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
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首度發掘
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
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12日,
多位中國古生物化石專家
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了這一消息。
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呈現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等特點
據由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所長李大慶三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於2020年11月7日發現的,是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恐龍時代年表製圖。圖片來源:《恐龍的興衰》史蒂夫·布魯薩特 著
據初步勘察,上杭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現場正在挖掘。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
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足跡點航拍圖。上杭縣委宣傳部 供圖
發現了至少八種造跡者
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些足跡都屬於什麼恐龍呢?
「這次發現非常震撼,非常重要。」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出具了形形色色的多幅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他表示,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可能在恐龍八大類裡有新的屬種發現。」
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林斯乾 攝
邢立達說,恐龍足跡是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徵會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
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獸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
肉食性獸腳類足跡。邢立達團隊 供圖
鴨嘴龍類足跡。邢立達團隊 供圖
首枚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邢立達團隊 供圖
通過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可以區分:
肉食性獸腳類為三趾型,並有著非常尖銳的爪痕;
獸腳類中的恐爪龍類為二趾型,蜥腳類腳印由前後腳印組成,都像大型的圓坑,一些後腳印還有約三個粗壯的爪痕;
鴨嘴龍類腳印的後足跡為三趾型,腳趾形似三葉草的葉片,爪痕非常粗鈍等。
在邢立達看來,這一大型恐龍足跡群還有重要的全球對比性意義,「可以與美國或其他國家地區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對比,研究在恐龍的末期,恐龍品種的多樣性和生活習性,古行為學等等。」
據專家介紹,在福建上杭,從一兩米的小恐龍,到九米十米的恐龍都有所發現,「佔據食物鏈頂端的則是足跡約有三四十公分的大型肉食性恐龍」。
邢立達猜想,「這裡當時可能是湖畔或河畔,恐龍周期性地在這裡生活,數量可能不止240枚。」
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侏羅紀公園》電影的主角之一恐爪龍類,諸如恐爪龍、伶盜龍、猶他盜龍等,因為日常活動會把第二趾高高抬起,防止鋒利的爪子受到地面磨損,因此足跡非常有辨識性,「一串二趾型足跡」。
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
邢立達介紹說,恐爪龍足跡在東亞和美國都有發現,尺寸一般比較小;201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在廣東南雄曾發現足跡達二三十公分的恐爪龍足跡,學界認為華南可能存在過白堊紀晚期的大型恐爪龍類,此次在上杭找到了一串「非常漂亮的,非常大型的,近40公分的足跡」,證實了學界猜想。
「這是目前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也可能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他說。
揭秘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化石背後的故事
而與福建接壤的江西、廣東兩省早已發現大量恐龍化石,為何福建遲遲才揭開「恐龍」面紗?
此次科考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並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
一位考察隊隊員正在對現場進行考察。林斯乾 攝
現場挖掘圖。林斯乾 攝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坦言,恐龍化石的保存需要連續的陸相沉積巖。福建省東部由於燕山運動,被大量火山巖覆蓋,只有閩西和閩北有少量晚白堊世紅層,且零星分布在白堊紀華東南地區的大量斷裂帶之間,分散破碎,發現恐龍化石的難度很大。
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現場正在挖掘。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
回顧恐龍足跡發現過程
邢立達向中新社記者回顧恐龍足跡群時仍難掩激動。2020年11月7日上午,考察隊在上杭縣周遭的紅層踏勘,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下午,考察隊的兩位領隊,鈕科程和邢立達商議,隊員們上午都比較疲勞,不如下午就在上杭縣附近的工地尋找一些露頭,看看巖性。
考察隊員在研究恐龍足跡。邢立達團隊 供圖
當日下午16點,考察隊員苗勝水駕車在龍翔大道實驗中學一側發現了一個裸露的山坡,大面積的砂巖層面非常醒目。鈕科程打趣道:「就這個坡了,這個坡又平整工作面又大,如果有發現夠咱們幹一陣了」。
鈕科程先攀上斜坡,在斜坡上發現了一些分布較散的泥裂,波痕和蟲跡。邢立達則帶著學生隊員在坡下觀察一些垮塌巖石上的蟲跡,驚訝於這些地質遺蹟的精美。此時,大家都意識到,這裡的種種跡象都表明出現恐龍足跡的可能性較大。
恐龍留下的行跡非常清晰。邢立達團隊 供圖
邢立達剛攀上山坡,老遠就在鈕科程腳邊和在當地人挖出的植樹的凹坑之間,看到了一個保存良好的、清晰的三趾型足跡,足跡末端有著非常明顯的爪痕,肯定是動物所留,當場就尖叫起來:「恐龍足跡!這肯定是恐龍足跡!」。
考察隊員興奮不已,在進一步的清掃化石所在的層面後,十個、數十個、上百個足跡逐漸被發現,從而揭開了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的序幕。
「化石的探尋有時如同大海撈針,每次裡程碑式的發現之前可能是數年甚至數十年默默無聞的積累。」鈕科程說。
現場正在挖掘。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
「福建恐龍化石資源潛力是很大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彭光照說,福建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地層出露非常廣泛,尤其與江西、廣東毗鄰的閩西地區上杭、連城、武平、漳平、永安等盆地,與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的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區的沉積環境相近。
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恐龍不同性質、不同埋藏環境狀態下形成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在比較小的範圍同一地層中,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不會同時出現的,但如果在比較大的區域(比如上杭盆地)、不同沉積環境、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中,兩者都是有可能發現的。
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林斯乾 攝
彭光照說:「這很好理解,既然有恐龍在這個區域生活,那它們死亡後也可能在某個地方保存下來成為化石,這在其他恐龍化石產區比如四川、雲南、新疆、內蒙、山東、江西、廣東等都是這樣的情況。」
「我相信福建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彭光照說。
當地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龍巖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溫永表示,當地官方已在足跡群現場安裝了24小時監控設備,採取應急保護措施避免足跡群現場巖層流失與風化。
上杭風光圖。上杭縣委宣傳部 供圖
中共上杭縣委副書記羅劍告訴記者,當地將成立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機構;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建設諸如恐龍博物館的永久性保護設施,並將搭建上杭國際恐龍足跡保護研究平臺。
資料圖:龍巖永定初溪土樓群。福建文旅廳 供圖
資料圖:國家自然遺產和國家地質公園連城冠豸山。龍巖市委宣傳部 供圖
羅劍表示,當地還將依託客家緣文化中心現有的博物館、族譜館等資源,打造自然歷史博物園。
(來源:中新社)