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所中學頒獎發豬肉:古時束脩奉贈老師,今日鮮肉獎勵學生

2020-12-27 講那過去的事情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什麼意思?通俗地講就是,主動送上禮物的人,我從沒有不教他的。老師也要吃飯嗎!也要生活嗎!《晉書·慕容廆載記》上說,燕國的世子及貴族的孩子都要束脩受業,給老師敬獻禮物。

五代的《唐摭言·兩監》載:『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明代宋濂《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說:『訓飭諸子從師問學,束脩不足,脫簪珥繼之。』方氏教育孩子,從師問學一定要獻上束脩,錢不夠了,她把自己的簪子、耳環摘下來添上。

到了清代仍然是如此。《清碑類鈔》裡講了林琴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林琴南,文學家、翻譯家,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最早翻譯的,當時的書名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琴南六七歲時,跟著老師讀書。老師家裡很窮。一次,他看到老師家裡做飯沒有米了,便跑回家,用襪子裝上米送到老師家,老師看到非常氣憤,硬說他是偷得米,堅決不收。老師哪裡認為他是偷得?林家是個大家族,也就是看他用襪子盛米,不雅。他跑回家,哭著對他媽說了。他媽笑了,對他說:『你雖然是好心,但哪有用襪子盛米的?多不雅,豈是束脩之禮。』於是,便讓僕人裝了一石米給老師送去。

中國古代是非常尊師重教的,歷朝歷代拜師學習,都是要敬上束脩的。

《朱子語類》裡說,朱熹有一次跟皇上宋真宗說起孔子說的束脩來,皇上大笑起來,諷刺地說:看來聖人教人也是收錢的。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還特意將春秋的孔子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做了比較,其中一點不同是,蘇格拉底教學生有教無類,但是不收錢,並且說:『我不僅不收錢,願意聽我講的,我可以倒付錢。』而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公開聲明:『自己主動送上錢來,我是沒有不教的。』

近日,這樣一條消息在網上流傳:「重慶一所中學竟然在頒獎現場發豬肉。」

4月21日,重慶市萬州南京中學在一次高三「二診」模考後,獎勵年級前20名學生,每人五斤豬肉。

從網上流傳的圖片可以看出,22名同學在主席臺上站成一排,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微笑。同時每人手裡拎著一隻被紅紙纏繞的豬腿。觀察豬腿的特寫圖片,可以看出上面纏繞的紅紙上用黑字寫著「分享成功」的字樣。

其實,這已經不算新聞了,2016年2月26日,浙江溫嶺,石橋頭鎮中學舉行開學典禮,為上學期成績優秀的學生發放5斤的豬肉作為一等獎學金,三斤作為二等獎學金,這是該學校第三年用豬肉作為獎金發放給學生,旨在讓家人一起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也就是說。至少在2014年就有了鮮肉獎勵學生的先例了!

