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正式走向歷史舞臺歸功於曹魏時代的鐘繇。鍾繇在漢末隸書面臨變革之時,取方正平直的書體,並參以章草之法,變藏鋒波磔為橫捺點畫,基本定型了正書。《宣和書譜》稱他的《賀捷表》「備盡法度, 為正書之祖」。鍾繇的功勞在於開創了楷書,為後人推崇。東晉時期,鍾繇的真書《宣示表》被王導帶到江左,王氏一大家族直接受惠, 王羲之有楷書《樂毅論》問世,王獻之也寫出了《洛神賦》這樣的傳世之作。但是二王的主要精力放在尺牘上,故其行草書遠勝楷書。此時的楷書,已經間糅了江左的自然秀逸之氣,但是豪邁雄渾之骨力尤顯不足。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 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土。任殿中侍御史。唐代政治昌明文化繁榮,藝術領域突出者當屬杜甫詩、韓愈文、魯谷(顏真卿)字、道子畫,並稱四絕。
唐代楷書已近巔峰,歐、虞、褚、薛、顏、柳皆為舉世名家,顏真卿之書又是楷書之冠。
顏真卿楷書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藝術家個人的藝術風格體現著時代風格,也就是說,生活在那個社會中的人在藝術活動中無法脫離那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的特徵即社會風格。馬克思曾提出「風格即人」的論斷。一個時代的藝術,易世而無法重複。書法藝術家顏真卿的獨特風格是唐朝時代風格的影子。唐代從貞觀至開元年間,封建經濟極為強盛,階級矛盾較為緩和,國家統一穩定。當時藝術家們均崇尚開明君主,追求開明的政治理想,頌揚太平盛世的生活並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這種時代藝術特徵是強大的經濟基礎和人民創造力量及封建上升時期的進取精神的直接結果。宋蘇軾《東坡題跋》言:「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清代王文治《詩書絕句》也說:」曾聞碧海掣鯨魚,神力蒼茫運太虛。間氣古今三鼎足,杜詩韓筆與顏書。」顏具卿的書法與杜甫的詩歌、韓愈的文章、吳道子繪畫一樣,都反映了唐代高品位藝術的社會風格。
顏真卿出生在一個破落的仕宦家庭,系顏師古五世從孫,幼孤,家貧,得到伯父顏元孫的撫養和教誨,忠孝二字已入骨髓。開元中舉進士,累遷侍御史,因為秉性耿直,出仕,奸相楊國忠為其所不容,出仕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顏真卿出身貧苦,剛進入仕途就遇奸臣陷害,但秉性不阿,故人生悲劇已成定局。
他但任平原太守時,遭遇了安祿山反唐的歷史事件,「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當時唐玄宗不明情況,只是悲嘆:「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等到顏真卿派人報告平原郡有備獨完時,唐玄宗大喜,盛讚「真卿鐵膽忠心」。他首舉義旗,並被推為17郡盟主,聯絡其兄顏杲(gao)卿(常山太守)等,合兵20萬,力抗安祿山叛軍。安史亂平息後,顏真卿任官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又稱「顏魯公」。魯公入朝後仍剛正不阿,軍國之事知無不言,先後受奸臣李林甫、元載、盧杞等排擠、陷害,屢遭貶謫,由吏部尚書、御義大夫,出馮翊太守、薄州刺史、饒州刺史、浙西節度使、蓬州史、饒州刺史、荊南節使等,儘管仕途不振,但其仍不改初衷。
一代宗師顏真卿傳世的碑刻、拓本和真跡有70 餘種,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稀世之珍。顏真卿之書法創作,以楷書創造為對象,可分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在50歲之前。這一階段,系顏真卿繼承傳統、陶鑄自然萬象,以二王、遂良、張旭為師的階段,其書法特點是雄奇堅韌,代表作是《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天寶十一年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共34行,每行66字,現立於西安碑林。碑文內容為西京龍興寺和尚楚金靜夜誦讀《法華經》時,仿佛看見多寶塔呈現眼前,他發誓把幻覺中的多寶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
《東方朔畫贊碑》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並序》,天寶十三年立,晉夏侯湛撰文,顏真卿書,顏真卿時年45歲。此碑刻於德州(今山東樂陵縣)。王羲之曾寫《東方朔畫贊》,魯公再寫《東方朔畫贊並序》,都以清雄為基調。第二個階段是在50歲至60歲。此時正是顏真卿仕途悲烈、書法成熟的階段,顏真卿將新意納入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楷體的樊籬,創立流播千古的顏體。 這一時期顏真卿的真書墨跡有 《謁金大王神祠題記》《鮮于氏離堆記》《顏勤禮碑》等。
《鮮于氏離堆記》刻於四川新政離堆崖下,殘餘50字,1830年被發現。此碑有一段歷史:唐肅宗上元元年,顏真卿因事得罪奸相,被貶謫為蓬州(四川遂寧縣)長史,顏真卿在赴任途中恰逢路過新政縣,特地拜訪了當地望族鮮于忠通,並為鮮于氏寫了《離堆記》。
《顏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朗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系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寫的神道碑。古人說「基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此碑四面刻,存正書三面,44行,每行38字。1922年在西安發掘出土,碑無缺字跡清晰可辨。現立於西安碑林。拓本神採豐足,許多習者把它作為學顏體的主要範本。此碑為顏真卿60歲時所作,當時精力充沛,筆法精熟,其用筆之剛健、爽勁,已達到爐火純青地步。
此時,因為政局不穩,人心思古,顏真卿的仕途之路風雨悽然,故運用楷書書碑的情形很少,倒是出現了不少行書、尺牘。顏真卿在這段時間寫下的著名行書墨跡有《祭侄季明文稿》《劉中使帖》《爭座位帖》 等。
第三個階段是在60歲以後。這是顏真卿書法藝術臻於絕頂的時期。顏真卿雖然誓懷儒家之志,不管遇到任何挫折仍然忠於職守,但是另一方面, 人到老年,他已洞穿世事,其精神寄託往是自然山水和書法情趣,因而寫出了更多的墨跡珍品,如《大字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右丞相宋璟碑》 《八關齋會極德記》《玄靜先生李含光碑》《顏氏家廟碑》《裴將軍詩》等,這些創作把具有高度藝術價值而影響深遠的「顏體」推向峰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