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生殖健康和母嬰安全相關系列科研...

2020-12-22 北京大學

2020年4月至7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多個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在國內外引發高度關注。

新冠疫情下母嬰安全研究進展引發全球範圍高度關注

2020年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74.699)發表的「中國武漢地區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引起了國際學者的廣泛討論。

該團隊於7月9日再次受邀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針對熱點問題在線發表通訊文章,指出在新冠疫情暴發早期,來自不同機構的一線臨床研究人員都在第一時間及時公開發表了大量的病例報告,致力於更快速地分享疾病相關的臨床特點。但由於多中心合作研究、孕產婦及新生兒院際間轉診等因素,也導致可能出現少數病例被重複報導、孕產婦及新生兒出院後結局失訪等問題,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應避免因上述問題而導致的研究偏倚,重視對母嬰健康狀況的長期追蹤隨訪研究。另外,在疫情早期由於重點關注了對陰道分娩中過度通氣可能加重病情、以及人力和防護設備不足等因素,一線臨床人員對大多數孕晚期患者行剖宮產手術及時中止妊娠,以期降低新冠感染對母親和胎兒的未知風險。隨著國內外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發病機制和臨床結局的深入研究,就目前的證據和認識而言,新冠肺炎並非剖宮產手術的絕對指徵,應由多學科專家會診判斷。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練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喬傑院士、趙揚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我國青少年及育齡人群面臨諸多生育挑戰

2020年6月17日,喬傑院士團隊受邀在Lancet Global Health(《柳葉刀全球衛生》,影響因子:21.597)上發表評論文章「Trend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marriage and fertility in China」(「中國青少年婚育趨勢及其社會決定因素」),點評一項利用全國及區域性人口統計數據進行1990-2015年中國青少年婚育趨勢分析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逸副教授、馬軍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該文章指出,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極大地促進了青少年的性及生殖健康和權利。但是,近年青少年人群的結婚率和生育率出現反彈趨勢,提示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兒的性及生殖健康面臨一些潛在風險,包括:過早及無保護的性行為、意外懷孕、不安全墮胎、性傳播疾病、性強迫或性暴力、其他不良的性經歷或結局等。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創建一個青少年友好型社會,確保青少年能夠獲得足夠的性及生殖健康知識和衛生保健服務。同時,還呼籲政府和社會要密切關注女性育齡人群生育率持續下降這一現象。

隨著中國女性在經濟、教育、就業、決策參與等各方面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女性生育年齡逐漸推後,伴隨出現了高齡及高危妊娠、不孕不育等各類生殖健康問題。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中國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加劇。目前已有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據顯示,從生理上來說,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2-28歲,這一時期女性的生育力和卵巢功能都處於最佳狀態,出現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也最小。另外,在目前由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下,國內外疫情發展態勢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地區在較長時期內都將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狀態,醫療保健系統應充分意識到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生殖保健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各類生殖健康服務在後續復工復產中面臨的可能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和綜合考量,制定科學、嚴謹的健康宣教素材和疫情防控指南,鼓勵生殖技術服務機構積極開展線上諮詢服務,以免因疫情原因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和生殖醫學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媛媛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喬傑院士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新冠病毒感染對男性生殖系統具有潛在影響

2020年7月3日,喬傑院士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影響因子:4.611)上發表論著文章「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Associated Gene ACE2 Expression in Normal and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 Human Male Testes」(「新型冠狀病毒受體相關基因ACE2在正常和非梗阻性無精子症人類男性睪丸中表達水平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以評估新冠病毒從胚胎期到成年以及從健康狀態下到病理狀態下對男性生殖系統的潛在影響。

該研究對853個男性胚胎原始生殖細胞和2854個正常睪丸細胞以及228個非梗阻無精症患者的支持細胞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探究ACE2和其它新冠病毒相關基因在男性睪丸細胞中的表達模式。結果表明:表達ACE2的細胞幾乎存在於所有類型的睪丸細胞中,而睪丸支持細胞的表達水平和陽性細胞比例最高,94%的睪丸支持細胞ACE2表達呈陽性,提示存在更高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另外,ACE2也在人類男性胚胎原始生殖細胞中表達。研究發現的ACE2陽性細胞的特徵及相關調控網絡基因,將進一步為探究病毒入侵機制提供線索。此外,本團隊還系統分析了ACE2和TMPRSS2等新冠病毒相關基因在卵母細胞、早期胚胎以及女性生殖系統相關組織器官表達的單細胞測序結果。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柳溪溪和陳依東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喬傑院士、閆麗盈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信息來源: 北醫三院

