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管老師的工資叫「束脩」 本意為肉脯
原標題:老師工資叫「束脩」 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陶潛派了一個僕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束脩」呢?這要從「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
揭秘:老師的工資為何叫「束脩」?
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是,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束脩」呢?這要從束脩「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
老師的工資為何稱「束脩」?源於古代入學拜師傳統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也都稱為「束脩」了。眾所周知,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就是說,陶潛派一個僕人幫助兒子打柴汲水的意思。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是,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束脩」呢?這要從束脩「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
天道法則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對老師格外尊重.拜師的六禮束脩是什麼
除了禮節上的這些東西,還有一些物質上的保證,也就是「六禮束脩」。「六禮」:學生要送給老師六種禮品。「束脩」:「六禮」之中的其中一樣,就是十條肉乾。皇上家有一個特殊職務,叫太傅。就是太子的師傅。有的時候太傅就是個虛銜,就管教課。有的時候太傅的權力跟宰相差不多。根據《三國志》記載,三國後期魏國的權臣司馬懿和東吳的權臣諸葛恪都當過太傅。司馬懿當太傅那是個虛銜,諸葛恪則不然,名為太傅,實際上就是皇上第二。
-
天道法則天地君親師,為什麼對老師格外尊重.拜師用的六禮束脩是什麼
「束脩」:「六禮」之中的其中一樣,就是十條肉乾。 發展到後來,束脩在文法上就直接指代學費了。 拜師的六禮都有啥? 芹菜、蓮子、紅棗、紅豆、桂圓和束脩。
-
【說文解字】教師節知識福利:老師為什麼叫「老」師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又到了美好的教師節。中國人重師、敬師,可是,我們無比熟悉的老師這個詞,從何而來呢?古代教書,有公立學校嗎?老師們又有沒有現在所謂的編制呢? 帶著這些疑問,來一趟教師文化穿越之旅吧!
-
古代拜師時候,講究送給老師六禮束脩,這六禮束脩居然是這些物品
前一段看過一則報導,有學校效仿古人這種做法,讓學生身著漢服,給學校老師行拜師禮,禮物也是按照古時候的六禮束脩,這活動主要是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加讓學生深知「禮,儀」意義是深遠並且很值得深思。六禮通常指蓮子,桂圓,棗子,芹菜,紅豆和豬肉條,蓮子是指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能夠早日成才,芹菜則是指「勤快,勤奮好學」桂圓當然是指「學業圓圓滿滿」,棗子即「早」棗子在民間使用最多,結婚之時要用「早生貴子」,庭院種植要用「早日發家」,都是盼望「早」,在這裡自然是盼望學生能夠,早日功成名就,紅豆蘊含「鴻運高照」之意,肉條則是很古老的禮儀了
-
重慶一所中學頒獎發豬肉:古時束脩奉贈老師,今日鮮肉獎勵學生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什麼意思?通俗地講就是,主動送上禮物的人,我從沒有不教他的。老師也要吃飯嗎!也要生活嗎!《晉書·慕容廆載記》上說,燕國的世子及貴族的孩子都要束脩受業,給老師敬獻禮物。
-
說《論語》「束脩」
作者:張文(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教師) 《論語·述而》載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關於「束脩」的含義,歷來說解紛歧。宋代以前,主流觀點認為,束脩為束脯之義,俗稱十條幹肉,是拜見老師的禮物。
-
古代拜師的學費——束脩
只要學生獻上束脩可以跟隨孔子讀書,當時控制規定的束脩是十條幹肉或者十條臘肉。這個學費在當時應該是不低的,因為孟子層嚮往老人能吃上肉的社會。可是這也尊師重道的表現。而且孔子對於束脩應該並不是很看重的,如果必須嚴格遵照束脩制度的話,孔子的貧困學生是根本交不上束脩的,比如顏回、子路、冉求等。
-
「束脩」之禮過時,今天送老師什麼好呢?