相關焦點

  • 學校給學生發豬肉作獎勵 網友:又是別人家的學校
    學校給學生發豬肉是什麼情況?已經到年底了,每個學校都有設置期末考,而各個學校對於考試成績和結果都會有不同獎勵。近日在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翰林學校為獎勵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同學,給90名學生發豬肉,這種代替獎狀的做法家長怎麼是看的?
  • 重慶復旦中學舉行第四屆「孔傳一獎學金」頒獎儀式 孔傳一先生之子...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24日14時34分訊(趙桂凱)今(24)日,復旦中學舉行第四屆「孔傳一獎學金」 優秀畢業生頒獎儀式,該校初64級校友孔繼東先生用自身經歷,勉勵獲獎學生懷進取之心 樹報國之志。
  • 「束脩」之禮過時,今天送老師什麼好呢?
    「束脩」之禮過時,今天送老師什麼好呢?,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束脩」(十條臘肉),就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時至今日,我們對教師的尊重和敬意依然不變,但束脩之禮卻已過時。那,今天的我們該給老師送些什麼禮物才能表達心意呢?
  • 潮汕這所學校,獎勵學生豬肉2斤???
    想必大家在讀書的時候一定收到過不少獎品,諸如作業簿、鉛筆、文具盒等等,當然,還有滿滿一牆的獎狀,但你收到過豬肉這樣另類的獎品嗎?昨天上午,普寧市梅塘鎮安仁中學舉行了2018至2019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學典禮,為上一學期成績優秀的數十名學生頌發獎狀的同時就為他們每人發放了2斤生豬肉作為獎勵。面對這份非常特別的獎品,同學們都驚呆了。
  • 「考到聯考狀元,獎勵豬肉2斤」江西某中學激勵學生,真幽默!
    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會受到嘉獎。同樣的學生考出好的成績,不僅對自身有很大的好處,還能給老師和學校帶來不少的聲譽。為了激勵學生,不少老師和學校想出了各種各樣激勵學生的方式。最近,江西一中學激勵學生的方式非常特別,引人關注。
  • 古代拜師時候,講究送給老師六禮束脩,這六禮束脩居然是這些物品
    前一段看過一則報導,有學校效仿古人這種做法,讓學生身著漢服,給學校老師行拜師禮,禮物也是按照古時候的六禮束脩,這活動主要是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加讓學生深知「禮,儀」意義是深遠並且很值得深思。六禮通常指蓮子,桂圓,棗子,芹菜,紅豆和豬肉條,蓮子是指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能夠早日成才,芹菜則是指「勤快,勤奮好學」桂圓當然是指「學業圓圓滿滿」,棗子即「早」棗子在民間使用最多,結婚之時要用「早生貴子」,庭院種植要用「早日發家」,都是盼望「早」,在這裡自然是盼望學生能夠,早日功成名就,紅豆蘊含「鴻運高照」之意,肉條則是很古老的禮儀了
  • 揭秘:老師的工資為何叫「束脩」?
    但是,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束脩」呢?這要從束脩「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 優秀學生的表彰獎勵 獎什麼?怎麼獎?誰來發?獎給誰?
    讓不少學生開心地是,領到獎狀回家和父母圓滿「交差」。地處廣西山區的兩所小學,將「實在」期末獎勵進行到底,已成為他們的「傳統」,獲獎學生不僅一手獎狀,還一手豬肉,或者一手活魚,讓學生「喜上加喜」。廣西這兩所學校以豬肉、活魚作為獎品,可謂花式發獎,創意十足,不同尋常。
  • 這些山區小學期末獎勵發豬肉、發魚……
    地處廣西山區的兩所小學,將「實在」期末獎勵進行到底,已成為他們的「傳統」,獲獎學生不僅一手獎狀,還一手豬肉,或者一手活魚,讓學生「喜上加喜」。2018年春季學期起,該校以發豬肉的形式獎勵優秀學生,激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同時也可與家人分享,這已是該校連續第5個學期以豬肉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 30萬元獎勵優秀學生!成都石室中學舉行「唐立新獎學金」頒獎典禮
    成都石室中學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全校師生的拼搏進取,也離不開廣大校友的鼎立相助。石室中學的優秀校友、新尚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唐立新先生,心系文翁石室,感恩回報母校。唐立新:全國知名企業家、教育家與慈善家,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兼職教授。唐立新先生特別重視支持教育,常年堅持資助貧困大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唐立新與新尚集團已累計向全國十五所學校捐贈了9.46億。2019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發布,唐立新以16,300萬元人民幣的現金捐贈總額排名第25位,是名副其實的「四川首善」。
  • 廣西一小學連續期末發魚獎勵學生,網友:帶回家紅燒!一定很香
    延伸閱讀:安徽一中學期末發萬斤豬肉獎優 1/3學生獲獎「努力就有肉吃!」這可不是一個段子,而是安徽一所中學期末獎勵全校優秀學子發出的年貨大禮包——11000斤豬肉。1月17、18日兩天,安徽省阜陽市第十中學新老校區分別召開期末表彰會,並為優秀學子送上「每人五斤豬肉」的獎勵。據該校校長表示,發豬肉是為了讓家庭共享喜悅,更讓學生在春節「倍有面子」!期末發出11000斤豬肉獎勵優秀學子春節臨近,就在前幾天,阜陽市第十中學新老校區分別召開期末表彰會。
  • 古代人管老師的工資叫「束脩」 本意為肉鋪
    原標題:老師工資叫「束脩」  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陶潛派了一個僕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束脩」呢?這要從「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 古代人管老師的工資叫「束脩」 本意為肉脯
    原標題:老師工資叫「束脩」   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陶潛派了一個僕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束脩」呢?這要從「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 發豬肉、發魚,這些山區小學的期末獎勵太實在
    地處廣西山區的兩所小學,  將「實在」期末獎勵進行到底,  已成為他們的「傳統」,  獲獎學生不僅一手獎狀,  該校開始以文具或現金獎勵學生。  2018年春季學期起,  該校以發豬肉的形式獎勵優秀學生,  激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  同時也可與家人分享,
  • 發豬肉、發魚……這些山區小學的期末獎勵太實在
    進入8月,各地中小學生的暑假也已經到來,讓不少學生開心地是,領到獎狀回家和父母圓滿「交差」。地處廣西山區的兩所小學,將「實在」期末獎勵進行到底,已成為他們的「傳統」,獲獎學生不僅一手獎狀,還一手豬肉,或者一手活魚,讓學生「喜上加喜」。
  • 豬肉在漲價,學校給優秀學生獎豬肉,這樣的用心很暖心
    一些同學將豬肉用竹竿抬回家,低年級的同學則是家長用背篼背回家,引來旁人羨慕的目光。「將肉帶回家也能增加過年的氣氛。」(1月12日《貴州日報》)該校創辦人王昊說,學校在小鎮上,學生領點肉回家,實惠又有節日氣氛。為了鼓勵成績優秀的學生再接再厲,做好榜樣,以發豬肉的形式獎勵學生更有意義。
  • 學校發豬肉獎勵學生,錯誤的教育方式反得到認可
    1月9日,畢節市納雍縣翰林學校為獎勵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同學,給90名學生發豬肉,在學校的表彰大會上,豬肉依次排開,學生根據名次領到自己的豬肉,第一名30斤,第二名20斤,第三名一隻豬腳。一些同學將豬肉用竹竿抬回家,低年級的同學則是家長用背篼背回家,引來旁人羨慕的目光。
  • 汕尾一小學給優秀師生發豬肉、豬蹄作獎勵
    年度第一學期結業考試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每人獎勵3斤豬肉,其他獲得優秀的學生每人獎勵2斤豬肉,而教學成績優秀的老師則每人獎勵一隻豬蹄。今年1月17日上午,該校舉行了期末結業典禮,學校獎勵給優秀師生的獎品中不僅有獎狀等精神層面的鼓勵,也有豬肉、豬蹄等實實在在的獎品。而此次獲獎的師生分別是在期末測試中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總成績排在年級前50名的學生和部分教學成績優秀的老師。
  • 老師的工資為何稱「束脩」?源於古代入學拜師傳統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也都稱為「束脩」了。古代拜師照,圖源網絡。
  •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節令時支付束脩
    「教師節」這一名稱出現於近代。但古時也有類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徐梓介紹到,古代的啟蒙學塾分為私塾、家塾、義塾三種類型,「在家塾中,老師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節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塾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