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母訓,弘揚家風,顧炎武用自身來貫徹孝道的真正含義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裡路,看萬裡書,即是忠臣又是孝子,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顧炎武是如何堅守母訓的。
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原來的名字叫亭林,又名絳,號甯人,到了順治二年,才取名叫炎武。生父同應。嬸嬸王氏還沒有過門,叔叔同吉便去世了,因此炎武在過了周歲不久,就過繼給王太夫人。王太夫人雖然是一位婦道人家,她的一生真可說是忠孝雙全,炎武的祖母有一次病得很重,王太夫人曾經剁下一隻手指,給婆婆治病,在崇禎九年,受到朝廷的胙表。
清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炎武跟隨王太夫人躲避清兵逃到江蘇常熟。王太夫人對炎武說:「揚州已經丟掉兩三年了,南京也被滿沾佔領,這一場仗,我看八成是打不下去了,可惜大明朝只有一位史可法,否則,那會有這麼快呢?」「娘!從滿清入關,到揚州,南京淪陷丨才一年多的時間啊!真的!像史閣部這樣的大忠臣太少了。」炎武也很感慨地對王太夫人說。「炎武!你雖然不是我親生的孩子,但是我一手把你帶大,你讀了很多書,現在也三十幾歲了,民族大義,你更應該了解,我是一個婦道人家,但是我知道我們都受國家太多的恩惠,國家真的亡了我們會活得很痛苦。」
明朝亡了,王太夫人終於殉國,留給炎武的遺訓是:「千萬記住,我們的朝辻,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明朝;我們的皇上,只有一姓,那就是朱家天子。」炎武的一生,完全是受了王太夫人的影響,王太夫人忠孝的事跡,給他做了最好的榜樣。王太夫人去世以後,他準備到福建參加隆武帝反清復明的行列,後來因為交通不方便而沒有成功。
順治七年,炎武三十八歲,他打扮成商人模樣,到達京口(今江蘇鎮江)觀察地理及清兵的情勢。第二年到了南京,第一次拜渴孝陵(明太祖頜〉。順治十五年,出山海關,北方重要的城鎮,都一一瀏覽,後來回到河北昌平,拜渴長陵(明成祖蓽)以下十三陵(成祖以下十三帝墓)。炎武以後十幾年,走遍了塞外以及關中,最後他覺得陝西華陰形勢最險要;前面是黃河,後面是高峻的太華山;笮m既可以控制黃河渡口,更是進入關東的要道,雖然是坐在家裡,在華陰也可以聽到天下的事、見到天下的人;於是炎武就在華陰定居下來。他在華山下面買了五十畝地,收穫的糧飲,就把它儲存起來,準備將來用得上它。
後來武英殿大學士熊賜履奉皆編兩朝歷史,希望炎武能夠參與,炎武義正辭嚴的寫了一封回信說:「我願以一死來答謝你的盛意,要我給滿清做事我辦不到!」
康熙十七年,學鴻詞科,十八年修編明史,都曾邀請炎武參加,但他始終都記住王太夫人的遺訓,一直到死,都沒有做過清朝的官吏,甚至華陰很多人請他講學,他都一一謝絕,他怕得名以後,也會招惹來很多的麻煩。顧炎武一生空有滿腹經綸,他有治世的才華,有滿腦子的理想,既不願做官,又不願講學,對一些應酬文字,他也極力反對他說:「韓愈如果只寫些像《原道》、《諫迎佛骨《準西碑》,張中丞傳後序這些傳世的文章,而少寫幾篇墓志銘之類諂媚的文字,那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應該比現在還要高。」他的才華,無處發揮;他的理想,無法實現。因此,他到一個地方,都買一些荒地,加以開墾、種植、都獲得很高的利潤。康熙十九年,夫人在崑山病故,炎武由於身體欠佳,僅寄幾首詩回去,表示悼念。第二年他也在華陰病逝。炎武是在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出生,清康熙二十年去世(公元一六一三至一六八一年),享年六十九歲。
炎武生前非常好學,可以說是無書不讀,尤其對福國利民、民生方面的書籍知識,更加留意,他看完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實錄,以及各代奏議文集,有關民生利害部份,都摘錄下來,再參與當時社會所看到的一些弊端,編著了一百二十篇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對音韻學也很有研究,他著有《音韻五書》。當時的理學名家李光地對這本書有極高的評價,他說:「從漢魏以來,這是對韻學方面最有價斿的一本書。他對金石也很喜愛,著有《金石文字記》。
三十二卷的《日知錄》,他花了半生的精力,是他三十多年的讀書心得。他每次出門,都帶了很多書,用兩匹騾子兩匹馬馱著。到了一些險要的關塞,交通的樞紐,他都不厭其煩地請教一些老兵,當地的老人,關於這個地區一些風土人情世故和掌故;如果同他以前所知道不太一樣,他就回到旅舍,再找出書本查證。甚至在平原荒野中,一個人獨無聊時.就在馬背上背誦幾段經書,偶然有遺忘,馬上就停下來在箱子中翻書查證。其他的著作還有:《左傳杜解補正》、《九經誤字》、《石經考》、《吳韻補正》、《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亭林詩文集》、《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等書。總括炎武的一生,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效法,他治學的精神非常徹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他也不是讀死書,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就是參酌過去及當時社會現象而寫成的。非常切合實際。
在二十三年中,他曾六次拜謁孝陵,思陵(崇禎帝墓)以及十三陵。可以想像到他在每次跪在陵墓前,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雖然在傳中沒有詳細描述,這已經說明了一位亡國的遺民,對先朝如何的思念,但是對現狀.,又表現了無力的奈何。王太夫人的遺訓,要他不要做滿清的子,他都終生堅守,他既是忠臣,更是孝子:他的學問、品德、節操、忠孝的行為永遠留給後代一個很好的典型。
小編認為,顧炎武堅守母訓的優良品德給後世留下了榜樣,也為傳播孝道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網友們你們覺得呢?
本文由【妲兒說歷史】獨家原創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喜歡的請點擊關注,防止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