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

2020-12-27 西部網

  束脩一詞雖然古老卻並不冷僻,今人常有提起並訓解為學費。古人也討論束脩。但話題重點不在學費,而是考辨其詞義多解以及緣由。僅本人所閱古籍文獻,束脩一詞存有四解。一為贄禮,即學費。二為年齡,即十五歲男子。三為修飾,即束帶裝飾。四為檢束修德,自我約束。

 

  「束脩」一解

  束脩一詞早見於經書,以《論語.述而篇》與《禮記.少儀》中兩句話較為流行。《論語》云:「子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宋儒朱熹注云:「脩,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四書章句集注》)脯就是幹肉,脡是幹肉量詞。十脡兒幹肉為一束,故曰束脩。朱子認為此束脩是古人見面禮中較輕者,以小禮聊表敬意而已。《禮記》云:「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漢儒孔安國注云:「束脩,十脡脯也。」乘壺酒之乘為數詞,即四壺酒。束為肉脯數量詞,十條肉脯為一束。此十條肉脯說最流行,可算「束脩」一解。

  「束脩」二解

  「束脩」不僅載於經書,漢代以後又常見史書。《漢書.王莽傳上》:「竊見安漢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麗之時。」這句話是大司徒陳崇稱頌王莽所言,安漢公即王莽。唐儒顏師古注云:「束脩,謂初學官之時。」束脩在此表示年齡。《後漢書.伏湛傳》:「南陽太守杜詩上疏薦湛曰:……臣詩見故大司徒陽都候伏湛,自行束脩,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唐李賢注云:「自行束脩謂年十五以上。」李賢明確束脩意為十五歲以上。此二處「束脩」不再是十脡肉脯詞義,皆喻意年齡。此可謂「束脩」二解。

  「束脩」三解

  西漢桓寬《鹽鐵論.貧富》卷四云:「餘結髮束脩,年十三幸得宿衛。」這句話是桑弘羊說自己十三歲得宿衛之官。《史記.平準書》載有此情節:「弘羊,洛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此條「束脩」意為修飾,非指十五歲之年齡,桑弘羊十三歲即任侍中。《後漢書.延篤傳》:「且吾自束脩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李顯注云:「束脩謂束帶修飾。」桑弘羊與延篤皆自言「束脩」,此二處用法既非十脡肉脯又非十五歲之年齡,意為束帶修飾。此可謂「束脩」三解。

  「束脩」四解

  《後漢書.皇后紀上》:「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孫,故能束脩,不觸羅網。」李顯注云:「言能自約束修整也。」這個束脩表示自我約束修養。《晉書.虞喜傳》:「內史何充上疏曰: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此處的束脩立德與前款意思一樣,亦為檢束修德。此為「束脩」四解。

  上述四種「束脩」,其詞義顯然存有區別。由是引發古人對「束脩」諸多考辨。

  古人考辨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束脩義》卷三:「束脩其義不一。《論語》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前人多引《禮》『男贄玉帛禽鳥,女贄榛慄棗脩』以為束脩者,束,脯也。用束脯以為贄爾。……又按《後漢.馬援傳》注云:『男子十五以上謂之束脩。』不可以束脩之問不出境一概論也。《檀弓》云:『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境。』乃知以束脩為束脯者為非是。《後漢》杜詩薦伏湛曰:『自行束脩。訖無毀玷。』註:自行束脩謂年十五以上。《延篤傳》註:『束脩謂束帶修飾。』」

  吳曾首先認為束脩一詞多義,不可一概而論。其後列出贄禮、男子十五歲、約束德行、束帶修飾等詞義場合。

  宋王楙《野客叢書.束脩》引述吳曾《漫錄》說法。王楙云:「觀《鹽鐵論》,桑弘羊曰:『臣結髮束脩得宿衛。』此正明驗漢人之語,以束脩為束帶修飾矣。且在馬援諸人之先,無可疑者。然又觀《北史》,『劉焯不行束脩,未嘗有所教誨』,此又可以驗程門諸先生之說。要之二說皆通,不可謂束脩為束脯非也。」他後面又列舉了《唐六典》及《通典》,認為束脩之肉脯說是對的,同時束脩另有束帶修飾之意。王楙認為「束脩」二說皆通。

