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院周報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最新研究

2020-12-23 健康界

洞悉名院動向,瞄準標杆榜樣。

健康界持續追蹤中國知名醫院,精選其在學科建設、服務創新、醫療改革、人事變動等方面的信息,每周推出一期《名院周報》,供業界參考和借鑑。

科技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

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 70.670)在線以correspondence形式發表了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gnant women infected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Wuhan, China」(「中國武漢地區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徵」)的最新研究結果。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練,博士後李欽、博士生鄭丹妮,博士生薑海為並列第一作者,喬傑、趙揚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20日,武漢地區50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治定點醫院孕產婦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實驗室及影像學特點、治療和預後等數據,是目前國內最大樣本量的COVID-19孕產婦描述性研究。該研究為了解妊娠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妊娠結局和新生兒結局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指導圍產期保健及制定相應預防和診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NATURE》發文揭秘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

近日,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青島大學、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以及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浙江大學醫學轉化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志民教授團隊、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該文章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為浙大一院。

該研究不僅闡明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首次發現了糖異生代謝酶PCK1具有蛋白激酶活性,而且揭示了PCK1以GTP作為磷酸基供體對蛋白底物進行磷酸化,這有別於普遍的以ATP作為磷酸基供體的蛋白激酶。同時研究也論述了PCK1的內質網易位是腫瘤細胞協同調節糖異生降低和脂質合成激活的重要分子機制。這項研究不僅為癌症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代謝標記物和分子靶點,而且對靶向腫瘤脂代謝的藥物研發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自然-通訊》發表長篇論著揭示性別相關分子差異在皮膚黑素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4月14日,自然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劉洪教授與美國德州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韓冷教授合作的「Sex-associate dmolecular differenc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性別相關分子差異在皮膚黑素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doi:10.1038/s41467-020-15679-x)。葉幼瓊研究員為文章第一作者;韓冷教授、劉洪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通過挖掘多個黑素瘤等免疫治療臨床數據集,該研究揭示了性別相關免疫因素對皮膚黑素瘤等癌症抗PD-1/PD-L1應答率的影響,強調了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提供組學數據對了解性別對免疫治療影響的重要性,為解決關於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免疫治療效果的分子差異這一熱點問題提供了最全面的方案。這一研究成果對於皮膚黑素瘤等腫瘤患者的個體化診療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學科

⊙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醫學中心開設「延時門診」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醫學中心面對患者需求推出「延時門診」,將就診時間延長至晚21:00點。在延時門診開設期間,該院口腔醫學中心組織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正常接診,用延長的門診時間換取患者更多的就診空間,解決了工作日患者看病需請假的問題,也實現了錯峰就診,有效分流了日間的就診高峰。

據悉,口腔醫學中心延時門診實行「雙掛號」系統,患者可以通過現場掛號的形式進行就診,也可以通過網上掛號的形式提前預約就診時間。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首批五個優勢學科集群正式掛牌成立

4月13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優勢學科集群(醫學中心)建設啟動會召開,神經醫學中心、腫瘤醫學中心、危急重症醫學中心、骨關節與代謝醫學中心、皮膚與免疫醫學中心等首批五個優勢學科集群正式掛牌成立。

雷光華院長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學科建設戰略規劃》進行了報告並再次強調醫院將學科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醫院對學科建設戰略規划進行了全面部署,建立了湘雅特色的學科建設體系,著力打造特色高峰學科、優勢學科集群以及新興前沿學科。五大醫學中心的成立是醫院繼2019年開展學科分層建設以來在學科建設領域的又一大創新舉措。

⊙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蘇大附屬兒童醫院

日前,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蘇大附屬兒童醫院掛牌,將推動蘇州地區兒童血液病診治水平的提升。據介紹,落戶蘇大附兒院的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發現新的標誌物和靶點,指導臨床轉化,提高兒童血液腫瘤的治療效果為目標。

去年,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此次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蘇大附兒院研究人群是兒童,病種有別於成人,特別是先天性疾病和遺傳代謝病在兒童中易見,免疫系統發育、成熟、監視機制方面可能也有別於成人,因此,蘇大附兒院與附一院分工合作,能更好提高國家臨床研究中心的綜合實力,解決更多的臨床問題。

人事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著名血液病學專家張茂宏教授逝世

4月12日,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專家、醫學教育家、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終身教授」、腫瘤中心及血液科原主任張茂宏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92歲。

張茂宏,自1947年考入齊魯大學醫學院攻讀臨床醫學,1953年畢業後留校附屬醫院(現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工作至2019年底。歷任山東醫科大學研究生部主任、血液學研究室主任、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現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大內科、腫瘤中心和血液科主任、山東省血液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是山東省大內科領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首批「山東省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張茂宏教授畢生致力於血液病學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對祖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在國內最早開展對血細胞的螢光改變、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血細胞的三維圖像與表面微結構以及核素影像等研究,是國內最早結合分子遺傳學對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難治性血液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措施進行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多次獲得省、部(委)科技成果獎,主編及參編專著18部,發表論文百餘篇,是國內血液病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之一。

