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回應愛康國賓實名舉報:各方對文本解讀不一致 會積極配合...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徐蔚)11月13日凌晨,國信證券對愛康國賓向證監會實名舉報一事做出回應稱,國信證券一直以來依法合規開展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公司證券分析師在一份上市公司點評報告中提及到了愛康國賓,但報告本身的邏輯並非討論相關公司間存在合作等的可能性。可能各方對文本的個別表述解讀不一致,進而產生了一些誤會。我們正積極與愛康國賓聯繫,以便就相關情況直接溝通,爭取消除相關誤會。針對愛康國賓向證券監管部門等的投訴,我們也會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工作。

11月12日晚間,體檢機構愛康國賓在其官方微信號發文稱:鑑於國信證券兩名分析師謝長雁、朱寒青「發布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已向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監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

愛康國賓方面認為,國信證券上述分析師「利用不加證實且無來源的信息支持其研究報告中的臆測論點,已違反證券中介機構發布研究報告應當獨立、客觀、公平、審慎的要求,亦涉嫌誤導投資者」,還「存在受利益相關者幹涉和影響之可能」。

相關焦點

  • 愛康國賓:已就舉報國信證券分析師向深圳證監局提供相關材料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愛康國賓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分析師一事有了最新進展。11月19日,愛康國賓宣布,已向深圳證監局提供兩位證券分析師涉嫌違規的相關材料。愛康國賓表示,應深圳證監局約請,已於11月17日前往深圳證監局現場反映相關問題,進一步提供國信證券分析師涉嫌違規的相關材料,配合深圳證監局的調查。事情起源於一份研報。
  • 愛康國賓向證監會實名舉報 國信證券兩分析師麻煩大了
    一份研報,愛康國賓向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分析師麻煩太大了…中國基金報泰勒資本市場又有大瓜吃了。因為一篇研報,國信證券日前被推上風口浪尖。國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暗示」美年健康要跟愛康國賓合併,引發曾經的中概股愛康國賓不滿,先是給國信證券寄律師函,結果愈演愈烈,到了12日晚間,愛康國賓發文稱,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國信證券。
  • 愛康國賓:向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兩名證券分析師
    今日,愛康國賓集團在公司微信公眾號發文,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兩名證券分析師。,發布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愛康國賓集團特此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
  • 愛康國賓實名舉報 國信證券兩分析師麻煩大了
    因為一篇研報,國信證券日前被推上風口浪尖。   國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暗示」美年健康要跟愛康國賓合併,引發曾經的中概股愛康國賓不滿,先是給國信證券寄律師函,結果愈演愈烈,到了12日晚間,愛康國賓發文稱,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國信證券。
  • 一份研報,愛康國賓向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分析師...
    因為一篇研報,國信證券日前被推上風口浪尖。國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暗示」美年健康要跟愛康國賓合併,引發曾經的中概股愛康國賓不滿,先是給國信證券寄律師函,結果愈演愈烈,到了12日晚間,愛康國賓發文稱,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國信證券。
  • 「原創」國信證券兩分析師遭實名舉報,愛康國賓向證監會列明研報多...
    來源:財聯社愛康國賓向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分析師,一時間成了今晚的刷屏新聞。11月12日晚,針對國信證券兩名醫藥行業分析師謝長雁以及朱寒青在已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提及美年健康可能要與愛康國賓合併的觀點,愛康國賓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已向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分析師未能遵循證券分析師的基本執業行為準則,發布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已構成誤導性陳述,違反《證券法》的相關規定。
  • 實名舉報證券分析師 一份研報背後是民營體檢兩巨頭之間的恩怨
    昨日最大的「瓜」之一,就是民營體檢巨頭之一的愛康國賓向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兩名證券分析師。 11月12日愛康國賓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鑑於國信證券研究團隊兩名分析師未能遵循證券分析師的基本執業行為準則,發布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愛康國賓集團特此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 隨後據21世紀經濟報導,國信證券表示,正積極與愛康國賓聯繫,以就相關情況直接溝通。
  • 一份研報引紛爭,愛康國賓怒告國信證券_財經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付曉雅 財經女記者部落作者|付曉雅「愛康國賓因國信證券曾撰寫的一篇關於美年大健康的研報向各證券權威機關實名舉報,且訴諸法律。除愛康國賓,目前,其他兩家涉事企業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 愛康國賓怒斥國信證券報告失實,已發律師函
