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師範類專業投檔分水漲船高,師範熱也悄然興起,外行人看來,老師工作穩假期多,無需付出太多,就可獲得高額工資;現在內行人看來,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老師之所以辛苦,是因為責任大擔子重,有時老師不僅需要教學,還需要協調多個部門的關係,甚至會調到其他部門「幫忙」,課也不能落下,老師真的輕鬆嗎?
教師離職情況屢見不鮮,在近日江蘇某地多名教師集體離職,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為何會離職呢?很多人認為與縣管校聘有關。
何為縣管校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校長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其中包括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這讓相關教師和校長轉變了身份,從某校的固定人員,轉變到了縣系統的「內部人員」。
簡單來說,就是將教師和校長統一分配,進行定期流動,不會出現某些教師和校長在特定學校工作到退休的情況,很多人將打破教師鐵飯碗的任務「交給」縣管校聘,但教師的鐵飯碗真的能被縣管校聘打破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起不了大作用。
古人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縣管校聘會讓優質師資在本地區流動,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校領導們會放手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學校辛苦培養的優質師資,怎會拱手讓人?分出去的只是那些沒有成績丶沒有作為丶沒有積極性的教師罷了。
如果將優質生源全都「貢獻」,那學校還發展個什麼!師資力量都沒了,家長又怎會將學生送到學校呢?優質生源肯定會就此「斷送」,學校未來該何去何從?為了學校的發展,學校領導的私心肯定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如此一來,優質教師不會流動,流動的只是被「戰略性」放棄的教師罷了。
倘若優質教師真的能在該本地區流動,那優質教師該怎麼分配呢?一般來講,優質教師肯定會分配到好的學校,如此一來,這類學校如虎添翼,教學質量與教學成績肯定會不斷上升,但其他學校呢?
大多教師都願意往城市丶市郊流動,肯定不會去那些交通不便,教學環境較差的農村學校,當好學校招滿優質教師後,其餘師資只能往其他學校走,如此一來,豈不兩極分化更嚴重?
都說教育貴在公平,我國教育部也在不斷縮短不同地區丶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但當縣管校聘真正實施後,真的會促進教育公平嗎?這一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縣管校聘初心不錯,讓教師在地區內流動,「優勝劣汰」的制度,讓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將優質師資得到良好分配,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若想讓現款校聘真正達到最初的目的,就需要讓學校領導「無私奉獻」,就需要優質教師肯到落後學校去教學,帶動教學質量,否則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