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即由「教為中心」轉為「學為中心」。而如何實現這一根本的轉變,卻是一個大大的難題。對此,不僅中小學教師缺少經驗,就是專家們也沒找到合適的通路,因而對從事電子書包開發的企業而言也只能顧左右而言他——瞎忽悠了。
終端硬體、平臺軟體、教學服務是構成電子書包不可分割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者相互協調才能構成真正的電子書包。遺憾的是,現在這三者不僅互不相干,而且各自都在亂彈琴。
根本出路之必要條件
教學系統,要做到道、術、器三位一體
教學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只有其形,而無其神,也不能只有其理,而缺其法。這就需要以現代教學思想為指導,完成道、術、器的全面革新。
1.道之變:道即教學原理,當由傳統的「教師中心」,轉變為現代的「學生中心」。扭轉當前「教師如何教,學生就如何學」的惡性教學生態,構建「學生如何學,教師就如何教」的良性教學生態,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以學生的接受力和學習力為教學基礎,將學習目標轉化為適合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水平的學習任務,支持和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成功地達成學習的新型教學理念。
要實現「教適應學」,需要從外部構建支撐「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成功達成學習任務」的「自能學習」技術環境;同時,還需要從內部構建實現「由任務驅動的『要我學』,向由興趣驅動的『我要學』轉化」的「成功學習」動力環境。
2.術之變:術即教學模式,當由傳統「師傳生受」,變革為「五環四步」。
(1)單元五環節教學:要做到「懂的不學,會的不練」。對於學生已懂(明白/明了)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不再組織重複學習或重點學習;對於學生已經掌握(會)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不再組織重複練習或重點練習。這樣,一方面儘量減少學生學習時間的無效和浪費,同時儘量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導向對其具有挑戰性和學習意義的學習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效率。
(2)課節四步驟教學:要做到「教其不懂,導其疑難」。對於教師,在課堂(課節)教學中則要求做到:明確每個層次(類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狀況,針對學生可能或確實不懂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同時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和已經存在的學習疑惑、困難之處進行指導、輔導、督導和疏導等。
這樣,有的放矢,才能獲得在教與學過程中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3.器之變:器即教學平臺,當由傳統的「粉筆黑板」,變革為「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學業務方面,支持教學分析、教學設計、課程製作、教學實施,結果分析等;教學管理方面,有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課程管理、學習監控、網絡監管、教學檔案等;教學工具方面,有課件製作工具、學科工具等。一句話,教學系統必須全面體現「教適應學」教學思想和全面支持「五環四步」教學模式。
教學之道、教學之術、教學之器,三位一體,構成了電子書包成功實施的必要基礎。
根本出路之充分條件
教師,要達到既懂又會
道、術、器只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必要基礎,但能否和如何駕馭這一現代化教學工具以實現信息化教學的關鍵卻是教師。教師對相關教學理論、教學模式與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是電子書包建設能否成功的充分因素。這就需要對項目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全方位推進,對教師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培訓和指導,才能為整個信息化教學提供持續、不竭的動力。而這包括教學技能培訓、日常教學指導、教學問題研究等三個方面。
教師技能培訓包括以下二方面的內容:理論培訓,包括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教學模式、評價標準、疑惑破解等;技能實訓,包括教學分析、教學設計、課程製作、教學實施、教學評析等。
日常教學指導包括示範課例觀摩、專家當堂指導、日常互展互評、遠程觀摩等。
教學問題研究包括教學課程建設專題、教學活動研究專題、學科教學研究專題、情感調動研究專題、教學管理研究專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專題、家校聯動研究專題、其他相關研究專題等。
只有教師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新型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並在日常教學中駕輕就熟地應用,且遇到疑惑又能得到及時的疏解,同時整個項目又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全面推進,電子書包項目才能真正取得全面成功。(適學教育指導中心教育總監 周英文)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