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帶娃路上有幾句話,聽了反倒吃虧

2020-12-23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誰家裡都有「過來人」,養過娃,於是就會給寶媽很多育兒忠告。我是打從我懷孕開始,身邊的人就不斷地給我傳輸育兒經驗,當然,大家也是好心。

七大姑八大姨、鄰居家的阿姨奶奶都愛跟人說道說道,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媽媽跟婆婆。

她們都對自己的經驗深信不疑,並且給你提醒和忠告。如果不照做,還總喜歡說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其實,有些「老人言」聽了更吃虧。

之前看過一個案例,是老人給孩子綁腿的事兒,王女士而兒子才出生沒多久,婆婆就給孩子捆了起來,把孩子兩條腿捆的直直的,說這樣孩子的腿長得直溜,預防O型腿,還把孩子的兩隻手臂放在身體兩邊一起捆好,這樣孩子就能睡得香、不受驚嚇。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孩子晚上睡覺總哭,怎麼安慰都不行,王女士就給兒子解開了捆綁,看孩子腿上都有了淤青,給孩子換尿不溼的時候,腿還不讓碰。

第二天去了醫院,醫生給孩子拍了片子,就看到孩子的股骨頭跟髖臼錯了位,原本股骨頭在髖臼裡面的,但是孩子的長在了外面。醫生一看就知道,孩子這是被綁腿了。

孩子的腿出生時的彎曲是自然的生理彎曲,因為在子宮裡,寶寶的腿就一直呈現那種彎曲狀態,而且他的彎曲不是膝蓋部位的彎曲,而是從髖關節那裡就彎曲,這種狀態可以讓寶寶的股骨頭和髖臼結合的更好,但是綁了的話,強行把寶寶的腿捋直,就可能出現股骨頭長在髖臼外面的情況。

其實,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腿會變直的(除非遺傳羅圈腿,而且遺傳羅圈腿就算綁了,長大還是會彎曲)不在於是不是綁腿了。

「綁腿就能讓腿長得直溜」,這樣的說法顯然是錯得離譜的。

所以啊,有些「老人言」,千萬不要聽,錯得離譜

「饅頭蘸菜湯,娃愛吃還有營養」

這個好像很多老人都喜歡,餵著省事兒了,饅頭蘸點兒菜湯,孩子吃得確實很香,而且老人還覺得菜湯濃縮的都是精華,營養在裡面。不禁想要懟一句「菜湯那麼有營養的話,吃菜乾什麼?吃菜湯好了!」

其一,菜湯裡多是油、調料、鹽分,營養還是在菜裡,而不是菜湯,孩子1歲前都不要吃鹽太多,這會增加孩子的腎臟負擔。

其二,饅頭裡都是澱粉,屬於碳水化合物,吃了容易有飽腹感,但是孩子6個月前的主要食物就是母乳,而有了飽腹感之後,孩子就喝不了多少奶了。6個月之後也不應該讓孩子吃饅頭蘸菜湯,孩子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並不多,他更需要膳食纖維、蛋白質、鈣鐵鋅等礦物質。

其三,孩子的味蕾很敏感,我們吃著有一點點鹽味的,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有味兒了。孩子過早吃鹽,以後飲食會變得重口味,難以改正。

其四,孩子開始吃輔食後,還是總吃饅頭蘸菜湯,不利於咀嚼功能的鍛鍊。

總之,饅頭蘸菜湯,不要總這樣讓孩子吃。

「小時候胖點兒沒關係,多可愛啊」

很多老人會說孩子吃得多長得快,小時候胖點兒壯,才健康。孩子小時候會有「奶胖」的時候,但是一般都不會太胖,如果超過正常的發育標準,還是控制一下為妙,不然等孩子長大了瘦不下來的時候,再控制就難了。