  明高拱《問辨錄.論語》卷五云:「束脩未詳,不可強解。若以為執贄相見,則斷乎不然。聖人教人之心無窮無往非教,豈待執贄以來而始教耶?」高拱此條訓解有一定代表性,認為孔子有教無類,不是非以十脡肉脯為贄禮才教誨。比如元代學者陶宗儀《說郛.述而》卷三中:「人能奉束脩於吾則皆教誨之,此意失也。吾謂以束脩為束羞則然矣,行吾而教之非也。仲尼言:小子灑掃進退,束脩末事,但能勤行此小者,則吾必教誨其大者。」陶宗儀認為把束脩當十脡肉脯可以,但不能認為孔子非此不教。小孩子勤快懂事,孔子即教授他大道理。

  這一說法姑且可解《論語》,但不適用他處「束脩」。比如前述《禮記.少儀》及《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等。《唐六典》明確為「束脩之禮」。所以高拱之說似亦有些強解。

  清程大中《四書逸箋.束脩》卷一云:「束脩解有二,《鄧後紀》云:『故能束脩,不觸網羅。』註:以約束脩整釋之。他如鄭均束脩安貧,恭儉節整。《馮衍傳》:『圭潔其行,束脩其心。』……朱子據經釋經不得取史傳相詆。《論語類考》主集註:脩脯義獨疑,十脡為束之說,古今不相通。……延篤云:『吾自束脩以來為臣子,忠孝不諂凟。』解者謂,十五以上。此又一義。」程大中羅列了「束帶修飾」、「修養德行」、「十脡肉脯」、「十五歲以上」,亦大體四說。

  結語

  以上幾位古代學者對「束脩」詞義作了大致考辨,而問題出在哪裡皆未能詳解。本人閱得清段玉裁《說文注》中一句話,即「經傳多假脩為修」。段玉裁餘外雖再無他言,但提供了一條考辨線索。其所言「經傳」應泛指古代典籍。古人在著述或傳抄文獻時,把「脩」與「修」相混淆了。修、脩皆為古字。按《說文》部首分法,修在彡(shan)部,意為修飾。脩在肉部,意為肉脯。大致自漢代以後,脩、修混用。學者未刻意區分或流傳中誤抄,以致後世用法、訓解不一。若辨別詞義,惟以語境不同而各自意會。《王力古代漢語字典》:「修是修飾,脩是肉脯。漢隸以後,修飾的『修』多混作『脩』,但肉脯的『脩』決不作『修』。」

  明人周祈《名義考.束脩》:「漢和帝詔束脩,良吏《伏湛傳》:『自行束脩,訖無毀玷。』二束脩皆謂檢束脩飾。《檀弓》『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境』與《論語》『束脩』二『脩』字當從『肉』。《史》『束脩』之『脩』當從『彡』,今亦從『肉』。《易》脩辭立誠,《書》慎闕身脩,皆從肉。亂已久矣,不獨史也。」

  本人頗認同周祈的概括。經書之「束脩」多作贄禮肉脯解;史書中「束脩」常作修飾約束解。而古籍文獻皆寫作「脩」。所以在訓解束脩時,經書之脩取肉部,史書之修為彡部。如此則皆可說通。惟何時何人把修脩混淆,已無法考證。《周易.乾傳》「脩辭立其誠」、《尚書.皋陶謨》「慎闕身脩」(本人按:《四庫》本此二脩已寫作修。史書修、脩混用)之「脩」皆為「修」義,古人卻皆寫作脩,從肉。而經書地位崇高,歷代學者輕易不改動。其始作俑者已不可知。大體判斷經書混用在先,史書混用其後。如周祈所言「亂已久矣,不獨史也。」

