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什麼意思?通俗地講就是,主動送上禮物的人,我從沒有不教他的。老師也要吃飯嗎!也要生活嗎!《晉書·慕容廆載記》上說,燕國的世子及貴族的孩子都要束脩受業,給老師敬獻禮物。
五代的《唐摭言·兩監》載:『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明代宋濂《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說:『訓飭諸子從師問學,束脩不足,脫簪珥繼之。』方氏教育孩子,從師問學一定要獻上束脩,錢不夠了,她把自己的簪子、耳環摘下來添上。
到了清代仍然是如此。《清碑類鈔》裡講了林琴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林琴南,文學家、翻譯家,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最早翻譯的,當時的書名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琴南六七歲時,跟著老師讀書。老師家裡很窮。一次,他看到老師家裡做飯沒有米了,便跑回家,用襪子裝上米送到老師家,老師看到非常氣憤,硬說他是偷得米,堅決不收。老師哪裡認為他是偷得?林家是個大家族,也就是看他用襪子盛米,不雅。他跑回家,哭著對他媽說了。他媽笑了,對他說:『你雖然是好心,但哪有用襪子盛米的?多不雅,豈是束脩之禮。』於是,便讓僕人裝了一石米給老師送去。
中國古代是非常尊師重教的,歷朝歷代拜師學習,都是要敬上束脩的。
《朱子語類》裡說,朱熹有一次跟皇上宋真宗說起孔子說的束脩來,皇上大笑起來,諷刺地說:看來聖人教人也是收錢的。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還特意將春秋的孔子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做了比較,其中一點不同是,蘇格拉底教學生有教無類,但是不收錢,並且說:『我不僅不收錢,願意聽我講的,我可以倒付錢。』而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公開聲明:『自己主動送上錢來,我是沒有不教的。』
近日,這樣一條消息在網上流傳:「重慶一所中學竟然在頒獎現場發豬肉。」
4月21日,重慶市萬州南京中學在一次高三「二診」模考後,獎勵年級前20名學生,每人五斤豬肉。
從網上流傳的圖片可以看出,22名同學在主席臺上站成一排,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微笑。同時每人手裡拎著一隻被紅紙纏繞的豬腿。觀察豬腿的特寫圖片,可以看出上面纏繞的紅紙上用黑字寫著「分享成功」的字樣。
其實,這已經不算新聞了,2016年2月26日,浙江溫嶺,石橋頭鎮中學舉行開學典禮,為上學期成績優秀的學生發放5斤的豬肉作為一等獎學金,三斤作為二等獎學金,這是該學校第三年用豬肉作為獎金發放給學生,旨在讓家人一起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也就是說。至少在2014年就有了鮮肉獎勵學生的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