    針對國信證券的觀點,愛康國賓表示,國信證券分析師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從未向其求證或進行諮詢,愛康國賓與美年健康之間不存在任何合併和重組意向,且報告中的誤導性陳述已對愛康國賓造成不良影響,目前愛康國賓已向國信證券方面發去了律師函,要求其立即澄清,若未在期限內收到其書面答覆,將進一步採取法律手段,以維護愛康合法權益。
  • 愛康國賓實名舉報賣方分析師,體檢行業兩大巨頭陷入「合規口水戰」
    作者 | 王小康編輯 | 袁暢發了律師函還不夠,11月12日晚間,愛康國賓再次表明立場,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向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兩名證券分析師》一文。事情的起因在於一份針對阿里減持引發美年健康暴跌的分析報告。該報告中對公司經營狀況和發展的評論,「惹怒」了愛康國賓。
  • 一份研報 引發美年、愛康兩大體檢巨頭再起糾紛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一份研報,引發美年、愛康兩大體檢巨頭再起糾紛2020年11月12日傍晚,一篇題為「向中國證監委實名舉報國信證券下屬兩名證券分析師」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11月10日下午3點多,愛康國賓微信公眾號上便發布了題為「愛康國賓針對『GuosenHealthcare』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國信醫藥』不實報告的官方聲明」,文中用加粗、加下劃線、藍色強調了愛康國賓的特別聲明:「國信證券分析師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從未向愛康國賓求證或進行諮詢,且愛康國賓與美年健康之間不存在任何合併或重組意向,該等誤導性陳述會對愛康國賓的正常運營造成不良影響。」
  • 國信證券一封研報、兩名分析師,涉及三家企業
    11月12日晚間,體檢機構愛康國賓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向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監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投訴。舉報文章稱:鑑於國信證券分析師謝長雁、朱寒青「發布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緊接著在11月10日,愛康國賓申明與美年健康之間不存在任何合併或重組意向。隨後,11月12日晚,愛康國賓(愛康國賓健康體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公開舉報信,舉報信內容為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業協會實名舉報國信證券研究團隊分析師謝長雁以及朱寒青。
  • 愛康國賓舉報美年健康「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愛康國賓私有化之爭,再起波瀾。3月10日,愛康國賓召開發布會稱,已向商務部實名舉報美年健康「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針對愛康的舉報,美年健康緊隨其後發布聲明,反指愛康國賓方面幹擾私有化,並稱將繼續「堅定推進收購愛康國賓的相關工作進程」。  律師稱,商務部已受理舉報材料  10日下午,愛康國賓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愛康國賓向媒體公布稱,公司已向商務部反壟斷局實名舉報美年健康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俞熔。
  • 愛康國賓再度出招美年 舉報其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針對美年大健康對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整體收購一事,愛康國賓3月10日再度出招,實名舉報美年大健康產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俞熔違反反壟斷法。   愛康國賓稱起訴事件獨立  愛康國賓此次對美年大健康發難,始於美年宣布收購慈銘的全部股權。
  • 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 愛康國賓舉報其涉嫌壟斷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民營體檢市場"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後將徹底打破,而作為目前國內體檢行業的兩大巨頭,美年大健康與愛康國賓之間矛盾再度升級。昨天(10日),愛康國賓發布聲明稱,已正式向商務部提交書面實名舉報,美年大健康產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俞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 愛康國賓舉報俞熔涉壟斷 美年吞併慈銘遇波折
    摘要 【愛康國賓舉報俞熔涉壟斷 美年吞併慈銘遇波折】國內民營體檢兩大巨頭愛康國賓和美年大健康之間的「拉鋸戰」,日前再次升級。繼之前爆發了罕見的私有化阻擊戰後,如今又上演舉報的戲碼。
  • 愛康實名舉報美年收慈銘「忘記」申報壟斷
    愛康CFO陳陽告訴與會的幾十家媒體。 3月10日下午,愛康國賓召開媒體溝通會,公開宣布實名舉報美年大健康併購慈銘一案沒有按照《反壟斷法》進行申報。 「他們為什麼沒有申報,我們不做猜測,商務部是否會判定他們壟斷,我們也不做判斷,我們只是認為,這起併購按照國家規定應該進行反壟斷申報,但是他們沒有申報!」陳陽表示。
  • 體檢江湖紛爭:當年為避惡意競爭找馬雲幫忙 這次「誰的面子都不給」
    這裡是愛康國賓體檢中心的總部。國信證券的這一行人顯得十分尷尬。第一次,「金領們」走到一家公司,不是做盡調、不是來勾兌,而是來緊急說明。11月12日晚上,愛康國賓向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以及國信證券總部所在的深圳市證監局實名舉報,稱國信證券兩名分析師謝長雁、朱寒青發布「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