  本人曾與一位做古籍文獻整理的年長朋友言及此類事。朋友系專門家,乃曰:「古籍整理最忌諱隨便改字,即便訛字亦不可亂動,可以在後面作注或校勘記。保留原字是為至要。」束脩之修、脩也許就是一例,以致後世諸多學者為此大傷腦筋,而終不得其根由何在。

相關焦點

  • 老師的工資為何稱「束脩」?源於古代入學拜師傳統
    眾所周知,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就是說,陶潛派一個僕人幫助兒子打柴汲水的意思。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是,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束脩」呢?這要從束脩「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 「束脩」=學費 「青衿」=校服 在古代開學都要準備些啥······
    你知道古代學子開學前會做哪些準備呢?來,一起看看吧!                       新學期開始前,學費是古代學子首先要準備的。古代學費稱「束脩」,根據學業的不同階段,又有「入塾費」、「拜師費」或「謝師酬金」等叫法。為什麼古人稱學費為「束脩」?這與孔子有關。當年,孔子提出人人都應該享受教育的「有教無類」觀點,普及教育,廣收學生。
  • 古代拜師的學費——束脩
    只要學生獻上束脩可以跟隨孔子讀書,當時控制規定的束脩是十條幹肉或者十條臘肉。這個學費在當時應該是不低的,因為孟子層嚮往老人能吃上肉的社會。可是這也尊師重道的表現。而且孔子對於束脩應該並不是很看重的,如果必須嚴格遵照束脩制度的話,孔子的貧困學生是根本交不上束脩的,比如顏回、子路、冉求等。
  • 揭秘:老師的工資為何叫「束脩」?
    古代教師 資料圖 眾所周知,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就是說,陶潛派一個僕人幫助兒子打柴汲水的意思。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是,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束脩」呢?這要從束脩「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
  •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節令時支付束脩
    原標題: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特定節令致送「節儀」 表示禮敬   中新網北京9月10日電(上官雲)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來臨了,學生們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老師們的敬意。
  • 古代人管老師的工資叫「束脩」 本意為肉鋪
    原標題:老師工資叫「束脩」  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陶潛派了一個僕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束脩」呢?這要從「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 古代人管老師的工資叫「束脩」 本意為肉脯
    原標題:老師工資叫「束脩」   工資一般都稱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陶潛派了一個僕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薪水」引申為工資了。但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束脩」呢?這要從「束脩」一詞的本義說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 說《論語》「束脩」
    但也有學者把束脩解釋為束帶修飾或年齡標誌,這兩種解釋被認為出自孔安國、鄭玄,在漢代文獻中也有實際用例,故自宋代以來漸有學者信從,並在清代和近現代產生重要影響。  「束帶修飾」說不可靠  《尚書·秦誓》「如有一介臣」,據說是孔安國撰的《尚書傳》將其解釋為「如有束脩一介臣」。唐人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引述漢人孔安國注《論語》:「孔注《論語》以束脩為束帶修飾,此亦當然。」
  • 古代拜師時候,講究送給老師六禮束脩,這六禮束脩居然是這些物品
    前一段看過一則報導,有學校效仿古人這種做法,讓學生身著漢服,給學校老師行拜師禮,禮物也是按照古時候的六禮束脩,這活動主要是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加讓學生深知「禮,儀」意義是深遠並且很值得深思。六禮通常指蓮子,桂圓,棗子,芹菜,紅豆和豬肉條,蓮子是指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能夠早日成才,芹菜則是指「勤快,勤奮好學」桂圓當然是指「學業圓圓滿滿」,棗子即「早」棗子在民間使用最多,結婚之時要用「早生貴子」,庭院種植要用「早日發家」,都是盼望「早」,在這裡自然是盼望學生能夠,早日功成名就,紅豆蘊含「鴻運高照」之意,肉條則是很古老的禮儀了
  • 古代王室貴族的吃貨最愛什麼?連孔子都少不了它!
