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6月20日電 題:不舍晝夜 生產報國——浙江三門緊急趕製5萬頂救災帳篷紀實
王俊祿、呂信淵
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救災帳篷的指定生產企業之一,浙江亞達集團承擔了中央下達的5萬頂救災帳篷的生產任務,佔了浙江省帳篷生產任務的兩成多,而且必須在6月20日前完成。總經理吳偉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帳篷生產「攻堅戰」。為了災區群眾,三門縣上下總動員,舉全縣之力,吹響了救災帳篷生產「集結號」。在10餘家企業、萬餘名生產大軍參與下,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晝夜奮戰。
這是一份令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6月16日晚10時許,亞達第四生產車間,當最後一頂帳篷「下線」整裝待發時,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4天。目前,5萬頂帳篷已經全部運至災區。
帳篷之急就是災區之急
山崩地裂、房傾屋塌。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摧毀了同胞的家園,數百萬受災群眾無家可歸。
一頂帳篷可以讓受災群眾免遭風吹日曬雨淋,可以讓失去家園的人們找到家的溫馨。全力支援抗震救災,三門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幾乎每年都要經受強颱風考驗的三門對此感同身受。
三門縣旋即成立了救災帳篷生產領導小組,下設生產調度、電力保障、物資運輸、宣傳報導和督查等5個工作組,全面指導落實生產任務,在車工、普工、資金、運力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
在三門大地,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救災帳篷生產會戰驟然打響。
48小時,緊急招收500名普工;72小時,千餘名熟練縫紉工到位
5月是戶外休閒用品生產的生產淡季,亞達公司不少職工已放假,一部分川籍職工在災後由公司包車返鄉,公司只剩下不到1000人。
人手突然顯得那麼緊張。按照公司以往帳篷的生產能力和正常速度,要在一個月內完成5萬頂帳篷生產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公司火速通知安排輪休的熟練縫紉工趕回公司,並且立即培訓新縫紉工。儘管如此,車工、普工仍缺口達1800名。
救災帳篷生產員工緊缺的消息傳來,三門各鄉鎮立即行動起來,從村裡挑選壯勞力參與帳篷組裝、搬運工作。短短48小時內,500名普工突擊招收工作結束,經過簡短的動員,他們立即分赴各個生產車間。
與此同時,熟練縫紉工的招收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5月23日,海啊集團率先行動起來,停止出口訂單的生產,抽調300名一線優秀員工、100名管理人員支援亞達公司,主動承擔起近萬件帳篷縫紉的生產任務。
「只要用得到,我們公司的人員、廠房、材料由縣裡統一調配。」該縣其他企業也紛紛表態。
72小時內,三門縣已經形成了以亞達公司為主,海啊集團、精開隆、雅特等10餘家縣內企業、萬餘名生產大軍參與的救災帳篷生產局面。
企業放棄外貿訂單,生產報國
在抗震救災面前,三門各相關企業和員工以大局為重,展現出極其可貴的忘我奉獻精神。
眼下正是各類汽車休閒用品的市場旺季,但接到趕製救災帳篷的通知後,亞達公司停止了外銷訂單,董事長吳元橋親自掛帥,將所有人、財、物力盡數投入救災帳篷生產,派出業務骨幹外出採購原料,本來需要一周的採購任務不到3天就迅速完成,還購買了200多萬元的專用設備。海啊集團為保證完成任務,也果斷地退掉許多生產訂單。
在精開隆服飾生產車間,數百名車工揮汗如雨,天藍色的帳篷布鋪滿了各個角落,而在這些帳篷布的下面,成堆地疊放著已經裁剪好的西褲半成品。林鹹義總經理告訴記者,這是出口非洲的訂單產品,經請示香港總部,客商同意暫緩交貨。「我們的縫紉機是很貴的,加工西褲損耗並不大,但是帳篷布又厚又硬,愛機如命的林總卻一聲沒吭。」生產主管章科香對林總的突然「變化」非常感慨。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雅特標誌件廠。該廠老闆應昌富冒著違約的風險,與訂單企業溝通,並於6月初選送了20名熟練工,幫助生產救災帳篷。
員工不舍晝夜,輕傷不下「火線」,帳篷車間故事多
晨曦蒙蒙,夜涼如水。當絕大多數的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為四川災區趕製帳篷的女工已經上崗了。
王愛雲是亞達公司的熟練工,因為休假,這時的她在河南老家忙農活。公司車間小組長金衛菊的一個電話就讓她的心先飛回了千裡之外的公司。眼下正是小麥收割時節,這個體魄健壯的農家女可是家中的主心骨。「這麼遠來去多不方便,家裡這麼忙,你不要去了!」家人勸她。
王愛雲沒有放棄,她立即聯繫另外6位一起在亞達工作的老鄉趕來了。別人一天只能做90件,王愛雲一天能做120件。同組的姐妹告訴記者:一天二十四小時,她只休息五六個小時。工友們說,王愛雲簡直是在拼命。
看到女工們這麼投入地工作,最高興的可能要屬她們的「大姐」金衛菊了。所有女工在她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開始縫紉後,5月25日中午,金衛菊由於超負荷工作,體力嚴重透支,暈倒在縫紉車旁。但當她逐漸恢復了意識,好強的她根本不顧醫生的勸阻,拿掉才掛了一半的鹽水,又趕回崗位繼續工作。
四川籍受災職工日夜兼程返回公司,椒江「五朵金花」樂當生產義工,江西新餘市職技校學生帳篷車間顯身手……
這些天來,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帳篷生產企業裡演繹著。
與時間賽跑,「保姆式」服務換來勝利的笑容
5月27日22時,在一片祝福聲中,三門首批1000頂救災帳篷連夜發往災區綿陽。28日晚上、29日上午,三門又分別有兩批救災帳篷發往四川災區。到6月4日,僅有1萬頂帳篷完成。
在縣長李浩的眼中,形勢顯得非常嚴峻。因為按照這樣的進度,與5萬頂帳篷生產任務相比顯然遙不可及。縣領導表示要「挖掘每一分潛能、特殊時期需要特殊速度」。相關負責同志立下「軍令狀」,從原料到用工、從資金到用電,各部門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全縣上下只有一個目標:一切為了讓受災群眾早日住進安全住所!
1萬、1.8萬、2.5萬、4.6萬……看著不斷加速攀升的數字,時刻關注帳篷生產的經貿局局長梅躍勝終於露出了笑容。這些數字的背後與三門各相關部門「保姆式」的服務息息相關。
6月16日晚10時許,亞達公司第四生產車間——救災帳篷包裝車間燈火通明,最後一頂救災帳篷通過質量檢驗,已經打包完畢。
「這最後一批的6000頂帳篷包裝完畢,標誌著民政部下達給我縣的5萬頂救災帳篷全面完工,比民政部要求我縣的最後生產期限6月20日提前了4天,按照每頂安置5人計算,意味著25萬名災區群眾可提前住進『新家』。」車間主任王保忠布滿血絲的眼睛裡閃爍著喜悅。
亞達公司董事長吳元橋告訴記者,截至6月18日下午,5萬頂帳篷已經全部發運至災區。
那一頂頂凝聚著三門人心血和汗水的救災帳篷,正在為災區群眾撐起一個個愛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