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鴨場環境控制,就能提升養殖效果,具體看這四大要點!
養鴨是很傳統的家禽養殖,在很多地方都有大型鴨場,是非常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一種項目。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養殖業的提高,大型畜禽養殖場都受到嚴格的規範,一是為了防止養殖造成環境汙染,二是因為科學的對養殖環境進行控制,能更加有效的提升養殖效果,以及提高產量和質量。所以在養殖鴨子方面,也要對鴨場環境進行合理控制,特別需要關注以下四個要點,才能更加高效提升養殖效果。
一是鴨場的溫度和溼度控制。首先要了解到鴨是恆溫的動物,它們可以在不斷升高降低的溫熱環境裡,體溫也可保持相對恆定,因為它們有比較發達的熱調節機能,可以自產熱和自散熱。鴨子體內所產生的熱量會及時散到體外,它們需要保持產熱與散熱的均衡才能保證自身體熱的動態平衡。如果它們這個平衡被破壞了,體熱過多無法及時散熱,或者散熱大於產熱,都會讓鴨子生病,為了及時調控它們自身的平衡,就需要對鴨場的溫度進行合理把控。
此外溫度適宜不僅對鴨的生長有所影響,還對它們的受精率與飼料轉化率也很關鍵,甚至還會對它們的產蛋和蛋質有所影響,這些更能說明合理把控溫度對鴨場相當重要。鴨子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會根據自身的平衡來進食,如果在低溫情況下,它們要維持體溫,就必須加大進食來補充熱量,反之在高溫下就會少進食。根據分析,一但環境溫度升高1攝氏度,那麼它們採食量就會下降1.1%。最適宜鴨場的環境溫度為13到17攝氏度之間,就能達到很好的養殖效果。在夏日高溫下,它們進食少就要提供高濃度的飼料來保持產量。
鴨場的相對溼度也需要及時把控,不同時期的鴨子對空氣溼度要求是不同的。幼鴨需要相對溼度控制在55%到70%之間,而成年鴨需要的相對溼度在70%到80%之間。正常的情況下,場內很少會有過於乾燥的情況。一旦相對溼度低於40%後,就會造成幼鴨生長不良,成年鴨皮膚乾燥,它們會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從而降低鴨子的產量。還需要強調的是溼度與溫度密切有關聯,兩者在控制調節時,還互相參照來把控。
二是鴨場的通風設計要合理。無論是在哪種畜禽場內,通風設計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做好這一環節就能及時給場內換氣,排出多餘水分和有害氣體等,所以這一環對鴨場來說也很重要。一般可以安排的通風動力可分為自然式、機械式和混合式。還要根據自身鴨場結構,把握好空氣流動方向,橫向與縱向要提前選對。通風好,最關鍵的一個好處就是能更高效給場內降溫,一旦當氣溫達到27攝氏度以上的時候,有一個很優化的通風系統就能起到給鴨場冷卻降溫的作用,有效控制溫度,避免鴨子生病而降低產量。
三是要充分利用光照。這光照分為自然和人工兩種光源。自然的就是太陽這個光源,合理讓鴨子進行日照,可以加速鴨子的新陳代謝,增加體內的含鈣量,增加鴨子的食慾等。另外太陽的光照還能提高場內溫度,一定程度上起到殺菌與防禦疾病的功效。所以在鴨場選址建設中,要多考慮日照的程度來安排。人工光源就主要就是白熾燈和螢光燈這兩種,建議就選用白熾燈進行光補即可,因為便宜可減少支出。為了保證它們正常進食,這人工補光也要合理把控,光照太強它們就會神經質,消耗能量多,光照太弱鴨子就減少進食,不利於養殖。
四是及時清理場內的糞汙。對於固定糞便,可以進行物理處理法與生物處理法。物理有脫水乾燥、掩埋和焚燒。目前後面這兩種辦法都不再提倡,掩埋會對土壤和環境造成汙染,而焚燒又會造成對大氣的汙染,都不建議使用。生物處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到糞便裡有機物,使其被無害化處理掉,比較環保,腐熟後的糞便還能做有機肥料。對於汙水,在處理工藝方面,建議儘量使用自然生物法,在處理達標後,還可做的場內清潔水使用。
以上四大要點,就是在把控鴨場環境方面所需要注意的關鍵點。而且這四大要點環環相扣,都不能只顧好一個再顧好下一個,四點要素要綜合一起來考慮。考慮通風時,就一定要根據對溫度和溼度的控制範圍來設計,同時還要結合光照來安排通風口,學會利弊取捨,儘量做到了一個各方面都適中的把控,這樣的鴨場環境才高效的提升對鴨子的養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