「束脩」之禮過時,今天送老師什麼好呢?「束脩」(十條臘肉),就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時至今日,我們對教師的尊重和敬意依然不變,但束脩之禮卻已過時。那,今天的我們該給老師送些什麼禮物才能表達心意呢?在教師節裡,當學生畢恭畢敬呈給老師時,老師不定怎樣激動。最浪漫的禮物——鮮花送鮮花是件浪漫的事,也是這些年流行的趨勢。一束鮮豔的花朵,充滿了溫馨的情調,讓接受者心花怒放,心情大好。不論是蘭花、太陽花,還是康乃馨、百合、菊花,都傳達出同一種聲音:老師您好,您辛苦啦!老師手捧鮮花的那一刻,臉上洋溢的笑容必將和花兒一樣燦爛。
-
祭出孔子和束脩制度作為教師收受家長紅包的擋箭牌,合適嗎?
祭出孔子和束脩制度作為教師收受家長紅包的擋箭牌,合適嗎?今天教師節,除了祝所有的老師節日快樂之外,我想說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前段時間網絡爆料:某地一個家長,將自己六年時間在教師節給老師發紅包的記錄悉心保存,等到孩子小學畢業之後實施舉報,最終導致該老師被開除公職。
-
「自行束脩」新解
與歷代注家相比,劉定一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是以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獨特的數理、系統科學背景,為浩瀚如煙的《論語》註疏做「體檢」。他將邏輯學中著名的「奧卡姆剃刀法則」,系統科學中的「系統的整體湧現性」「系統的層次性」「系統拆裝原理」,以及數學中的建模思想等理論運用於《論語》解讀。 系統科學的思維如何作用於《論語》解讀?
-
「束脩」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
束脩一詞雖然古老卻並不冷僻,今人常有提起並訓解為學費。古人也討論束脩。但話題重點不在學費,而是考辨其詞義多解以及緣由。僅本人所閱古籍文獻,束脩一詞存有四解。一為贄禮,即學費。二為年齡,即十五歲男子。三為修飾,即束帶裝飾。四為檢束修德,自我約束。
-
「論語心解」「自行束脩以上」
——張珊老師寄語述而篇第七則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翻譯:孔子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物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束脩原意為一捆幹肉,在這裡引申作見面薄禮之意。孔子對於束脩的態度體現了他對於學生的態度,他並不貪求學生給他的財禮,而看重薄禮背後的尊師重道的態度。束脩代表了學生對師長的尊重,也代表了學生為了學習道而原意付出的精神。
-
古時候的學生一般給老師送什麼禮物?
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這個特殊的日子,在中國近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為過教師節。直至1985年,才真正確定了1985年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教師節到了,「受惠不忘施予者」,老師教會了我們知識,作為她的學生應該還予禮。
-
[視頻]倫敦諾丁山精品肉鋪Provenance Village Butcher
視頻 ▼本文由生鮮品管收集整理★素材集萃★ ▼相關好文推薦▼ [視頻]倫敦精品肉食店一覽[視頻]馬尼拉肉品超市一覽[視頻]日本生鮮超市肉品陳列[視頻]在外國逛肉品超市體驗[視頻]臺灣最潮肉鋪之湯瑪仕肉鋪
-
孔子為最早的私塾先生之一 學生學費是十條臘肉
束脩(shù xiū)。這是什麼意思?文縐縐的。其實,這是古代借用來表示老師工資的詞語,始於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論語·述而》中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的意思是肉脯、肉乾(臘肉),束脩就是10條幹肉紮成一捆。孔子說,只要主動送給我10條幹肉的學生,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節令時支付束脩
徐梓介紹到,古代的啟蒙學塾分為私塾、家塾、義塾三種類型,「在家塾中,老師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節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塾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規定節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內,在節令時也就不再另行致送。
-
「束脩」=學費 「青衿」=校服 在古代開學都要準備些啥······
古代學費稱「束脩」,根據學業的不同階段,又有「入塾費」、「拜師費」或「謝師酬金」等叫法。為什麼古人稱學費為「束脩」?這與孔子有關。當年,孔子提出人人都應該享受教育的「有教無類」觀點,普及教育,廣收學生。據《論語·述而》,孔子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