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今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消息,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該研究首次闡述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受精後第5天到14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規律,解析了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

  人類胚胎發育起始於精卵結合,受精卵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人類囊胚著床一般發生在受精後的第5~7天,胚胎與子宮內膜黏附並逐漸侵入,才能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自然妊娠情況下,20%以上的概率會發生停育或流產。目前的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即使經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選擇染色體正常的胚胎進行移植,仍然會有一半左右的胚胎著床失敗或早期流產。

  而發生上述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胚胎的發育異常。既往對著床的過程研究通常是使用小鼠等模式生物進行。根據國際公認的「14天原則」,對人類胚胎的研究允許到受精後14天,但由於技術的限制,很難獲得早期著床後(7-14天)的人類胚胎,人類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過程仍然是一個「黑匣子」。

  據介紹,合作團隊長期聚焦於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分子調控機制,先後建立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不同器官發育的基因表達或表觀遺傳圖譜。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本研究藉助人類胚胎體外長時培養技術,模擬了人類胚胎的著床和早期著床後發育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階段調控胚胎細胞譜系分化的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特徵。

  該項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人類胚胎在囊胚後期逐漸具備體外自我重構與著床的能力;圍著床期胚胎中X染色體失活與上調兩種機制並存,調控X染色體上基因表達劑量;圍著床期胚胎中各譜系細胞具有特異性DNA甲基化特徵。這些發現對於認識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及著床機制、探索著床失敗的原因具有重要價值,為臨床上早期流產、胎兒畸形等疑難病例的診治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雖然,人類體內和體外胚胎發育的具體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為優化體外著床體系,為多能幹細胞的分化與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成果卓著 喬傑入圍2014年度科技創新...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工作人員合影2013 年底,喬傑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教授團隊及湯富酬教授團隊合作,在世界著名的《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第一次顯示了MALBAC技術在試管嬰兒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 喬傑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輔助生殖技術研究進展
    在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習近平觀看多媒體演示,了解胎兒遺傳疾病篩查、癌症早期診斷等新技術研究應用的情況,並通過顯微鏡觀看動物卵細胞受精和極體細胞提取過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教授就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等輔助生殖技術研究進展等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習近平勉勵科研人員刻苦攻關、勇於創新,要有凝心聚力辦大事的自信,關鍵是要把最好的資源配置起來。
  • 名院周報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最新研究
    科技⊙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 70.670)在線以correspondence形式發表了題為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2018年8月30日,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南方醫科大學趙小陽課題組,聯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s Sequential Cell Fate Transition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相關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 RNA-Seq surveys a developmental landscape of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為題發表在《自然》上。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
  • 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從2014到2017年,3年時間,3個世界性難題相繼攻破,3次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雜誌,這就是畢業於蘭州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黃志偉團隊的傲人成績。黃志偉生於江蘇南通。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2019年中國學者在Nature及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大爆發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18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自然指數是指包括了作者單位信息和機構關係的資料庫,它追蹤發表在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這些期刊均由在職科學家所組成的獨立小組選出。自然指數提供機構和國家所發表論文的絕對計數和份額,由此可顯示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及合作的情況。
  • 《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葆元醫藥抑制劑研究成果
    杭州2019年9月25日 /美通社/ -- 葆元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下稱葆元醫藥)宣布從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獨家引進的在研創新抗癌藥AB-106(原代碼:DS-6051b)ROS1 & NTRK 雙靶點抑制劑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已於2019年8月9日在線發表於世界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年度巨獻:2017年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首次利用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人胃底組織doi:10.1038/nature210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多能性幹細胞部門主任Jim Wells博士及其團隊在培養皿中利用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產生胃酸和消化酶的人胃底(stomach fundus)組織。
  •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
    8月31日,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題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ABCA1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
    201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在《細胞》雜誌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IF=14.248)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Human Folliculogenesis Reveals Oocytes and Granulosa Cells Interactions(人類卵泡發育過程轉錄調控及卵母細胞與顆粒細胞的相互作用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喬傑簡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試管嬰兒情況整體介紹>>喬傑 女,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醫學系。1996年在職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多囊卵巢綜合症。1996至1997 作為訪問學者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婦產科學習生殖內分泌及輔助生殖技術。2002年9月-2003年8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從事卵巢顆粒細胞胰島素信號傳導系統對甾體激素產生的影響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對卵巢顆粒細胞、子宮內膜細胞凋亡的影響的研究。
  • 喬傑院士:高齡孕產婦面臨多重挑戰 應在適宜時自然妊娠分娩
    近日,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高齡產婦在生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所以,應在適宜生育的時期儘可能自然妊娠分娩。喬傑介紹,女性在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中約佔40%,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具體到科研任務來說,從目標的設計、到總體的實施,以及最後成果的分析和展示,女性科學家和男性科學家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喬傑表示,在醫學領域,女性相對而言有更好的包容性、細心、工作踏實等特點,反而有更大優勢。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雜誌
    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再登Nature雜誌。
  • 生命是最美好的——記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
    2011年,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大學聯合完成的課題--「不孕症病因學及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與應用」,對不孕症主要病因多囊卵巢症候群、制約不孕症治療成功率的關鍵因素、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等重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使相關的診斷、治療更加科學和規範,成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為許多翹首期盼新生命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供了醫學依據,這一項目獲得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