⊙中日友好醫院:張國強教授當選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第十屆全體會議上,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國強教授當選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張國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日醫院急診科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協會急診專科醫師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急診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員;任中華急診醫學雜誌副總編、中華危重病及急救醫學雜誌、中華老年醫學雜誌、中國急救醫學、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編委。研究方向為心肺復甦、危重急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床旁超聲等。

管理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正式開通抖音、快手及今日頭條官方帳號

近日,齊魯醫院入駐「抖音」、「快手」及「今日頭條」三大平臺,分別開通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官方帳號,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營後,正式上線。

「抖音」、「快手」及「今日頭條」三個平臺是醫院繼官方網站、微信服務號、微信訂閱號之後,開闢的一系列新媒體平臺。其中,醫院在開通「快手」官方帳號至今,發帖總瀏覽量達到3771.6萬次,單篇瀏覽量最高達到756.3萬次,總點讚量和單篇最高點讚量分別達到157.4萬次和45.4萬次,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與支持。醫院將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途徑,繼續推廣健康科普知識,推廣醫療技術,發布便民就醫服務信息,講述醫患故事,傳播醫患正能量,用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全面、優質的醫療服務。

管理者說

⊙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進一步加強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建設,同時建設國家、區域、省、市/縣四級戰略儲備醫院體系

如果這場疫情發生在我們所處的省份或城市,我們該如何應對?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有幾個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同時暴發疫情又會怎樣?如果未來再次出現類似或者更嚴重的疫情,我們又如何應對?我的回答是:應進一步加強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的建設,同時要建設國家、區域、省、市/縣四級戰略儲備醫院體系。

國家儲備醫院負責收治零號患者/一代患者與重症/危重症患者,快速明確疫情重大臨床問題、科學問題與流行病學問題,制定戰略決策與救治方案;區域儲備醫院負責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部分輕症患者,協助制定戰略決策與救治方案;省級儲備醫院負責按照既定指導原則與救治方案,主要收治輕症患者,承擔分流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市縣級儲備醫院負責合理承擔分流部分輕症患者,開展康復患者集中隔離與醫學觀察。形成四級救治體系,不同醫院的定位、規模及治療對象各有不同,分級設立。

