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誰家裡都有「過來人」,養過娃,於是就會給寶媽很多育兒忠告。我是打從我懷孕開始,身邊的人就不斷地給我傳輸育兒經驗,當然,大家也是好心。
七大姑八大姨、鄰居家的阿姨奶奶都愛跟人說道說道,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媽媽跟婆婆。
她們都對自己的經驗深信不疑,並且給你提醒和忠告。如果不照做,還總喜歡說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其實,有些「老人言」聽了更吃虧。
之前看過一個案例,是老人給孩子綁腿的事兒,王女士而兒子才出生沒多久,婆婆就給孩子捆了起來,把孩子兩條腿捆的直直的,說這樣孩子的腿長得直溜,預防O型腿,還把孩子的兩隻手臂放在身體兩邊一起捆好,這樣孩子就能睡得香、不受驚嚇。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孩子晚上睡覺總哭,怎麼安慰都不行,王女士就給兒子解開了捆綁,看孩子腿上都有了淤青,給孩子換尿不溼的時候,腿還不讓碰。
第二天去了醫院,醫生給孩子拍了片子,就看到孩子的股骨頭跟髖臼錯了位,原本股骨頭在髖臼裡面的,但是孩子的長在了外面。醫生一看就知道,孩子這是被綁腿了。
孩子的腿出生時的彎曲是自然的生理彎曲,因為在子宮裡,寶寶的腿就一直呈現那種彎曲狀態,而且他的彎曲不是膝蓋部位的彎曲,而是從髖關節那裡就彎曲,這種狀態可以讓寶寶的股骨頭和髖臼結合的更好,但是綁了的話,強行把寶寶的腿捋直,就可能出現股骨頭長在髖臼外面的情況。
其實,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腿會變直的(除非遺傳羅圈腿,而且遺傳羅圈腿就算綁了,長大還是會彎曲)不在於是不是綁腿了。
「綁腿就能讓腿長得直溜」,這樣的說法顯然是錯得離譜的。
所以啊,有些「老人言」,千萬不要聽,錯得離譜
「饅頭蘸菜湯,娃愛吃還有營養」
這個好像很多老人都喜歡,餵著省事兒了,饅頭蘸點兒菜湯,孩子吃得確實很香,而且老人還覺得菜湯濃縮的都是精華,營養在裡面。不禁想要懟一句「菜湯那麼有營養的話,吃菜乾什麼?吃菜湯好了!」
其一,菜湯裡多是油、調料、鹽分,營養還是在菜裡,而不是菜湯,孩子1歲前都不要吃鹽太多,這會增加孩子的腎臟負擔。
其二,饅頭裡都是澱粉,屬於碳水化合物,吃了容易有飽腹感,但是孩子6個月前的主要食物就是母乳,而有了飽腹感之後,孩子就喝不了多少奶了。6個月之後也不應該讓孩子吃饅頭蘸菜湯,孩子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並不多,他更需要膳食纖維、蛋白質、鈣鐵鋅等礦物質。
其三,孩子的味蕾很敏感,我們吃著有一點點鹽味的,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有味兒了。孩子過早吃鹽,以後飲食會變得重口味,難以改正。
其四,孩子開始吃輔食後,還是總吃饅頭蘸菜湯,不利於咀嚼功能的鍛鍊。
總之,饅頭蘸菜湯,不要總這樣讓孩子吃。
「小時候胖點兒沒關係,多可愛啊」
很多老人會說孩子吃得多長得快,小時候胖點兒壯,才健康。孩子小時候會有「奶胖」的時候,但是一般都不會太胖,如果超過正常的發育標準,還是控制一下為妙,不然等孩子長大了瘦不下來的時候,再控制就難了。
不要「過度餵養」,總想著讓孩子多吃點,多餵幾次,這樣孩子就容易「肥胖」,為將來兒童肥胖埋下隱患。
「一天沒拉粑粑了,上肥皂條,肯定是便秘了」
自從寶寶出生之後,每天真的都會「等屎」,因為粑粑能反應孩子的健康狀況啊,有的老人也是很關心的,看寶寶一天沒拉,就想用肥皂條或者其他什麼方式給寶寶通便,讓寶寶排出來。
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排便規律,當然,有的新生兒也不是很規律,不過就算偶爾的不規律也不要太擔心,不要自己隨便就給孩子用肥皂條或者開塞露,容易對孩子刺激過度,或者產生依賴。
只要孩子排便時不痛苦,精神狀態良好就沒事兒,不用太擔心。
「新鮮果汁全是精華,早喝早補充」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濃縮的都是精華,在水果上,並不是這樣的。榨出來的果汁,將水果裡面的纖維素都過濾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糖分很多,有的老人在孩子三四個月的時候就給孩子榨果汁喝,覺得營養。實際上,果汁喝多了糖分多,寶寶的臟器負擔加重不說,還容易引起肥胖。
一般建議一歲以內的孩子都不要喝果汁,6個月添加輔食以後,果泥是可以吃的,因為裡面還有豐富的營養,而且直接吃水果的營養要比果汁高很多。
「發燒了捂捂,發發汗就好了」
我小的時候發燒了我媽就說過,把自己捂進被子裡,發發汗好得快,不過我也不是太聽話,因為發燒的時候捂進被子裡會覺得好熱,很難受,所以一般我即使捂進去了,還是會在邊上把腳露出來反正不會捂得那麼死。
其實這樣做也是錯得離譜的。孩子發燒,本就是身體在散熱,而捂得太厚的話會影響機體散熱,反而會導致提問升高。正確的做法是減少衣物,補充水分,如果超過38.5度或者是持續發熱,就應該及時去醫院,不要總想著捂捂就好了。
「自費疫苗肯定沒那麼重要,花那錢幹啥」
關於疫苗的注射,很多老人覺得免費疫苗才是重要的,自費的沒必要,而且這個又不強制打自費的,價格又那麼高,打不打無所謂。
記住了,疫苗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才打的,不是為了應付強制標準才打的,有條件的家庭,選擇一些疫苗進行接種,更是為寶寶多了一項「保險」。
以上這些「老人言」不能聽信,即使老人說「我就是這樣養孩子的,孩子不照樣沒事兒?」那也不可聽信,那是因為僥倖沒出事兒,不代表那些「經驗」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