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飯館「悶抓」 那家飯館「悶倒」
內江餐館起名流行用「鬥地主」語言,俗而不雅還是個性表達市民說法不一
「悶抓」、「悶倒」、「深水炸彈」、「反春炸」……最近,沱江之濱的內江城區街頭,林立餐館一夜之間流行起一種極富 「特色」的飲食文化:幾乎與紙牌娛樂「鬥地主」有關的所有遊戲規則和約定稱謂,紛紛被各大餐館老闆用作店名招牌,且深受內江人的追捧和喜愛。下手遲的餐飲同行見「鬥地主」口岸被搶光,乾脆將目光轉向「國粹」麻將上——「天和」、「槓上花」等餐館店名,也應運而生。
大街小巷:
餐館幾乎都在「鬥地主」
「悶抓」、「悶倒」、「四拖二」、「春天」、「春炸」、「反春炸」……行走內江市區,你會發現,似乎在一夜之間,這裡大街小巷的大小餐館,幾乎都在「鬥地主」。
緊鄰沱江邊的太白路,是目前內江城區的餐飲一條街。以經營田螺、龍蝦等為主的「春炸夜啤酒」,是內江城區最先打出「鬥地主」招牌的一家特色餐飲店。一牆之隔的「三拖一」,則以經營鮮活、全牛為主。二家特色餐館門挨門,就像真的「鬥地主」一樣展開競爭。
街對面「乾瞪眼」則是內江小有名氣的魚蛋、鱔魚專營館。東桐路(濱江路)上,專業經營特色水產的「深水炸彈」,可謂「鬥地主」陣營中的「後起之秀」,無論規模還是堂口,均堪稱佼佼者。龍都路上的「悶抓」一開張,立即引來挑戰者——「悶倒」。顧客進餐,看到這兩個店名,都忍俊不禁,進餐,就在這樣幽默風趣的氣氛中進行。
據了解,目前內江主城區以「鬥地主」相關稱謂命名的特色餐館有數十家之多,遍布內江城區各大街小巷,且均依法辦理了工商註冊。
飯館老闆:
就是為了拉近與顧客關係
就為何取這樣另類的店名招牌,「乾瞪眼」水鮮館女老闆馮霞坦言:「真沒其他意思。既然內江人喜歡鬥地主,經營者也就投其所好,取個通俗易記的店名,與內江消費者拉近距離罷了。」「民以食為天。餐飲是地方特色極濃的一個服務行業,就該百花齊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嘛。」內江師院大二學生王勇,力挺餐飲業主的另類做法:「取得好!這些店名雖俗了點,但通俗易記,充分體現了內江的地方餐飲民間文化,說明內江人的商業敏感很強。在內江,只要想吃特色菜,大家都知道『悶抓』、『悶倒』、『深水炸彈』等特色餐館是經營什麼的,每家餐館的拿手菜是什麼,確實為內江人請客省了不少心。」
業內專家:
將對太過低俗的店名進行規範
就目前內江餐飲店名流行「鬥地主」一事,內江市東興區餐飲協會會長張盛榮,從行業角度認為:部分餐飲業主用「鬥地主」的用語來起店名,雖通俗易記但的確有點俗而不雅,過多過濫,也易給外地人留下「內江人好賭」的不良印象。作為行業協會,對此做法不主張。「店名,是一個餐飲企業的金字招牌。今後,協會將盡力對一些太過低俗的店名,進行規範。」
而一位資深餐飲文化學者則認為:內江這些餐館名字,從某種意義上說,體現了時代特色,「上世紀五十年代,餐館、菜名還有叫『紅燒邱吉爾』、『清燉杜魯門』的。」但他同時認為,這種流行現象,是俗文化的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最後都會很快消失。餐館要樹百年品牌,還得有核心產品支撐,像成都的『龍抄手』、『鍾水餃』這些名店都是依靠其名小吃至今屹立。」
這位學者最後說,質優價廉才是餐飲競爭最有力的武器。「店名,只是歷史長河中偶爾泛起的一小朵浪花。」
文/圖 蘭自濤 記者 楊元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