不要「過度餵養」,總想著讓孩子多吃點,多餵幾次,這樣孩子就容易「肥胖」,為將來兒童肥胖埋下隱患。

「一天沒拉粑粑了,上肥皂條,肯定是便秘了」

自從寶寶出生之後,每天真的都會「等屎」,因為粑粑能反應孩子的健康狀況啊,有的老人也是很關心的,看寶寶一天沒拉,就想用肥皂條或者其他什麼方式給寶寶通便,讓寶寶排出來。

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排便規律,當然,有的新生兒也不是很規律,不過就算偶爾的不規律也不要太擔心,不要自己隨便就給孩子用肥皂條或者開塞露,容易對孩子刺激過度,或者產生依賴。

只要孩子排便時不痛苦,精神狀態良好就沒事兒,不用太擔心。

「新鮮果汁全是精華,早喝早補充」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濃縮的都是精華,在水果上,並不是這樣的。榨出來的果汁,將水果裡面的纖維素都過濾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糖分很多,有的老人在孩子三四個月的時候就給孩子榨果汁喝,覺得營養。實際上,果汁喝多了糖分多,寶寶的臟器負擔加重不說,還容易引起肥胖。

一般建議一歲以內的孩子都不要喝果汁,6個月添加輔食以後,果泥是可以吃的,因為裡面還有豐富的營養,而且直接吃水果的營養要比果汁高很多。

「發燒了捂捂,發發汗就好了」

我小的時候發燒了我媽就說過,把自己捂進被子裡,發發汗好得快,不過我也不是太聽話,因為發燒的時候捂進被子裡會覺得好熱,很難受,所以一般我即使捂進去了,還是會在邊上把腳露出來反正不會捂得那麼死。

其實這樣做也是錯得離譜的。孩子發燒,本就是身體在散熱,而捂得太厚的話會影響機體散熱,反而會導致提問升高。正確的做法是減少衣物,補充水分,如果超過38.5度或者是持續發熱,就應該及時去醫院,不要總想著捂捂就好了。

「自費疫苗肯定沒那麼重要,花那錢幹啥」

關於疫苗的注射,很多老人覺得免費疫苗才是重要的,自費的沒必要,而且這個又不強制打自費的,價格又那麼高,打不打無所謂。

記住了,疫苗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才打的,不是為了應付強制標準才打的,有條件的家庭,選擇一些疫苗進行接種,更是為寶寶多了一項「保險」。

