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崇尚龍的民族。中藥中與「龍」字有關的有龍骨、地龍、龍眼肉等等。甲骨文的發現即與中藥龍骨有關。
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甲文多刻在龜的腹甲上,少數刻在龜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頭骨上——二者合稱龜甲獸骨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歷史,這種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
那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人是一位金石學家,他同時也愛好考古。當時他擔任國子監祭酒(古之國子監相當於國立大學,祭酒的職位與校長相當)。1899年的一天,王懿榮患瘧疾,就叫他的學生趙軍去抓藥。趙軍來到離國子監最近的大藥鋪,裡面要等二個小時才能配抓,就轉身出了藥鋪,步行三裡多路,來到路西一家小藥鋪,抓齊了藥,很快返回國子監。
王懿榮是個細心的人,煎藥前他打開中藥包對著處方一味味查看,驀然發現其中一塊已經打碎的「龍骨」片有些花紋,他認為這是古代人有意刻畫上去的,應當是一種文字符號即古篆文,就問趙軍:「你在什麼地方抓的藥?」趙軍忙回答:「我在離國子監三裡外的小藥鋪抓的,處方與中藥不對?」王懿榮見趙軍領會錯了,又說:「藥沒有抓錯,你過來看看,這中藥龍骨上有古文字。」趙軍過去一看,龍骨上果然有古文字,高興地說:「先生,這可是個重大發現!」「是,是!」二人都歡快地笑了。王懿榮接著又說:「咱們快去那個中藥鋪看看還有沒有帶字的龍骨。」
他們步行來到那家中藥鋪,抓藥的夥計見顧客來了忙迎上去。趙軍說:「我們要再買些龍骨。」抓藥夥計問:「要多少?我們這裡多著呢!」抓藥夥計在盛龍骨的藥鬥抓了一大把,王懿榮看了看,裡邊竟有30多塊帶字的,心中十分高興,說:「你們藥鋪裡的龍骨,我們全買了。」夥計不敢怠慢,忙進藥庫把所有的龍骨裝了一口袋,賣給了他們。後來,王懿榮又到處打聽這種龍骨的來歷,最終他得知是從河南安陽西北五裡地的小屯村農民那裡買來的,而此處原來是商代國都所在地。龍骨由此而成為發現甲骨文的重要契機,甲骨文從此才開始被世人所重視。到目前為止,在近20萬片甲骨中,可認識的字。
【出處】
出自1.《本經》。
2.《吳普本草》:龍骨,色青白者善。
3.《雷公炮炙論》:龍骨,剡州生者、倉州太原者上,其骨細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黃色者稍得,經落不淨之處不用。
4.《別錄》: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太山巖水岸土穴中。採無時。
5.陶弘景:龍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間,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脛,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
【拼音名】Lónɡ Gǔ
【來源】
藥材基源: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
【炮製】
1.龍骨:刷淨泥土,打碎。
2.煅龍骨:取刷淨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3.《綱目》: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乾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乾。或雲,凡入藥須水飛過曬乾,每斤用黑豆一鬥,蒸一伏時,曬乾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性味】甘澀;平;無毒
【歸經】心;肝;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溼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有溼熱、實邪者忌服。
【各家論述】
1.《註解傷寒論》: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
2.《綱目》: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溼氣,脫肛,生肌斂瘡。澀可去脫,故成氏雲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
3.《本草經疏》:龍骨味澀而主收斂,凡洩痢腸闢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熱積滯為患,法當通利疏洩,不可使用止澀之劑,恐積滯瘀血在內反能為害也。惟久病虛脫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龍骨可以療陰陽乖離之病。如陰之不能守其陽,或為驚悸,為狂癇,為譫妄,為自汗盜汗。如陽之不能固其陰,或為久洩,為淋,為便數,為齒衄、溺血,便血,為赤白濁,為女子崩中帶下,為脫肛。或陰不為陽守,陽亦不為陰固,為多夢洩精,為中風危篤,種種所患,如斯類者,鹹得藉此以為關捩子,而治以應證之劑。
5.《本經逢原》: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治咳逆,洩利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以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症瘕堅結,皆肝經之血積也;小兒熱氣驚癇,亦肝經之病,為牛黃以協濟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手足少陰,治多夢紛壇,多寐洩精,衄血吐血,胎漏腸風,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藥。有客邪,則兼表藥用之。又主帶脈為病,故崩帶不止,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澀藥中加用之。止陰瘧,收溼氣,治休息痢,久痢脫肛,生肌斂瘡皆用之。但收斂太過,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愈不能收攝矣。
6.《本草經百種錄》: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於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
7.《本草求真》:龍骨功與牡蠣相同,但牡蠣鹹澀入腎,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此屬甘澀入肝,有收斂止脫鎮驚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白地錦紋,舐之粘舌者佳。
8.《本草經讀》:驚癇顛痙,皆肝氣上逆,挾痰而歸迸入心,龍骨能斂火安神,逐痰降逆,故為驚癇顛痙之聖藥。痰,水也,隨火而生,龍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而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澀以止脫,何其淺也。
9.《醫學衷中參西錄》:龍骨,質最粘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遺精白濁、大便滑洩、小便不禁、女子崩帶,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飲咳嗽,咳逆上氣。其味微辛,收斂之中仍有開通之力,故《本經》謂其主瀉痢膿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堅結也。徐(大椿)氏議論極精微,所謂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外感未盡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諸方是也,愚於傷寒、溫病,熱實脈虛,心中怔忡,精神騷擾者,恆龍骨與萸肉、生石膏並用。龍骨既能入氣海以固元氣,更能入肝經以防其疏洩元氣,且能入肝斂戢肝木,愚於忽然中風、肢體不遂之證,其脈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風內動,恆用龍骨同牡蠣加於所服藥中以斂戢之,至脈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龍骨約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將漏產,至極危時,恆用煅者,取其澀力稍勝,以收一時之功也。
10.《本經》:主咳逆,洩痢膿血,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11.《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療夢寐洩精,小便洩精。
12.《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洩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13.《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14.《珍珠囊》:固大腸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