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抱怨:我家寶寶跟個皮猴似的,一點也沒規矩,這該怎麼辦才好?其實,「熊」孩子不是天生的,往往是因為家長沒有給他們劃定「規則」的界限。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給寶寶「立規矩」,從小培養寶寶正確的行為習慣!
一、給寶寶立規矩的時間
「立規矩」的最佳時間是2-6周歲,這個時期是人腦規則意識形成的時期。
2 歲之前,寶寶還沒有規則意識,缺乏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不適宜學習規矩;2-6周歲,寶寶開始進入自主探索時期,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最適合接受新事物;6歲之後,寶寶基本習慣已經養成了,「立規矩」的難度會很大。
二、如何給寶寶立規矩?
1.家長需以身作則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往往家長怎麼做,孩子也會跟著模仿和學習。因此,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維準則和行為習慣。
2. 恰當的方法
恰當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更樂於接受「規矩」。每個階段的寶寶,能夠接受新事物的方法和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對於2-4周歲的寶寶,正處於一個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時期,家長可以從改變環境和互動反饋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更樂於遵守。
3.藉助繪本閱讀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每次和寶寶講到規矩,寶寶一點也不配合。遇到這種情況,不妨讓「繪本閱讀」來幫忙。比如繪本《大衛,不可以》,就能夠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書中的大衛是個調皮蛋,和很多寶寶非常貼近。家長們在給寶寶講解繪本的時候,可以聯繫寶寶的日常生活,輕鬆地給寶寶「立規矩」。
三、立規矩的原則
1.規矩要精而簡
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非但執行起來複雜,而且寶寶也會有牴觸情緒。此外,規矩太多,不管是大人還是寶寶都很難堅持到底,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
2.規矩需要有彈性
規矩不是「是」、「否」選擇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寶寶1歲前不能吃鹽,但是過了這個時期就可以了。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可以用「你可以做……,只不過得要等到……時候……」這樣的句型。
3.規矩信號要明確
給孩子立規矩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正確的執行方式,以及做錯了的後果。比如,過人行橫道遇到黃燈,這時候該走還是該停……
4.要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日常生活中,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家長很容易「翻舊帳」,給孩子灌輸一種「你怎麼老是在犯錯」的思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開始否定自己,不利於自信心的養成。
5.制定相應懲罰並及時執行
為了讓規矩更好地執行,必要的懲罰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孩子的長期記憶差,所以一旦孩子違反了「規矩」,家長們就該及時實施對應的懲罰。
比如說,給孩子制定了「不洗手吃東西,減少半小時遊戲時間」的規矩後,若寶寶違法了,則必須嚴格及時執行,否則時間久了,寶寶容易忘記。
給孩子「立規矩」,並非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要為孩子設定一條安全的保護線,激發孩子的「自我約束」,讓孩子能夠在規則之內,得到更徹底的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