以上這些「老人言」不能聽信,即使老人說「我就是這樣養孩子的,孩子不照樣沒事兒?」那也不可聽信,那是因為僥倖沒出事兒,不代表那些「經驗」就是正確的。

相關焦點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育兒過程中,你聽過哪些「老人言」?
    這位女士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就應該聽聽老人的話,他們的話雖然沒有給你擺出科學的解釋,但那是他們幾十年經驗的總結,甚至有一些是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我們都應該聽一聽,想一想。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俗話,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都聽過哪些有哲理的「老人言」?
    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之所以這麼流行,就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而「老人言」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是因為它蘊含了前人的智慧,可以給人們帶來啟發。2.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石頭在消溪水裡面不會因為水退去了,它就沒有了。一個好人是不會因為你說他幾句壞話他就變壞了。但其實說的是一個人做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一個平常心。
  • 人到中年,再讀《增廣賢文》,方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人到中年,再讀《增廣賢文》,方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曾經我一直覺得《增廣賢文》,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國學書籍。最近閒來無事,翻閱來看。不禁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幾乎把我們踩過的坑都說完了。但是我們卻又原封不動踩了一遍。年少時,長輩交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我們總覺得老一代的思想跟不上時代,有些陳舊了。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可笑。
  • 為啥銀行不讓私自取下ETC?試過車主哭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為啥銀行不讓私自取下ETC?試過的車主哭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ETC如今已經相當普及,剛開始時出現的一下麻煩,譬如漏刷、盜刷等現象,如今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使用ETC車主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駛過收費站,提升了通行效率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行車隱患。儘管如此,對於ETC,車主們還是存在一些疑惑,譬如說辦理好ETC後銀行中是再三叮囑不讓私自取下ETC,這到底是為啥呢?
  • 高考成功敗在填志願上,全因聽了父母的安排,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正是因為高考成功敗在填志願上,所以對於對孩子的吃飯飲食都操碎心的父母,不可能對這方面漠不關心。但是自己的決定卻不被父母認可,父母執意要求該考生填一個二本院校,保證穩妥,拗不過父母的輪番轟炸,該考生選擇了妥協,聽了父母的安排。最終錄取結果一出,果然,以自己的成績還是能上自己看上的那所學校的,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聽了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該考生表示自己後悔不已,沒有堅持住自己的想法。
  • 天黑後少帶孩子出門,這句老人言要聽,可不是迷信
    文丨悠悠常言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些老人言,濃縮了生活經驗,就比如「天黑少帶孩子出門」這句話,還是要聽的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寶媽們一起來了解下面這四點就心中有數了。細心的寶媽會發現,低齡小寶寶在天黑後,更容易「認人」,喜歡粘著媽媽抱才更有安全感。天黑後孩子容易「鬧覺」,變得愛哭鬧,若天黑了再帶孩子出門玩,可能孩子會比較「難纏」,出去玩的興致都受影響,孩子回來的路上再睡著了,更是不好。
  • 人生要聽老人言:「鬧裡有錢,靜處安身」告訴你的人生奧秘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聽老人勸,遲早會失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老人的話往往備受尊敬和認可,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裡,老人的話往往代表著含金量十足的「人生經驗」,雖然有些老人的話只是順著上一輩的教誨說習慣了的口頭禪,但有時卻真的很有實際意義和實用意義,雖然有些老人的話只是祖輩們傳下來的順口溜,但有時其價值卻真的會讓你瞬間醒悟,深感前人的智慧和經驗不只是語言那麼簡單。
  • 鄰居未出月子洗涼水澡,結果得了風溼病,網友:聽老人言不吃虧
    該不該科學坐月子?來看看網友是咋說的。我坐月子時在床上坐著,門人進出開開合合的,感覺風吹過來頭的疼,後面換了床的另一頭坐,不吹風就不疼。不過出月子幾年了,還不能吹風,一吹風頭就疼。網友2:坐月子和正常人一樣,每天刷牙洗澡,現在牙根都鬆動,拔掉四顆,第五顆已經搖搖欲墜。腳後跟疼,頭疼,肩膀疼,胳膊疼。網友3:我坐月子時是夏天,其間用生薑水洗頭洗澡,長衣長褲。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這10句「民間老話」千萬不能盲從
    現如今,大部分爸爸媽媽們都崇尚科學育兒,但還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民間老話」在左右著我們的判斷,尤其是家裡帶娃的老人,這些「育兒常識」在他們心裡如旗幟般無法撼動。兜媽身就有這樣的例子。小雯生完孩子重歸職場後,叫來了老家的婆婆來照顧孩子。沒過幾天,她下班回家突然發現1歲多的寶寶沒有眉毛了!
  • 口口相傳的人生經驗、受益一生的老話——老人言
    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老人言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做事之前先做人,處事之前先懂事。…………不立文字的草根經典語言,口口相傳的人生經驗,流傳千古的處世智慧。五千年代代相傳,祖祖輩輩的人生總結。先輩用經驗和實踐留下的忠告,你聽了終身受益,聽了不會吃虧。