    最近古裝劇又火起來了,華麗秀美的漢服,巧奪天工的宮殿,連吃飯的器具都精巧無比,使得無數少男少女憧憬古代生活。就連剛上初中的小外甥女,抱著iPad眼睛直冒光,問我怎麼能體驗到古代王室貴族的珍饈美味。對她寵愛有加的我,自然要滿足她這個小小的願望。
  • 「熊孩子」VS「小書生」,在古代,開學有哪些講究?
    在入學當天有一系列隆重的儀式,禮畢之後才意味著正式成為了孔門弟子。所以古代私塾開學的每一件事,就是教導每一個學生必須衣冠整潔,表情端莊,說話和氣。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xiu),以表示求學的誠心與恭敬心。
  • 「自行束脩」新解
    最近,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剛出版發行的《論語讀本》的作者。潛心精研《論語》數十載,他以獨特的數理邏輯思維和系統科學視角,梳理考訂了歷代注家的《論語》註疏。    與歷代注家相比,劉定一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是以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獨特的數理、系統科學背景,為浩瀚如煙的《論語》註疏做「體檢」。
  • 重慶一所中學頒獎發豬肉:古時束脩奉贈老師,今日鮮肉獎勵學生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什麼意思?通俗地講就是,主動送上禮物的人,我從沒有不教他的。老師也要吃飯嗎!也要生活嗎!《晉書·慕容廆載記》上說,燕國的世子及貴族的孩子都要束脩受業,給老師敬獻禮物。
  • 古代皇氏尊享,連聖人也愛不釋手的東西
    古裝劇一直以來是我的最愛,特別是琅琊榜,讓我愛不釋手的連看了好幾遍,然後突然發現古裝劇火了起來,巧奪天工的宮殿,連吃飯的器具都精巧無比,使得無數少男少女憧憬古代生活。就連剛上初中的小外甥女,抱著iPad眼睛直冒光,看著可愛嬌小的她說:想不想體驗古代王室貴族的珍饈美味。
  • 開學季,在古代是怎樣一番景象?
    直到清朝被迫打開國門,書院開始衰落,現代大學有了雛形。雖然中國古代學習場所經歷了不少變化,但開學儀式變化並不大。甚至和現代還有不少雷同。在古代,學費被稱為「束脩」。「脩」即肉乾,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幹。「束脩」,便是一束肉乾,一般是十條。《論語·述而》中,孔子有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即「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我從來不會不教」。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真正的無類,而是富貴人家的遊戲。
  • 古代學生都送老師什麼禮物?重視師生情誼,尊師是根本。
    老師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看這「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就可知了。那麼在古代,學生送老師什麼禮物呢?我國文獻中最早記載的給老師送禮,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論語·述而》中有這麼一句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個"束脩"就是十條臘肉,總的意思是,送我十條臘肉或鹹豬肉,你就是我孔老夫子的學生了。
  • 衣青衿、備脩金……古人開學有哪些講究?
    當你忙著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可曾想過:古人的「開學季」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 開學、放假不違農時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而九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是入學的好時候。
  • 古代拜師費用竟然如此天價,難怪現在人人都想成為「武術大師」!
    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窮人孩子學不起武。 一天沒有半斤牛肉吃,你能有什麼力氣練武? 要知道,古代的師傅們,收起學費來毫不含糊。 賢明如孔子,自稱「有教無類」,收弟子也不是白收。他說過自己的條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意思是,只要主動給我十條臘肉(束脩)作見面禮,我從沒有不肯教誨的。也就是說,你要是十條臘肉都配不齊,你就野蠻生長去吧。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古代的莘莘學子,入學的時候需要準備些什麼呢?
    現在每當孩子們新開學的時候,家長們都要幫忙準備很多東西,而在古代,也同樣如此。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學子們都需要準備些什麼呢?作為學生,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首先要準備的,當然是學習用品,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文房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