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剛學佛法,之前是一貫道,雖然知道明心見性很好,但不知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

2021-03-05 妙善一禪與生活

後學剛學佛法,之前是一貫道,雖然知道明心見性很好,但不知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請為後學釋疑,謝謝!

  答:明心與見性,在 平實老師著作中多有述及(如《正法眼藏》、《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平實書箋》、《宗通與說通》、《禪—悟前與悟後》等書),讀者可以自行請閱。今略答如下: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實心、實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此一心有諸多不同名稱),也是禪宗所謂的破本參或破初參,或是俗稱的開悟。此心是有情眾生生命之最初與最後的根源,證得這個無形無相人人本有的真實心,便能如實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別、思惟、覺觀的心,不是能聽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時還能觀照分別的心;而且能夠時時刻刻觀照此心,確定此心是真實不滅的本來面目,也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也能夠現觀此心藉緣能生萬法,與蘊處界及一切萬法非一非異,現前領受阿賴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識等體性。明心時不但可以親自體驗此心的體性及運作,亦可隨時隨地照見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運作,親自觀見中道實相而不墮一異俱不俱等邪見中。

  而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一詞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禪門裡面所謂的重關(即第二關之意;禪門的第三關則是牢關)。真如是本體,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備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雖從真如而來,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與真如非一非異(譬如燈之與光)。真如無形無相,不可眼見,佛性雖然也是無形無相,但卻可以眼見(《大般涅槃經》 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識由一切有情無情身上照見自己的佛性,方可稱為見性之觸證,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見佛性者,皆不能稱為見性。眼見佛性者,若欲見時,隨時能見;不欲見時,則可不見。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顯現,所以佛性雖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為空有兩邊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兩邊,見性的當下就住在中道實相之中,不會像明心之人比較偏向空的一邊。從此以後,可以時時刻刻體驗真如和佛性的運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實感,頓時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觀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見性,則六根一時俱見,亦即眼能見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見佛性;此時就會看到佛性與感覺不即不離,佛性和感覺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卻不是感覺之性,不是我們一般人妄覺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話,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就會永不退失。

  欲求眼見佛性者,須具三種資糧:定力、慧力、福德因緣。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識無法相助,十方諸佛現前亦不能助其眼見。眼見佛性之親證,不易勘驗,唯證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藉口說手呈其自心藏識的運作即能驗其虛實。勘驗者唯能依據被勘驗者所描述見性之情境而判斷,不能藉被勘驗者之眼根而檢驗之,故說極難勘驗。

  在明心的階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見地永遠不會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為他悟得真實,所以身見(以色身為我)、我見(以能覺知、能覺照之心為我)會斷除,疑見、戒禁取見隨後也就跟著斷,從此永不入三惡道。但是見性的階段不一樣,會隨著定力的退失,而無法保任眼見佛性的境界。

  明心見性之人,雖然已經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痴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迴。必須悟後歷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之修所斷煩惱,才能獲得盡智,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或進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輪迴。必須悟後漸漸的斷除第八識中累積的無數煩惱習氣的種子,再修學無量百千三昧,斷盡塵沙無明,才能於最後身菩薩的明心見性之時成佛。