課堂

⊙ 2020健康界峰會暨國際健康促進博覽會

http://hwt.cn-healthcare.com/index/480

招聘

⊙ 吉大一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心電室醫生招聘啟事

http://www.jdyy.cn/index.php/index/news/id/14045.html

⊙ 吉大一院皮膚科錄入員招聘啟事

http://www.jdyy.cn/index.php/index/news/id/12579.html

⊙ 吉大一院體檢中心分導診招聘啟事

http://www.jdyy.cn/index.php/index/news/id/14040.html

(以上內容來自醫院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媒體報導等公開渠道。歡迎各醫院投稿,投稿郵箱:yuezhaoyu@hmkx.cn)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喬傑院士團隊: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產後可能會病情加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婦產科和生殖醫學中心是北醫三院的特色學科,醫院的學科帶頭人喬傑院士,這次在武漢和她的團隊以及武漢的同道一起,對於武漢118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孕產婦進行了臨床特徵的總結,發現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
  • 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並不...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北醫三院婦產科是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此次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經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副院長沈寧表示,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是北醫三院的特色學科,學科帶頭人喬傑院士這次在武漢和他的團隊以及武漢同行一起,對武漢118名確診新冠肺炎的孕產婦進行了臨床特徵的總結,發現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並不高於一般人群,但在孕晚期發生率可能會更高一些。孕婦在產後可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需要大家加以重視。
  • 北醫三院院長喬傑:在武漢的66天
    在4月的中旬,我們與正在回京隔離期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後簡稱:北醫三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進行了電話採訪。 2月1日起,喬傑帶領包括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沈寧,急診科主治醫師李姝和黨院辦綜合保障幹部李翔在內的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馳援武漢。到達後,只用了一天多的時間改建了新的傳染病房危重症救治單元。
  • 北醫三院醫療隊援漢記:給出院患者一份「畢業證書」作禮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供圖記憶1 70天收治189名患者武漢戰疫70天裡,有太多節點值得銘記,每一處都凝聚了北醫三院137名援鄂醫療隊員的智慧和心血。隊員們剛剛抵達武漢時,國內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數量仍然處於上升期。
  • 北醫三院:​三條線作戰 抓好疫情防控 做好急診急救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嚴格落實「三防、四早、九嚴格」管控措施,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實現了支援武漢、醫院防控和正常診療三條戰線同時作戰、互為支撐,急診急救服務安全、平穩、有序。
  • 北醫三院:三處實驗室共完成核酸檢測超過13萬人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 鮑聰穎)7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5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新聞發言人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
  • 疫情防控丨北醫三院:抓好疫情防控 做好急診急救工作​
    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嚴格落實「三防、四早、九嚴格」管控措施,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實現了支援武漢、醫院防控和正常診療三條戰線同時作戰、互為支撐,急診急救服務安全、平穩、有序。
  • 戰疫故事|堅定信心 攻艱克難 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北醫三院...
    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堅守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隨著援鄂隊員從20名壯大到137名,經醫院黨委會研究討論,成立臨時黨總支,49名黨員組成的7個臨時黨支部,迅速成為了醫療隊的核心,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戰友,讓他們堅定必勝的信念,燃起戰鬥的勇氣,頑強拼搏,日夜奮戰,做守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 北醫三院護理團隊:溫暖新冠肺炎患者的「三米陽光」
    央廣網北京5月9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全國共派出340多支援鄂醫療隊,共計4.26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其中護士2.86萬名,佔援鄂隊員總數的近70%。「關心、關愛、關注出現在視野三米之內的所有人,用專業的護理為其營造溫馨氛圍,幫助患者儘快恢復健康。」在此次援鄂抗疫戰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護理團隊秉持這一護理理念,被視為溫暖武漢的「三米陽光」。
  • 北醫三院與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線...
    應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邀請,為進一步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在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指導下,4月29日,「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主辦了線上「命運與共,全球戰『疫』——中意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交流會」。
  • 北醫三院參加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在疫情防控期間,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尤為重要和艱巨。從今年1月至7月5日,北醫三院共接診急診患者81644人次,其中急症孕產婦3432人次;完成各類急診手術1449臺,做到了全院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
  • 北醫三院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生殖健康和母嬰安全相關系列科研...
    新冠疫情下母嬰安全研究進展引發全球範圍高度關注2020年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74.699)發表的「中國武漢地區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引起了國際學者的廣泛討論。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
    201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在《細胞》雜誌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IF=14.248)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Human Folliculogenesis Reveals Oocytes and Granulosa Cells Interactions(人類卵泡發育過程轉錄調控及卵母細胞與顆粒細胞的相互作用
  • 生命是最美好的——記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
    該項目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喬傑,1987年便開始從事女性生殖健康的研究,迄今已20多年,矢志不渝,砥礪琢磨,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的求學、從醫和科學研究工作經歷,見證了中國生殖健康醫學的飛速發展。
  • 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不鼓勵單身女性冷凍卵子
    記者近日從北醫三院舉行的中國輔助生殖技術成功應用30周年義診活動中獲悉,該院輔助生殖技術的治療量已連續兩年超過3萬例,近30年來幫助疑難不孕患者超過10萬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接受採訪時表示,輔助生殖治療技術主要適用於輸卵管不通,不明原因的不孕等卵巢功能相對較好的患者,對於卵巢功能減退的高齡患者,特別是45歲以上的女性,基本上成功率非常低,並不適合輔助生殖技術。目前不少大齡單身女性選擇冷凍卵子,輔助生殖。對此,喬傑表示,年輕單身女性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成家對象,可選擇冷凍卵母細胞。
  • 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留下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3月26日會議明確指出,「在武漢保留高水平重症救治力量,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截至3月30日,湖北省6萬餘例治癒出院,3萬餘名醫療隊人員完成救治任務陸續返回家鄉。
  • 從一位母親的視角,聽院士喬傑講抗疫感悟
    喬傑,中國工程院院士,1981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工作至今。疫情期間,作為北醫三院院長,喬傑帶隊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組建危重症病房,總結的孕產婦、兒童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表現和治療經驗納入國家衛健委診療方案。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對喬傑院士進行了專訪。
  • 患者出院 一份「畢業證書」作禮物
    記憶170天收治189名患者武漢戰疫70天裡,有太多節點值得銘記,每一處都凝聚了北醫三院137名援鄂醫療隊員的智慧和心血。隊員們剛剛抵達武漢時,國內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數量仍然處於上升期。有一天,在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時,由於多個機器同時運轉,氧源供應不足,情況十分緊急。喬傑想出了辦法,把牆壁氧留給呼吸機患者,未上機的患者採用氧氣筒吸氧。無論是開始參與籌建新病區,還是後來獨立接管病區,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收治的患者都以重症和危重症為主。
  • 名院周報 | 同濟、湘雅等多家醫院科研工作結碩果
    洞悉名院動向,瞄準標杆榜樣。健康界持續追蹤中國知名醫院,精選其在學科建設、服務創新、醫療改革、人事變動等方面的信息,每周推出一期《名院周報》,供業界參考和借鑑。⊙同濟醫院:以通訊單位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腎內科徐鋼教授、姚穎教授和曾銳副教授團隊,在慢性腎臟病和腎纖維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作為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北醫三院既是一家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又是一家醫學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醫院創新的動力源於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源於他們面對患者病痛、希望給予幫助的醫者仁心。 作為醫院,對創新的激勵方式,除了營造創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打造創新平臺。所謂創新平臺,就是要為創新者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服務,同時去承擔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