  • 老祖宗智慧:5句經典「老人言」,有些人3歲就聽,卻到80歲才信!
    有大智慧的人最豁達,而豁達的人才能收穫滿滿的幸福感。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是老祖宗用自己的血淚寫下來的忠告。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不多。為什麼?老人們經歷的事多,走過的路多,接受過的歷練多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就深刻多了。這些口耳相傳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領會。「老人言」教你做人做事,告誡我們如何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而不吃虧。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老人言:「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其實還有下半句,更是大智慧
    所以留下了很多有智慧的俗語格言,這些口口相傳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領悟。老人言:"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其實還有下半句,更是大智慧「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句話十分的經典,但是人們不知道是他還有一個經典的下半句。那就是:「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老實人懂了才不會吃虧
    很多人都不把老祖宗留下的名言警句放在心上,等到自己真的吃虧的時候才開始後悔,這正應了那句老話: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關於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了解,特別是不要只聽一半,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毛病,聽話只聽半句,就拿"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來說吧,很多人對這句話裡面的"娼"字印象深刻,以至於把後半句話給選擇性的忽視了,其實這後半句話才是精華。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許多人窮了一輩子,到了中晚年反而還能命數勃發,徹上徹下走好運,世上沒有真實窮一輩子的人,此一時,彼一時,前半生日子不好過也不代表後半生也是如此,正如生肖兔,前半輩子老是辛苦又缺錢,如同世上一切的積德行善都和他們無緣,活了大半輩子,經歷了一切的苦今後,吃苦能成為實踐!
  • 老人言中的3句經典: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絕不惹事,也不怕事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是先輩們結合各種俗語諺語結合出來的結晶。老人言,好比陳年佳釀,歷久彌新,他們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領會。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就是因為它本就不是一團和氣、整齊劃一,有好人,必然有壞人。人的一生世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有好事也有壞事。不管如何,只要能夠做到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那麼就算出現任何事情,也難不倒我們。
  • 不聽老人言,開心好幾年?網絡時代長輩與晚輩的代際關係
    以前晚輩都要聽長輩的,長輩有經驗有知識,年輕人什麼都不懂,長輩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所以有句俗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情況似乎有了變化。有些長輩觀念有些過時,不適應新情況,甚至只知道單位編制鐵飯碗,不懂電腦網路二次元,然後呢,還要求年輕人得聽自己的,讓年輕人很難受。
  • 此皇上因為自己的任性,不聽老人的話語,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我想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這句話便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許放到現在,許多人都覺得,老人的觀點只適用於他們那個時代。對象現在老人還真的不如年輕人見識多。然而,我覺得這麼說是不對的,老人經歷的事情比較多,他們看事情自然也比我們深入。我們可能見識的東西比較多,但是閱歷還是不夠的。
  • 婚姻的事該不該聽父母的
    在婚姻大事上聽不聽父母的話,這本身就是對自己負不負責的問題。在這種人生大事上能不能自己決定,取決於自己是否獨立,畢竟你才是真正的和結婚的人朝夕相處一輩子,每天晚上一張床上打呼嚕的那個人,你要是做不了主誰能有資格做主呢,什麼父母,親戚、朋友等等都是局外人。
  • 12句經典「老人言」,有些人3歲就聽,卻到80歲才信!
    「老人言」教你做人做事,告誡我們如何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而不吃虧。0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很多是口口相傳留下來的草根智慧話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每一句老人言都是通過先人的實踐,慢慢總結與提煉出來的。和你說「老人言」的人,不外乎自己的長輩、老師,他們並不是害你。老人經歷的事多,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多,也就相當於在這個世界接受過的歷練多,早就練就一雙看人入骨的火眼金睛。所以,老人言,句句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洋溢著自然的清新氣息。
  • 民間故事:不聽老人言,在井眼上蓋房,夜裡常聽見咕咚咚的聲音
    說身邊事,談古今情,憶往昔歲月,品人生百態,大家好,歡迎來到槐柳樹下,綠樹陰濃夏日長,我放一個小桌子,你來到我身邊,聽我給你講故事。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一第8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今天給大家講一篇民間故事,故事裡有好人也有壞人,故事裡有是是非非。故事裡的事耐人琢磨,故事裡的事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