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海南省發現了兩例輸入性登革熱病例;近期香港出現猩紅熱疫情;前段時間德國暴發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
朋友,您可知道,感染性疾病有「地域性」特色?如果您出差、旅遊歸來,幾天後生病了,發燒了,千萬別以為就是「感冒」了。如果誤診,待病情急轉直下,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哦!就診時,請說出您到過什麼地方,這有助於醫生確診,或選擇治療方案。
採訪專家: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博導 喻榮彬
1 香港猩紅熱病菌變異了
一樣的猩紅熱病,在兩地,卻有兩樣的「風景」。
香港:
6月28日香港媒體報導:向來溫和的猩紅熱,今年突然肆虐香港。香港過去的3日,新增71例猩紅熱感染個案,令今年累積個案增至637例。更出現兩例死亡個案。疫情為近10年來最嚴重的。疫情可能要延續整個夏天。
上海:
6月29日上海媒體報導:上海市5月份共報告猩紅熱病例771例,超過去年全年總數,但沒有重症或死亡病例。從6月中旬開始,猩紅熱病例數量已在逐漸下降。到目前為止,醫院裡收治的猩紅熱病人病情都不嚴重,及時吃些藥物就能控制。
為何一樣的病,會有兩樣的風景?
原因在感染性疾病,存在著「地域性」差異。即自然、氣候等條件不同,同一種病原體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也不相同。不同地域的人,體質類型、生活習慣、衛生條件等均有差異,對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傳播、流行等也會產生影響。
向來溫和的猩紅熱,為什麼今年在香港如此發威?
香港大學分析細菌的基因圖譜後,發現出現了基因「洗牌」現象:M12型甲類鏈球菌有3%的基因排序已經改變。
由於基因重組,變種病菌黏附、入侵呼吸系統的能力加大,而人類的免疫系統又難以辨別,並形成足夠的「抵抗力」,導致病菌可大量繁殖入血,造成中毒血症,或敗血性猩紅熱,導致病亡率上升。
兩例死亡病例,都出現了「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其「血液化驗樣本含革蘭氏陽性細菌,表明有敗血症」。
■提醒:由於感染性疾病有「地域性」特色,若您外出歸來,發現感染上疾病了,就診時,請告知醫生您出差或旅遊的目的地。
2 錯把猩紅熱當成了感冒
個案:香港那位病死的5歲男童,有兩名7歲、13歲的哥哥,他們先後出現咳嗽、發燒等流感症狀,但都很快痊癒。男童6月15日起開始發燒,曾向私人醫生求診。19日起,開始神志不清,反應呆滯,方到大醫院求診。當時身體已出現猩紅熱症狀(如「雞皮樣」紅疹),之後情況逐步轉差,血壓下降,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21日凌晨不治而亡。
猩紅熱,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儘管兩三天後,皮膚會起「泥沙樣」的紅診,但初起症狀,如發燒、喉嚨痛等,與普通感冒很相似。
為什麼猩紅熱的初起症狀和感冒相似?
因為鏈球菌會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引發諸如發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感冒症狀。其中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在代謝過程中釋放出的紅疹毒素(也叫猩紅熱毒素),可導致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兒童發熱,並使皮膚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增生、白細胞浸潤,以毛囊周圍最為明顯,形成典型的猩紅熱皮疹。
大人感染上了「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只是感冒而已,而3~8歲的兒童感染後,就很可能會發展為猩紅熱。但是,因感冒是常見病,多發病,而猩紅熱卻相對較少見,孩子不舒服了,總會想到可能是感冒了,而不會往其他「怪病」上想,因此,臨床發現,像這位病死兒童一樣,將猩紅熱誤診為感冒的,很多。
猩紅熱最重要的感染源,是被「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非猩紅熱患者,如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或其他呼吸道有鏈球菌感染但未發病的帶菌者等。臨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即家裡爸爸、媽媽患了扁桃體炎、咽炎等疾病,使寶寶感染上了猩紅熱。
■提醒:(1)大人出差、旅遊歸來,特別是從疫區歸來,請不要立刻和孩子親密接觸。
(2)如果您是從香港歸來,家中寶寶又不幸患上了猩紅熱,請一定要和醫生說明。因為香港這次致病的病菌變異後,抗藥性增強了。原來猩紅熱鏈球菌對青黴素、紅黴素十分敏感,變異後產生了抗青黴素、紅黴素的能力,若再用此藥,而無治療效果,很可能會貽誤病情!
3 中德大腸桿菌差異很大
以往的經驗是,到不發達的國家出差,或旅遊,大約有10%-60%的旅客會出現腹瀉,一般都是具腸毒性的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所以一般都會帶些止瀉藥,而到發達國家,因其衛生條件較好,讓人比較放心,但這種觀念現在要變變了。
因為前段時間,首先在德國出現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迅速蔓延至歐洲多國。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截至7月4日,疫情已擴散至德國、奧地利、丹麥、法國、荷蘭、挪威、西班牙等16個國家和地區,造成4000多人感染,數十人死亡。截至6月27日,單德國的死亡患者就有47人。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因典型病例的糞便為鮮血色,因而得名。引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與死亡」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菌株為O157H7。該病自1982年於美國首次發現以來,一直為新發傳染病中最為兇險的病種之一。在我國同樣也有發生。
長期以來,德國報導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和其他國家的差異很大。如,中、美、日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多有H7鞭毛,而德國菌株卻沒有H7鞭毛。
這提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點!
目前科學界猜測,本次暴發的菌株,是一種典型的腸聚集性大腸桿菌通過噬菌體獲得一種產志賀毒素編碼基因而產生的變種。
病菌的致病性,在於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毒素和有致病性的酶。代謝產物的不同,引起的病症不同。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代謝物——紅疹毒素,可以讓孩子出現猩紅熱皮疹。
本次疫情中,大腸桿菌變種,讓成人患者和兒童患者的症狀也有區別:成人多出現「出血性腹瀉伴腹部痙攣」;而兒童患者則經常出現「嘔吐」。
■提醒:現在您和您的家人若到上述16個國家和地區旅遊時,不要僅關注「腹部絞痛或急性腹瀉」等傳統症狀,一旦出現上述成人或兒童的「特異症狀」時,請別猶豫,趕快就診!
(下轉 B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