相關焦點

  • 後學剛學佛法,之前是一貫道,雖然知道明心見性很好,但不知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請為後學釋疑
    一、後學剛學佛法,之前是一貫道,雖然知道明心見性很好,但不知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請為後學釋疑,謝謝!  明心見性之人,雖然已經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痴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迴。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見性之前是否明心了?為什麼說「明心見性」,而不說「見心明性」呢?心有真心、妄心和肉團心。肉團心與佛門所講的「心」是不一樣的,修行人明的不是這個心。無論你明的是哪個心,首先要明白真心與妄心的區別。什麼是妄心?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明心見性與成佛
    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學習佛法並不同於學習知識  佛法不同於知識,並不是說你背誦下來了,記住了,就算是學到了,倒背如流又怎麼樣,關鍵是通過佛法去體悟到本心自性,從而明心見性。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明心見性」一詞,簡單點來概括就是「從究明人的本心的形象和作用,從而領悟,神會和徹見生命的根源」什麼是生命的根源?「性」的妙體與真理,從而覺醒迷夢,了脫生死,證得大涅槃。我們人慾了脫生死,就必須要明白生死的真理,要知道生死是怎麼來到的,如果想要斷其流者,就必須要先知道知識的根源所在。而後方可塞起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出沒而進行不斷的輪迴,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其真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就是說,一切如來皆具如來藏性。這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相靈敏的萬能體。
  • 大道至簡——什麼叫明心見性?
    什麼叫「明心見性」吶?有些人講看到虛空爆炸叫明心見性,有些人講看到天上的佛飄來飄去叫明心見性。我告訴你,你那是見鬼。除非見到一草一木皆為一真法界,你是圓教的明心見性。當然你真能見到禪宗的那種虛空爆炸,也不簡單,你也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但是你只見到一分,還差四十一分。《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古往今來,諸多所謂「名師」,高談明心見性,甚至稱自已已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顧名思議是一種最高境界之體現及標誌。但「明心見性」一向多來自道家,佛法三藏十二部未有「明心見性」之依據,只有「佛性」之依據。所以,「明心見性」和「明見佛性」無有差異,稱呼不同罷了。作為佛眾,我們有資格去探討「明見佛性」的問題。當下,諸師之開示皆沒佛祖明了通達,故還是找最好的「老師」佛經來尋找根本答案。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在西方,我們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陽神阿波羅的德爾菲神廟。兩千年來,它靜靜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殘破斑駁的石柱上,就鐫刻著那句舉世聞名的:「人啊,認識你自己!」從此點燃了古希臘光輝燦爛的哲學歷程。在東方,無論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精神,都繞不過一個重要的思想內核,我們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就是看清自己的這顆心,了解自己的本性。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不二之法。在佛家文化中,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就是說的佛法。在了解不二之法前,我們應該簡單的了解什麼佛法呢?
  • 什麼是明心見性?讀這篇就可以了
    明心見性,之所以難於理解,是因為難於表達,之所以難於表達,是因為必須離開語言才能明心見性,所以任何試圖表達什麼是明心見性的文字,只能是指月的手(佛祖說的),撈魚的網(我說的)。不可說見性,見的是什麼性? 見的是萬物的共性。這裡的萬物當然當包括人,也包括人性。
  • 禪的實相:明心見性與成佛
    佛法裡經常講參禪,也講禪七,在打禪七的時候,那個帶禪七的師父就經常讓所有參禪的人參一個話頭,話頭是什麼呢: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好像裡面有一個念的,還有一個沒念的。掉到井裡面是誰,沒掉到井裡面是誰?永遠不掉到井裡面的有沒有?誰需要度?
  • 別拿「佛系」耽擱了明心見性
    當然,說這話的人絕不是像說某些人是中庸的人、是佛系的人那樣帶著調侃的味道,而是由衷的讚嘆他口中的那位明心見性的人!然,到底什麼是明心見性呢?今天,借著印安老師說到這個話題,我也想就這個話題與大家做些分享。首先我想說,明心見性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 明心見性,還原生命本真
    又是什麼意思呢?心,指的是神明。人內心的神明本來是喜歡清靜的,奈何隨風錯亂,物動情牽。欲,指的是我們的私念。有外物外事的牽扯,就會把我們私念牽扯而去。我們的人心有情,有欲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牽扯著我們的身心。人的心本來是喜歡清靜的,因有我們心內有元神在。
  •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今天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個比較深的話題,人生的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修行應該修的是什麼。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但是隨後被塵世逐漸侵染。如蒙塵的寶鏡一般,再也照不見自己。
  • 明心見性 師嚴道尊
    明心見性 師嚴道尊——先鋒教育乙未年「圓滿人生
  • 淨空法師:在佛法裡如果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說這句話
    他到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學什麼?他說我來學作佛。他是真的,他不是開玩笑,他是要來作佛的,這個對話都在《壇經》前面。五祖分配他的工作,知道他是樵夫出身,還幹老本行,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幹這個工作。
  • 明心見性,任運自然,入三昧境
    將來回來以後,再給我說說你們對於所學的體會。」眾僧當中有個叫志誠的禪師,聽完神秀禪師的話以後,便行禮辭別師父去了曹溪。六祖說:「住心觀靜,是病態而非禪法;長坐使身體受困,對於學佛參禪之理有什麼好處?」聽完了六祖說的偈,志誠禪師進一步對六祖說:「不知大師用什麼禪法教誨學人?」六祖說:「我若說有法教人,那是在逛你。但且隨緣方便解疑,略稱『三昧』而已。
  • 幾位大德告訴你:到底什麼是開悟,什麼是明心見性?
    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 捆綁,衝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