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賦名亦是中醫藥文化精華的一部分,或言其性,或言其形,或言其產地,表達了每一味中藥的獨特內涵。
中藥的種類數以千計,加上紛繁複雜的異名別稱,想必中藥名能以數萬計。如此繁雜的中藥名,並不是無跡可尋,形態、色澤、產地、性能,再加以文化的薰染、滲透,中藥命名呈現多元化姿態。每一個中藥名的背後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
出生地命名
道地藥材歷來受到尊敬與推崇,有些藥名本身就帶有產地名稱。比如:雲木香即雲南所產的木香,浙貝母即浙江所產的貝母,廣藿香即廣東所產的藿香。
以阿膠為例
《神農本草經》記載:「(阿膠)生東平郡,出東阿。」
《名醫別錄》曰:「出東阿,故曰阿膠也。」
《本草從新》載有「真膠產於古齊國之阿地。」
在歷史長河中,優質阿膠總與東阿一地緊密相連,阿膠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入藥部位命名
不同本草的根、葉、皮、花、藤皆可入藥。
以皮入藥:牡丹皮、地骨皮、香加皮、秦皮等以葉入藥:艾葉、枇杷葉、桑葉、銀杏葉等以花人藥:菊花、槐花、玫瑰花、款冬花等以根、根莖入藥:葛根、板藍根、蘆根、山豆根等以藤莖入藥:雞血藤、大血藤、海風藤、青風藤等
藥用功效命名
有些中藥名直接以功效來命名,不僅直觀展示此藥作用,更能給予使用者以心理安慰,有益於治療。
如:防風
李時珍釋名曰:「防者,御也。其攻療風最要,故名。」《神農本草經》: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
再如:決明子
決明子是豆科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乾燥成熟種子,以其有明目之功而名「決明」。
典故傳說命名
在我們祖國大地上,典故傳說一直在流傳,部分中藥命名也與此有關。
相傳數百年前有一位名叫羅漢的鄉村醫生,常在廣西龍山一帶山嶺間採集草藥。經過多年行醫實踐,他發現一種野生藤果可消腫止痛,遂進行研究、栽培、應用。山裡人以此果煮茶長期飲用,高壽者眾多,人們為了懷念羅漢這位醫生,故將此果取名為羅漢果。
諸如何首烏、杜仲、當歸、槓板歸、禹餘糧、御米殼、牽牛子、羅漢果、女貞子、墓頭回、車前草等都有屬於自己的神秘傳說,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予以補充。
每一個中藥名,不僅包含天地間的恩賜,還有國人的智慧。多種中藥命名的方式不僅顯示了中草藥的豐富多樣性,更能從中窺探我們祖先與疾病作鬥爭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
當代,勁牌持正堂謹記「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理念,講好中國中醫藥故事,繼承中醫藥精華,創新中醫藥成果,追求守正與創新的辨證統一,與時代同進步、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