文字:孔菲 王媛媛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丨北醫三院:抓好疫情防控 做好急診急救工作​
    在7月8日下午舉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付衛介紹了疫情期間北醫三院的防控工作情況。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嚴格落實「三防、四早、九嚴格」管控措施,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實現了支援武漢、醫院防控和正常診療三條戰線同時作戰、互為支撐,急診急救服務安全、平穩、有序。
  • 北醫三院:​三條線作戰 抓好疫情防控 做好急診急救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嚴格落實「三防、四早、九嚴格」管控措施,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實現了支援武漢、醫院防控和正常診療三條戰線同時作戰、互為支撐,急診急救服務安全、平穩、有序。
  • 「防」得實 「控」有效——北醫三院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互為支撐
    醫院重視規章制度建設,加強院內感染工作,開源節流為武漢前線保供給,前線與後方合作、促進必要的科研攻關,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實施非急診預約掛號、預約檢查,有序引導患者分時段就診,確保不發生醫院聚集性疫情和醫務人員感染,履行職責、竭盡全力完成日常診療工作。北醫三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例會抗擊疫情,重點是科學準確。
  • 戰疫故事|堅定信心 攻艱克難 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北醫三院...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更牽動著每一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人的心。作為中國醫療「國家隊」,北醫三院責無旁貸,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全院上下高度重視,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擔負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 北醫三院參加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在疫情防控期間,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尤為重要和艱巨。從今年1月至7月5日,北醫三院共接診急診患者81644人次,其中急症孕產婦3432人次;完成各類急診手術1449臺,做到了全院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
  • 北醫三院:三處實驗室共完成核酸檢測超過13萬人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 鮑聰穎)7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5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新聞發言人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
  • 北醫三院與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線...
    應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邀請,為進一步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在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指導下,4月29日,「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主辦了線上「命運與共,全球戰『疫』——中意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交流會」。
  • 【疫情防控】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為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健康教育工作,普及防控知識,提高公眾防控意識和能力,特別是促進公眾將疫情防控期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續下去,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 北醫三院:夜間手術對病人不便,我們安排在周末白天
    在金昌曉看來,「北醫三院取得的成果符合政策預期,相比過去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本輪醫改以來,北京穩步前行推進改革,成為醫改明星地區之一。北醫三院在一系列醫療服務流程再造的過程中,形成了哪些寶貴經驗?日前,健康界獨家專訪金昌曉,了解背後的細節和故事。
  • 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為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健康教育工作,普及防控知識,提高公眾防控意識和能力,特別是促進公眾將疫情防控期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續下去,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 抗疫一線:哪裡有需要,北醫三院黨員幹部就衝向哪裡
    編者按: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處於關鍵時刻,北大人正在各條戰線上與疫情「戰鬥」。在前線,北大醫務工作者衝鋒陷陣,他們以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為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在後方,留守「陣地」的北大師生校友和志願者們積極參與,以行動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堅強保障,按照中央和上級決策部署,紮實做好北大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雲端」,教學科研工作有序開展,教學手段和方式不斷創新,科研成果不斷湧現。每時每刻,各條「戰線」上都發生著眾多感人的故事。
  • 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拾階而上,穿過《偉大變革(開篇視頻)》展區和《壯美篇章》展區,《關鍵抉擇》——「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主題懸掛在第三展區正中,第四展區《歷史巨變》和第五展區《大國氣象》分列第三展區兩側。 作為醫療衛生行業的代表性科技成果之一,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在第四展區《歷史巨變》中展出。
  • 北醫三院舉行2020年教師節總結表彰大會暨迎新會
    疫情期間,三院137人、醫學部400餘人出徵武漢,在醫護人員和歷代北醫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危急時刻,使命感、責任感是一種決定性力量。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一個民族的關鍵是有一口氣,這口氣要是一直都在,這個民族就不可能被打倒。」對北大醫學而言,這口氣就是對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初心的堅守,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使命的堅守,這正是北大醫學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北大醫學厚道的核心要義。
  • 北醫三院獲準開展體外輔助生殖技術服務
    按照衛生部《人類輔助生育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輔助生育技術規範》的要求,經專家組評審,北京市衛生局、衛生部的審批,日前準予北醫三院開展常規體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這是北京地區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準予開展該項醫療技術服務的醫院。  北醫三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試管嬰兒」臨床研究與應用的醫院。
  • 第一個試管嬰兒——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不斷升級
    抱著一線希望,她找到北醫三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做試管嬰兒,這在當時幾乎是「天方夜譚」。來華的外國專家做了幾十例試管嬰兒手術,全部失敗。張麗珠提出一個大膽想法:開腹取卵。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針,針頭鈍了就拿到鐘錶鋪磨一磨;沒有專業的保溫設備,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試管裝保溫杯裡;沒有培養液,就自己照著方子配……張麗珠團隊居然真的找到了卵,並順利完成體外受精。
  • 生命是最美好的——記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
    該項目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喬傑,1987年便開始從事女性生殖健康的研究,迄今已20多年,矢志不渝,砥礪琢磨,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的求學、從醫和科學研究工作經歷,見證了中國生殖健康醫學的飛速發展。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作為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北醫三院既是一家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又是一家醫學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醫院創新的動力源於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源於他們面對患者病痛、希望給予幫助的醫者仁心。 作為醫院,對創新的激勵方式,除了營造創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打造創新平臺。所謂創新平臺,就是要為創新者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服務,同時去承擔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 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我們該如何適應「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溫競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日印發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分類有序開放公共場所。當防疫成為常態,該如何適應「新生活」?疾控專家認為,要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按照各地不同風險等級要求,逐步恢復生活秩序。
  • 北醫三院急診科護士長崔曼參加首都護士抗擊疫情專場發布會
    近日,北京市第10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攜北醫三院國家援鄂醫療隊隊員、急診科護士長崔曼以及來自其他醫院的3位護士代表參加發布會。發布會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和建主持。
  • 2020年「求是」系列論壇第一季: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齡社會治理與健康促進」 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在北京市老齡協會支持下,由北京市老年學學會、中國人民大學「老齡社會的政策實踐與養老產業綜合研究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協辦。會議邀請來自老年學、老年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齡社會治理與健康促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