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中藥有哪些類別?其記載的「龍骨」確實存在!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愛在。」可見此書的興趣之一是醫藥。實際上,《山海經》中的確記載了許多藥物的名稱和功效,所以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一書即認為《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而甄志亞《中國醫學史》更做了個統計,指出《山海經》記載的藥物達一百餘種。
從藥物本身看,有植物類的:如《西山經》中提到浮山之上有一種草,「名曰燻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這種燻草很香,可以治療癘病。《本草綱目》的記載是:此草又名香草或零陵香,那是因為它聞起來很香;其藥數之一便是傷寒下痢,而這種病正屬於癘氣。《中山經》記載的大瑰之山,出產一種叫做「很」的草,青花而白實,其功效除了延年益壽之外,還「可以為腹病」,即治療肚子痛。其他尚有如可以避孕、黃花而圓葉的「黃棘」,可以預防「癭」病的圓葉無莖、紅花無果的「無條」之草等等。
有動物類的:如《西山經》中的「錢來之山」上,有種叫「簸羊」的羊,「其脂可以已臘」,即能令皮膚細嫩而不生皺紋。《爾雅》說,羊大六尺為「羢」,實際上,此即「大尾羊」,肥美。以這種肥美的羊的脂肪為藥,保持皮膚細嫩,這種方法的確有效。清人郝懿行註解此段時說:「今人以羊脂療皴,有驗。」現今一些治療粉刺的外用油脂類化妝品中,仍有羊脂的成分,可見當時的這個記載,是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此外尚有如可以預防「盅疾」的三足鱉,可以預防「風疾」的大狀而虎爪的「磷」,可以治療痛和瘻的「謄魚」,治療浮腫的「三足龜」,治療白癬的「修闢」之魚和「豪魚」,治療贅疣的「蟻魚」,治療風疾的「雞」鳥,治療腹部腫脹同時又可抵禦百毒的「耳鼠」之獸,還有可以治療憂鬱症的修魚。
有礦物類的:如《中山經》記載一種名叫「龍骨」的藥又東二十裡,日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說文》:「痤,小腫也。」可見「痤」即痤瘡,可發生在臉部胸部、背部等地方。「龍骨」是一種藥材,是古代哺乳動物如犀、鹿、牛、象等的化石。從藥用價值看,龍骨內服,是一種鎮潛藥;而煅龍骨研末外用,則有吸溼斂瘡作用,可用於溼瘡痒疹及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說明的確可以斂瘡,《山海經》所言不誤。
從產地看,《本草別錄》中記載:「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大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所說的產地正與《山海經》的記載吻合。可見《山海經》是第一部記載這種藥材的典籍。又如《中山經》中記載的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
《東山經》中有一種叫「針石」的石頭,據郭璞的註解這種石頭是「可以為砭針灸治癰腫者」,可見這種石頭似針,是一種醫療工具,其治療手法即砭石療法。砭石療法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這是人類最早的醫療方法之一,被譽為針灸鼻祖,在《黃帝內經》中與針、灸、中藥、導引等並列為五大醫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